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姑姑送我女儿冥币红包,我没哭没闹,后来在她生日送她一套寿衣
发布时间:2025-08-13 23:17 浏览量:3
除夕夜,屋里的空气稠得化不开。
暖气开得太猛,把一品锅里正炖着的蹄髈、蛋饺、熏鱼的香味儿,还有电视里春节联欢晚会传出的那种假得不能再假的笑声,全都搅和在一起,熬成了一锅热气腾腾的浓汤。
我女儿念念正趴在沙发前的羊毛地毯上,专心致志地拆她的新玩具。她的小辫子在毛茸茸的地毯上蹭来蹭去,带起一阵细微的静电,就像萤火虫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的。
突然,门铃响了。
那是老式小区那种电控门铃,响起来带着“滋啦”一声电流声,像一把刀,不客气地把满屋子的暖意给切开了。
我丈夫起身去开门,嘴里喊着:“姑姑来了。”
我连眼皮都没抬,继续用小刀给念念削苹果。刀刃刮过果皮,发出沙沙的、脆生生的声响,一圈又一圈,红色的果皮连成一条长长的线,就像在举行什么古老仪式时用的绳结。
姑姑的声音先飘了进来,尖细尖细的,带着一种常年得不到满足的刻薄劲儿。
“哎哟,一家人都在呢,就等我一个啦?”
她人又高又瘦,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墨绿色丝绒旗袍,外面还套了件貂皮坎肩。这身打扮让她看起来就像一根细长的、被精心包起来的苦瓜。
她看了我一眼,就那么半秒钟,然后视线就越过我,落在了念念身上。
她脸上堆起笑容,可那笑意就像冬天窗户上的霜花,只有个样子,没有一点温度。
“念念,快过来,让姑婆瞧瞧。”
念念抱着她的玩具,有点怯生生地挪了过去。
姑姑从她的鳄鱼皮手包里掏出一个红包。那红包很厚,是最正的那种红色,上面用烫金字体印着“万事如意”。
“来,拿着,姑婆给的大红包。”
她把红包塞进念念手里,还顺势捏了捏我女儿的脸蛋。她的指甲很长,涂着暗红色的指甲油,就像老鹰的爪子。
念念小声说了句:“谢谢姑婆。”
我丈夫在旁边打圆场:“姑姑,你太客气了,每年都给孩子这么大的红包。”
姑姑笑了笑,目光瞥向我,说:“自家人,客气啥。不像有些人,心都野了,觉得我们这些穷亲戚上不了台面。”
我没接她的话,把削好的苹果切成小兔子形状,放进水晶碗里,推到念念面前。
那顿年夜饭,吃得格外难熬。
电视里的相声演员扯着嗓子抖包袱,饭桌上的人却都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姑姑一直在说她儿子今年又升职了,单位分了房,儿媳妇家又是做什么大买卖的,她的话就像撒了一地的碎玻璃,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扎得人心里生疼。
我只是安静地吃饭,给念念夹菜,偶尔对我丈夫投来的探寻目光回一个淡淡的微笑。
深夜,念念睡着了。
我给她盖好被子,准备把她今天收到的红包都收起来,给她存着。
我拿起姑姑给的那个红包,很厚,沉甸甸的。
指尖碰到封口,我顿了一下。
没粘胶水,只是简单地折了进去。
我抽出一张。
这纸的手感不对,轻飘飘的,带着一种粗糙的纤维感。
不是那种印着伟人头像、带着特殊油墨香气的纸。
我把它完全抽了出来,借着床头昏黄的夜灯光芒。
纸上印着“天地银行”四个大字,正中间是一个巨大的面额,后面跟着一长串的零。
我把红包里所有的纸都倒了出来。
一沓,整整一沓。
每一张都印着阎王殿的图案,还有“冥通银行”的字样。
它们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就像一堆冰冷的、烧尽的灰烬。
我没发出一点声音。
我只是坐在那里,感觉全身的血液好像在一瞬间凝固了,然后又像解冻的河流,带着冰碴,缓慢而刺痛地重新流动起来。
耳朵里嗡嗡直响,是那种高频的、细微的鸣叫声。
窗外偶尔有烟花炸开,绚烂的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我脸上投下明灭不定的光斑。
我丈夫洗漱完走进来,看到我手里的东西,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
他一把夺过去,反复看了好几遍,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她……”他终于开口,声音像是从喉咙深处挤出来的,“她怎么能干出这种事!”
他抓起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划拉着,看样子是想立刻打电话过去质问。
“别打了。”我开口,声音平静得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
“这事就这么算了?”他看向我,眼睛里满是困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愤怒,“她这是在咒我们念念!”
“大过年的,闹起来好看吗?”我把那些纸一张一张地叠好,重新塞回那个红得刺眼的信封里,“你现在打电话过去,她会承认吗?她只会说自己老眼昏花,拿错了。到时候,错的反而成了我们这些不大度的晚辈。”
我丈夫颓然地坐在床边,双手插进头发里。
“那怎么办?就当没发生过?”
我看着他,摇了摇头。
“不。”
我把那个特殊的红包放进床头柜最里面的抽屉,和我的首饰盒放在一起。
“等。”
我说,“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我和姑姑的关系,不是因为这个红包才开始变坏的。
它就像一栋被白蚁蛀空的房子,外面看着还光鲜亮丽,里面其实早就烂透了。
我父亲是家里的长子,姑姑是唯一的女儿。
奶奶在世的时候,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儿子是自家的,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
这句话,就像一根无形的针,从小就扎在姑姑心里。
家里的好东西,永远都是先紧着我父亲。我父亲上学,姑姑就得辍学去工厂打工。我父亲结婚,家里把积蓄都拿出来盖了新房。轮到姑姑出嫁,奶奶只陪嫁了两床新棉被。
这种偏爱,一直延续到了我们这一代。
我从小就是奶奶口中的“宝贝孙女”,而姑姑的儿子,我的表哥,永远都是“那个调皮捣蛋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年夏天,我和表哥都在奶奶家过暑假。奶奶从集市上买回来一个大西瓜,用井水镇了半天,抱出来的时候瓜皮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
奶奶一刀切下去,瓜瓤红得像玛瑙,汁水顺着刀口往下淌。
她把最中间的那一块,最大、最甜、没有籽的,递给了我。
剩下的,才分给表哥和围观的其他小孩。
表哥当时就紧紧挨着我站着,眼巴巴地瞅着我手里的西瓜,还使劲儿咽了咽口水。
姑姑当时也在旁边呢。
她啥话都没说,径直走过来,从表哥手里把那块小点儿的西瓜拿过来,用她那双因为在工厂常年干活,变得又粗糙又干裂的手,认认真真地把西瓜上的籽一颗一颗抠掉,接着又递回给表哥。
她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脸上一点儿表情都没有。
可她那眼神,我看得明明白白。
那眼神里,藏着不甘心、心疼,还有那么一丝埋怨,各种情绪搅和在一起,复杂得很。
后来,爷爷奶奶先后去世了。
老两口留下了一套在市中心的老房子。
按照他们生前的愿望,这房子归我爸继承。作为补偿,家里的十几万存款,全给了姑姑。
在那个年代,十几万可不是个小数目。
但跟那套后来能值好几百万的房子比起来,这点钱根本算不了什么。
就因为这事儿,姑姑和我们家彻底断了联系,整整五年都没来往。
直到我结婚,她才又出现在我们家的家庭聚会上。
她来参加我的婚礼,给的礼金特别厚。
吃饭的时候,她拉着我妈的手,说:“嫂子,你们家可真有福气。女儿嫁得这么好,以后就等着享清福吧。哪像我们家那个,一点儿出息都没有,找的媳妇也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啥都指望不上。”
她嘴上说着羡慕,可那语气,酸得就像倒了一整瓶山西老陈醋进去。
从那以后,她就成了我们家各种聚会的常客。
她总是在不经意间,念叨我没选离家近的稳定工作,非要跑到外地去闯荡;说我老公家条件虽说不错,可他父母不在身边,啥事儿都得靠自己;还说我生了个女儿,没生个儿子。
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根细细的针,扎在你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虽说不致命,可疼得密密麻麻的。
我爸是个老好人,老是劝我:“你姑姑一辈子过得不容易,心里苦,你多让着她点儿。”
我妈也说:“都是亲戚,面子上总得过得去。”
所以,我一直都让着她,忍着她。
我以为,我这种忍让,能让表面看起来和平,能让长辈们心里踏实。
直到那个装满冥币的红包出现。
我才明白,有些人的坏心思,不会因为你的退让就消失。
它只会像藤蔓一样,顺着你的忍耐,越爬越疯,最后把你整个人都缠住、吞噬掉。
你往后退一步,她就往前进一步。
你给她留一寸的面子,她就敢要一尺的尊严。
我意识到,对付这种深入骨髓的坏心思,讲道理根本没用。
你得用她能听懂的方式,跟她“交流”。
新年过后,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我像平常一样上班、下班,陪女儿。
我没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爸妈。
我只是开始,悄悄地“关心”起姑姑的生活。
我知道她每周三和周五会去家附近的公园跳广场舞。
我知道她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各种养生的小知识和她新买的衣服、首饰。
我知道她最大的骄傲是她的儿子,可最大的心病,也是她儿子。
表哥虽说工作挺稳定,但表嫂一直没怀上孩子。为这事儿,姑姑没少带着表嫂去看各种“神医”,求各种“偏方”。
她生日在秋天,十月份。
离过年,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呢。
我不着急。
真正的好戏,得有耐心才能演好。
夏天的时候,我借着出差的机会,去了趟苏州。
苏州不仅丝绸有名,苏绣的手艺更是厉害。
我没去那些游客扎堆的商业街,而是通过一个朋友,费了好大劲儿才联系上一位住在古镇里的老绣娘。
老绣娘都七十多岁了,头发全白了,可她那双手,稳得就像一块大石头。
她的工作室就在她家老房子的院子里。
院子里搭着一架葡萄,阳光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下来,在青石板上留下斑斑驳驳的光影。空气里飘着一股淡淡的皂角和丝线的味道。
我说明了来意。
我说,我想订做一套衣服。
面料要用最好的真丝,得手工缝制,上面还要绣上花。
“是给长辈做寿穿的?”老绣娘扶了扶她的老花镜,问我。
“对。”我点点头,“她快过生日了。”
“想要绣什么花样?福字?寿桃?还是松鹤延年?”
我想了想,说:“不用这些。”
我从包里拿出一张打印好的图片,递给她。
“我想绣这个。”
老绣娘接过图片,看了一眼,握着茶杯的手,微微抖了一下。
那是一朵盛开得特别妖异的红色花朵。
花瓣一层叠着一层,向外翻卷着,就像一只张开的手。花蕊是金色的,细得像丝线一样。
它没有叶子,只有光秃秃的、伸向天空的枝干。
“这是……”老绣娘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彼岸花。”我轻声说,“也叫曼珠沙华。”
老绣娘不说话了。
她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目光看向院子里的那架葡萄藤,好像在看着很远的地方。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慢慢开口:“姑娘,这种花,不吉利。它是开在黄泉路上的花。给长辈做寿衣,绣这个,不合适。”
她用词挺准。
寿衣。
不是寿袍,不是寿服,而是寿衣。
我心里特别平静。
我看着她,说:“老师傅,我知道它的意思。我就要这个。”
我又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推到她面前。
信封挺厚的。
“这是定金。我知道我的要求有点特别,所以,工钱方面,我愿意多给三成。”
老绣娘的目光从信封上移开,重新落回我的脸上。
她的眼神特别深,就像一口古井,好像能看穿人的心思。
“你和这位长辈,有很深的矛盾吧?”她问。
我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
我只是说:“我想送她一份独一无二的、她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生日礼物。”
老绣娘最后还是接下了这单生意。
也许是看在钱的份上,也许是她从我的眼神里,看懂了某些没法说出口的东西。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偶尔会收到她发来的进度照片。
深蓝色的真丝面料,就像一片宁静的夜空。
血红色的花朵,在上面一朵一朵地绽放开来。
那红色,用的是最顶级的丝线,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光泽,有时候像流动的血,有时候又像凝固的火。
每一针,每一线,都带着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我把那些照片保存下来,然后删掉聊天记录。
就像一个耐心的猎人,在安静地打磨自己的武器。
九月底,我收到了一个从苏州寄来的包裹。
很大,很沉。
我把它带回房间,关上门,一个人拆开。
没有用任何塑料包装,只是用一层又一层的白色棉布仔细地包裹着。
我一层一层地解开。
当那件深蓝色的真丝对襟上衣和长裤展现在我面前时,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半秒。
它比照片上看到的,更具冲击力。
面料触手冰凉丝滑,像月光下的流水。
大朵大朵的彼岸花,从衣角、袖口、领边蔓延开来,红得那么纯粹,那么决绝。
尤其是绣在上衣前襟正中的那一朵,花瓣舒展,仿佛正在肆意地吸收着周围所有的光和热。
这是一件艺术品。
也是一件最恶毒的诅咒。
我把它仔细地叠好,放进一个我特意准备的、镶着云锦的木盒里。
我还准备了一张贺卡。
我用我能写出的、最漂亮的簪花小楷,在上面写了八个字:
「福寿安康,百年好合。」
姑姑的六十大寿,办得很隆重。
她在市里最高档的一家酒店,包下了一个大宴会厅。
我和我丈夫带着念念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坐满了人。
空气中飘浮着饭菜的香气、酒精的味道,以及人们高声谈笑的嘈杂声。
姑姑穿着一身大红色的唐装,满面红光地在席间穿梭,接受着众人的祝福。
她看到我们,脸上的笑容滞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了热情。
「哎呀,你们可算来了,就等你们开席了。」
她弯下腰,想去抱念念。
念念下意识地往我身后躲了躲。
姑姑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也不好发作。
我笑着把手里的木盒递过去。
「姑姑,生日快乐。这是我们给您准备的一点心意。」
那个盒子很气派,一看就价值不菲。
周围的亲戚都围了过来,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哎哟,这盒子就这么漂亮,里面的东西肯定更不得了。」
「还是侄女有心啊。」
姑姑脸上的得意都快要溢出来了。
她接过盒子,掂了掂,说:「你看看你,来就来了,还带这么贵重的东西。我这个做姑姑的,怎么好意思收。」
嘴上说着不好意思,手却已经迫不及待地去开盒盖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盒子上。
我也在看。
我在看姑姑的脸。
当盒盖打开的那一瞬间,周围的喧闹声,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所有人的表情,都凝固了。
那片深邃的蓝色,和那上面盛开的、血一样的红色花朵,像一个巨大的黑洞,瞬间吸走了所有的声音和喜庆。
时间仿佛静止了。
我能清晰地听到空调出风口送风的声音,和邻桌一个孩子无意间把筷子掉在地上的清脆响声。
姑~姑脸上的笑容,一寸一寸地碎裂,剥落。
她的血色瞬间褪尽,整张脸变得和她手里那套衣服的衬布一样苍白。
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她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连带着那个华美的木盒,也跟着一起晃动。
「这……这是……」一个离得近的亲戚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带着一丝惊恐。
我往前走了一步,脸上带着温和的、恰到好处的微笑。
我扶住那个摇摇欲坠的盒子,柔声对姑姑说:
「姑姑,这是我特意去苏州给您找老师傅定做的,上好的真丝,手工苏绣。」
我的声音不大,但在死一样寂静的宴会厅里,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我听人说,老人家提前准备好这个,是福气,能冲喜,能添寿。您看这上面的花,绣得多好,叫曼珠沙华,开在佛前的圣洁之花,寓意着指引和庇佑。」
我睁着眼睛,面不改色地篡改着它的花语。
「我们做晚辈的,就希望您能健健康康,长命百岁。您把这份福气提前收好,心里踏实了,这日子才能过得更安稳,对不对?」
我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晰、诚恳。
我甚至能看到,有几个不明就里的远房亲戚,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
可是姑姑懂。
她当然懂。
那个在除夕夜,能亲手把一沓冥币放进给孩子的红包里的人,怎么会不懂彼岸花的真正含义。
她看着我,眼神里不再是往日的刻薄和炫耀。
那里面,是全然的、赤裸裸的惊骇。
仿佛在看一个完全陌生的、从地狱里爬出来的恶鬼。
「你……你……」她终于挤出了一个字,指着我的那根手指,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
「啪嗒」一声。
她手里的盒子,终究还是没拿稳,掉在了地上。
那套精美的、冰凉的丝绸衣服,散落出来,像一滩凝固的、深蓝色的夜。
那上面的红色花朵,在水晶灯下,红得触目惊心。
宴会厅里,彻底乱了。
有人在惊呼,有人在窃窃私语,有人冲上来扶住摇摇欲坠的姑姑。
姑姑的儿子,我的表哥,一个箭步冲到我面前。
他的脸涨得通红,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你这是什么意思!」他低吼道。
我平静地看着他,反问:「表哥,我送份厚礼祝我姑姑福寿安康,有什么不对吗?」
「你……」他被我噎得说不出话来。
是啊,有什么不对呢?
我送的是贵重的礼物,说的是最美好的祝词。
所有的流程,都挑不出一点错。
错的,只是人心。
是他们自己心里有鬼,所以才会看到鬼。
我丈夫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我身边,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握住了我的手。
他的手心,温暖而干燥。
我转头对他笑了笑,然后牵起一直躲在我身后的念念。
我对她说:「念念,我们回家。」
在身后一片混乱的背景音里,我们一家三口,平静地走出了那个金碧辉煌的宴会厅。
走出酒店大门,外面的空气清冷,带着秋天特有的萧瑟。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觉胸口那股郁结了大半年的浊气,终于彻底散了出去。
回去的路上,车里很安静。
念念在后座已经睡着了。
红绿灯前,车停了下来。
我丈夫转过头,看着我,眼神很复杂。
「你……什么时候准备的?」他问。
「过完年就开始了。」
「为什么不告诉我?」
「告诉你,你会同意吗?」我反问。
他沉默了。
他和我父亲一样,是个本质上的老好人。他会气愤,会不平,但他做不出这样决绝的事情。
「你不怕别人说你吗?」他问。
「说什么?说我心思歹毒?说我不孝?」我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街景,淡淡地说,「从她把那个红包塞到念念手里的时候,我们之间,就已经没有亲情可言了。」
「我只是用她的方式,回敬了她一份礼物而已。她听得懂,这就够了。」
绿灯亮了。
车子重新启动,汇入车流。
那晚之后,我在亲戚里,有了新的名声。
有人说我做得太过火,不留情面。
有人说姑姑也是自作自受,活该。
更多的人,选择在背后议论,当着我的面,却再也不敢说三道四。
我父母给我打了电话。
电话里,我父亲长长地叹着气,说:「你这孩子,怎么能这么做呢?」
我没有辩解。
我只是问他:「爸,如果那个红包,是塞给你的孙子,你还会这么说吗?」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沉默。
后来,我妈接过了电话。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告诉我:「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别让念念冻着。」
我懂了。
姑姑那边,彻底和我们断了联系。
我拉黑了她所有的联系方式。
听说,她大病了一场。
再后来,听说她像是变了个人,不再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也不再在朋友圈里炫耀什么。
她把那套老房子卖了,跟着儿子搬去了另一个城市。
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有时候,夜深人静,我看着身边熟睡的女儿,也会问自己,我做得对吗?
我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我只知道,我不能让我的女儿,生活在一个需要靠无底线的退让来换取虚假和平的环境里。
有些伤害,一旦造成,就无法弥补。
有些底线,一旦被触碰,就必须用最尖锐的方式,把它重新画回去。
我不想做什么圣人。
我只是一个母亲。
我想做的,不过是像一只母兽一样,用我所有的方式,去守护我的幼崽。
去年冬天,我整理旧物。
在床头柜的抽屉深处,我再次看到了那个红色的信封。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颜色依旧鲜艳,却不再显得那么刺眼。
我拿着它,走到阳台。
楼下,小区花园里,有孩子在追逐打闹,笑声像银铃一样清脆。
我拿出打火机,点燃了那个信封的一角。
火焰先是微弱的,然后迅速地蔓延开来。
红色的纸,黑色的字,在火光中卷曲,变形,最后化为一缕青烟,飘散在冬日清冷的空气里。
什么都没有留下。
就像那些曾经让我辗转反侧的怨与恨,也终于,都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