83岁老人排队20分钟只为试穿:背后是3.1亿老人的“行动自由”梦
发布时间:2025-08-13 20:25 浏览量:1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刚刚落下帷幕,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130万人报名观展,近2000人试穿体验杭州智元研究院的髋部助行外骨骼,展位人均排队时长15-20分钟。据该研究院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统计,试用人群覆盖全年龄段及多国家,包括美英韩国、东南亚及中亚地区,最大年龄试用者83岁。这个数据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魅力,更是中国3.1亿老年人对"行动自由"的迫切需求。
据国金证券研报分析,2025年外骨骼机器人有望迎来消费场景应用爆发元年。从年初各大景区的"登山神器"爆红,到养老社区的规模化试点,再到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万众瞩目,外骨骼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是如何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类的运动意图。
▍从"调参数"到"读心术":AI如何重新定义人机交互
传统外骨骼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真正"理解"使用者。根据业内专家向媒体透露的信息,早期产品多采用PID控制算法,这种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技术虽然成熟稳定,但面对个体差异时显得力不从心。杭州智元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传统的PID控制最大的问题在于参数固定,难以适应不同用户的步态特征,换一个人使用往往就需要重新调试。
这种局限性在老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李建华表示,老年人由于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退化,步态模式会发生显著改变,包括步速变慢、步长缩短、关节活动范围减小等特点,这些个体化差异对外骨骼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突破来自于AI技术的引入。杭州智元研究院斥资数千万元建设的人机工效实验室,通过海量步态数据仿真训练,使算法能理解不同用户的独特步态模式。据官方数据,其研发的"踏山AsExo-TK1000"髋部助行外骨骼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99.2%的步态预测准确率。系统能够实时捕捉运动数据,自动调节与精准预测,真正做到"千人千步"。凭借出色的产品性能,这款产品获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聚焦报道。
据了解,杭州智元研究院是国内较早从传统控制算法转向强化学习的企业之一。研发团队采用了独特的"父母体验官"机制,让团队成员的父母持续佩戴设备进行日常活动,累计收集了数百小时的真实场景关节运动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智能化带来了显著效果。据媒体报道,一位来自西南地区的80多岁用户,原本因下肢体力不足每次出门只能走几百米,使用髋部助行外骨骼后行走距离提升到约两公里,重新找回了独立外出的信心。杭州智元研究院方面表示,对于肌肉衰退的老年人,20%-30%的助力提升可能就是他们重新融入社交生活的关键。
▍2.7公斤的"隐形翅膀":轻量化背后的材料革命
重量,是决定外骨骼能否真正走进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根据公开资料,某些早期产品重达20公斤,使用者还没享受到助力就先被设备本身的重量压垮。
而碳纤维、铝合金等新材料的应用正在改变这一局面。碳纤维材料密度只有金属的四分之一,但强度、耐腐蚀性、环境适应性却更好。杭州智元研究院的"踏山AsExo-TK1000"采用航空铝合金作为主体材料,其他部位主要是碳纤维和玻纤的复合材料,将整机重量控制在2.7公斤。
这个重量在实际应用中意味着什么?据钱江晚报报道,在杭州某社区的试用活动中,70岁的吴阿姨体验后表示,穿戴"踏山"髋部助行外骨骼爬楼时腿部有明显的助推力,感觉可以轻松爬上10层楼。类似的反馈在多个试用现场都有出现。
便捷性是另一个关键突破。设计团队秉持"两个便捷"理念----穿戴便捷和收纳便捷。据了解,整个穿戴过程可在半分钟内完成,设备折叠后的体积与普通旅行包相当,真正实现了日常化使用的目标。
在续航能力方面,"踏山AsExo-TK1000"采用了创新的双电池快换设计。充电时间约为1小时,单次充电可支持4-5小时的连续使用,理论最远行进距离可达25公里。这一性能指标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
2025年初,研发团队在浙西天池进行了一场严苛的实地测试。在零下4度的低温环境中,团队成员穿戴外骨骼进行了3小时的雪地徒步。据参与测试的工程师回忆,当随身携带的手机电量从80%急剧下降到5%时,外骨骼设备仍然保持稳定运行。在陡坡、积雪、湿滑路面等复杂地形条件下,设备的工作状态与实验室环境几乎没有差异,充分验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
▍从旅游助力到养老护理:外骨骼的多场景落地
2025年春节期间,外骨骼机器人在泰山景区火爆出圈,相关话题获得主流媒体连续报道,总阅读量超1亿次。随后的五一假期,黄山、华山、庐山、武功山、峨眉山、长城等景区纷纷推出外骨骼租赁服务。
但外骨骼的应用远不止于旅游场景。杭州智元研究院选择了一条更具社会价值的路径----深入养老服务一线。2025年3月,在杭州西湖区留下街道杨家牌楼养老院,杭州智元研究院的髋部助行外骨骼开始了规模化试点。
据了解,一位45岁的助老员每天需要为10余户老年人配送餐食,日常工作中至少要爬14层台阶。使用"踏山"髋部助行外骨骼后,他反馈爬楼梯时只需脚尖轻点地面就能获得助力,搬运米袋等重物的体力消耗从原来的八分降到了五分左右,设备能够分担下肢近七成的负重。
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正在打开。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我国工业领域从业人数达1.14亿人,包括制造业1.05亿人,建筑业5115.9万人。这些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群体都是外骨骼的潜在用户。
2025年4月,杭州智元研究院的外骨骼在杭州西湖区东穆坞村茶园开启了另一个应用试点。据当地媒体报道,65岁的茶农使用"踏山"髋部助行外骨骼后,登山时明显感觉轻松很多,以前上山需要多次休息,现在可以一口气走到山顶,效率显著提高。
医疗康复领域的需求同样巨大。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700万人,我国每年新增250万人,在存活的卒中患者中,约3/4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后遗症。专家指出,外骨骼最大的受益者是能行走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比如车祸、高处坠落后双下肢功能受损但还残存部分肌肉力量的患者。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杭州智元研究院构建了完整的外骨骼产品矩阵。除了服务老年群体的"踏山"髋部助行外骨骼,还推出了两款工业级产品:"搬山"腰部搬运外骨骼专为物流搬运设计,通过智能感知系统可实现30公斤负载传导,降低腰背负担50%以上;"卸山"灵巧机动外骨骼则主打户外负重场景,自重仅3.5公斤却能承载50公斤装备,有效减少肩部压力70%。
▍千元时代来临:普惠科技如何改变银发生活
价格曾是外骨骼技术普及的最大门槛。早期医疗级外骨骼售价动辄百万元,只能通过租赁方式在大型医院使用。但随着技术成熟和产业链完善,这一局面正在快速改变。
如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成熟带来了意外收获----外骨骼与人形机器人共享的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据了解,某些企业通过采用碳纤维增强尼龙等新型复合材料,已将产品价格从此前的5-7万元降至千元级别。
杭州智元研究院在定价策略上展现了积极态度。公司负责人向媒体明确表示,希望打造千元级别的产品,让每一位有需求的人都买得起。据悉,"踏山AsExo-TK1000"官方指导价为9800元。
根据都市快报报道,其橙柿家旗舰店引入外骨骼样机后,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体验。有子女试用后直接为父母购买,68岁的陈大伯体验后感慨:"现在的科技实在是太发达了。"
市场数据印证了需求的强劲。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预测,全球外骨骼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7.6亿美元增至2032年的30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3.1%。杭州智元研究院方面透露,"踏山"发布后销量迅速突破千台,海外订单增长尤其迅猛,海外市场对外骨骼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国内。目前,"踏山"已成功在杭州灵山景区、乐惠居养老机构等场景试点应用,并获得来自全国50多个城市的订单以及东南亚、欧洲等意向合作。
为推动普及,杭州智元研究院正加速布局线下体验网络。据了解,公司已在苏州、昆山、杭州、济南等地设立体验中心,计划覆盖十几个城市、近百个网点。
展望未来,外骨骼技术的发展路径日渐清晰。据杭州智元研究院透露,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实现产品全面联网,通过云端建立用户步态档案,与医疗机构合作提供健康监测和预警服务。从本地智能到云端智能,从辅助工具到"第二层皮肤",技术进化的脚步不会停歇。
正如西湖区留下街道社会事务办相关负责人所说:引入这个设备,就是想把平时很少出门的老年人带出家门,让他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晒晒太阳、闻闻花香,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
当科技真正学会"理解"每一个老人的步伐,当2.7公斤的装置能够帮助老人重获行动自由,当万元以内的价格让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关于尊严与自由的社会变革。对于中国3.1亿老年人来说,外骨骼或许将成为重新定义晚年生活品质的关键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