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复旦都写不明白录取通知书,文科水平滑坡何其之惨!

发布时间:2025-08-13 19:19  浏览量:1

如何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是国内顶级水平大学,估计没有几个人表示异议。在文科领域,这两校更是顶级中的顶级。

顶级水平不仅体现在有顶级大师,而且体现在所有教师和工作人员也有很高的水平,堪称其他院校的典范。

然而,这两校却同时在录取通知书上翻了车。不到50字的录取通知书,作为国内顶级水平的北大与复旦同时出现语法错误,让人忍俊不禁。

有的感叹,如今的大学里真的难见大师,更不用说一般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你看教授与博士们那一手字,足以让人们惊掉下巴。如今大学已经沦为名利场所,学问与水平也就别提了。

有的感叹,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录取通知书都写不明白,丢人真的是丢人丢到家了。

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

某某某同学:

我校决定录取你入 ×××× 学院(系)××××××××专业学习。请你准时于二O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校长:××× 北京大学

O二五年七月二十日

这是典型的“句式杂糅”。简洁规范的表述是:“我校决定录取你为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学生。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持本通知书到校报到。”

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

学生×××:

你已被本校××××××××专业录取,请于二O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凭此通知书入学报到。

校长:× × 复旦大学

O二五年七月

有人认为,规范表述是:

×××同学:

你已被本校××××××××专业录取,请于二O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持此通知书到××××学院报到入学。

校长:× × 复旦大学

O二五年七月×日

从两校表述看,涉及以下几个细节:

第一,到底称“同学”还是称“学生”?有的说称同学更加亲切,有的说称学生才是规范。同学是指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是指学校与求学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应该称为×××考生,因为在尚未报到入学之前,既不是同学,也不是学生。

第二,要不要标明所就读的二级学院?有的说应该标明,因为新生是到学院报到,而不是直接到校部报到。有的说,只要有通知,到了学校自然知道在哪里报到。

第三,到底是“持”还是“凭”,是“此通知书”还是“本通知书'?也是各有说词。应该说,“持本通知书”似乎更通顺一些,新生报到时都是拿着录取通知书,而不仅仅有录取通知书。

第四,到底是“入学报到”还是“报到入学”?虽然只是前后顺序不同,但内含的前后顺序也不同。从时间顺序看,是先报到后入学,未报到何来入学。

第五,是二O二五年还是二零二五年?有的说后者是规范的,古书之中都是用零字。然而,现代汉语已将O收录进去,实际上用O更加规范。《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国家标准也是这样规范的。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高校将O打印成阿拉伯数字中的0,就是出洋相了。

第六,是二O二五年八月十八日还是2025年8月18日?这就更加见仁见智了。按照国家标准,无论用二O二五年八月十八日还是2025年8月18日都是可以的,但不能是二O二五年8月18日或2025年八月十八日。

此外,至于北大的“请你准时于二O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中的“准时”纯属多余。“准时”一般指某月某日几时几分,而非指某一天。

在录取通知书上翻车的高校年年都有,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也跻身翻车高校之列,说明高校教职员工的汉语水平急剧下降,低到连基本逻辑和基本字义都不明白的地步。这是长期重外语、轻母语的结果。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汉语真有失传的危险。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这种国内顶级文科名校都写不明白录取通知书,你说其师资水平有多高?

有的说,这是行政人员的杰作,与师资水平无关。非也。这种存在语病的通知书,北大与复旦之内的汉语教授肯定是看见过的,为何未能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证明文科专业确实难以学到真正的本事,文科专业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就在所难免,亦以事实证明文科专业质量严重滑坡。

网友们,本文注意到,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是极下功夫,但再精美的设计也掩盖不了文字上的错误。不知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评论,以供网友们参考。#高考择校#

(本文为百家号“人生透镜”原创、首发,谢绝搬运;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