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 河北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3 22:02 浏览量:2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河北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成为乡亲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燕赵大地上,一幕幕和美幸福的场景,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稳步推进的壮美图景。
在阜平县经济开发区的智速繁育中心,340万棒食用菌菌棒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培育。
河北国煦食用菌智速繁育中心生产主管 刘金矿:
咱们这批棒再有15天左右就彻底成熟了,然后就可以发到棚里边出菇了。
这些菌棒成熟后,将陆续发往顾家台村、栗园铺村、瓦窑村等种植点。在以前,种植户将菌棒入棚后,前期需要两到三个月的培养期,出菇时间在后期的五到六个月,只能实现一年一季栽培。2023年7月份开始,阜平县探索采用龙头企业集中养菌的办法,免去种植户养菌期,从而实现香菇一年两季栽培,目前已经覆盖全县1700个棚。
保定市阜平县食用菌种植户 袁立洪:
15700的棒这一棚(的标准),挣个1万多,这一个棚(一年)就挣3万多块钱。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省将脱贫地区产业纳入全省乡村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体推进,实施蔬菜、中药材、奶业、精品肉类、中央厨房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带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在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远近闻名的富岗苹果严格按照"128道工序"进行种植管理,把全村3500亩苹果建成了"全国园艺作物标准园",苹果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村民兜里有票子,有房子,有车子,手里还有技术,村里有产业,村民很有体面。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河北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扩大"河北净菜"在京津市场份额。富岗苹果、保定冰柿、鸡泽辣椒……越来越多的"土特产"火爆出圈,扎扎实实鼓起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行走在卢龙县青龙河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绿树中掩映着红瓦平房。看着不断变美的村庄,青龙河村的村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
秦皇岛市卢龙县青龙河村村民 张淑兰:
我们村道路硬化了,出行也方便多了,而且干净整洁,我们住着也特别舒心。
秦皇岛市卢龙县青龙河村村民 李胜宏: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难事出发,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等工作,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沧州盐山县薛堂村,村里利用盛产优质旱碱麦、玉米等作物的优势,发展起煎饼加工、瓜蒌种植等特色富民产业,实施了环村公路、电力改造、沟渠水利、景观公园等多项民生项目,村子处处迸发着乡村振兴新活力。肃宁县西泊庄村依托百年"吹糖人"手艺,建起了糖人文化街、民俗文化小院,既传承了文化,也留住了乡愁。石家庄平山县温塘村将闲置房统一规划、设计、改造,昔日的农家小院变身精致的温泉民宿。乡村蝶变满目新,和美乡村入画来。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陆续办成,汇聚成燕赵大地的山乡巨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河间市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村制定了红白事改革23条约定,利用村规民约为彩礼"限高",为婚假"减负",培育文明乡约民风。
沧州河间市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 王志强:
以前村里办一次事,单是吃喝要花至少3万元。实施这23条后,村里红白事开销普遍减少,攀比之风也没了。
乡风民俗发挥着维系乡村社会和谐运转的重要纽带作用。我省持续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抓好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让文明乡风吹进老百姓心坎里。我省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治理模式,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今日河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积小胜为大成,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