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
发布时间:2025-08-13 23:30 浏览量:2
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与服务,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生态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或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价值多维度性等典型特征。从目前很多研究情况看,这里的“生态产品”是一个“泛生态”的产品。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可以理解为人们尊重、适应、利用自然过程中,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态保护、农耕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或非物质性产品或服务。参考一般生态产品的分类方法,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亦可以分为物质供给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三种类型。其中,物质供给产品指农业文化遗产地直接产生的可交易、可消费的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实物类产品等;调节服务产品是指农业文化遗产地所提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健康维持、空气净化、气候调节、固碳释氧等非物质性服务;文化服务产品是指农业文化遗产地以田园景观、乡村习俗、农耕技术、传统知识等形式为人们所提供的身心愉悦、精神享受、艺术创作、社会治理等提供的非物质性服务。
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产品,既不同于荒野性、纯自然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因为这类产品多以调节服务产品为主、文化服务产品为辅,物质供给产品很少;也不同于大规模、集约化甚至工厂化农业所提供的生态产品,这类产品以物质供给产品为主、文化服务产品为辅,调节服务产品很少。从分布区域看,大多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都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许多甚至位于各类自然保护地中或包含着各类自然保护地,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人地和谐的生态智慧、浓郁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文化。其农业活动的目的不仅是生产各类农产品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还要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生态功能、传承乡村文化和生态文化,以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和乡村社会的可持续,这就使得其生态产品表现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相倚并重,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生态价值极为突出、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显著特色。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等多种手段,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进行货币化的重要方式;将地区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以破解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多元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生态保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建立保护补偿机制。针对遗产地生态调节服务、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农业模式维持、乡村文化遗产传承功能,积极申报自然保护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等。科学核算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社会公益援助、横向生态补偿、文化专项支持等支持方式。赋予农业文化遗产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重要生态保护地等多种功能,让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民可以享受到农业生产者之外的生态管护员、文化传承人的相关待遇。
二是拓展生物与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景观、浓郁的乡村文化,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药食同源生物产业、特色饮食加工,以及以研学、康养、旅居、度假、文创等为主的文旅新业态,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是深入挖掘生态与文化潜在价值,建立品牌发展机制。农业文化遗产地大多具有多个“头衔”,不仅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可能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应通过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各类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推动遗产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从生态产品的角度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的多元属性,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高度推进农业文化遗产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发展范式的革新,将有助于促进历史悠久的农耕智慧与人地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进一步激活遗产地的内生动力,实现遗产地乡村全面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