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行:畫就是畫,要什麼意義?
发布时间:2025-08-09 18:31 浏览量:2
文/畫 王唯行
有人講“喝茶就是喝茶”,“畫畫就是畫畫”,這話聽著簡單,其實點到了一個要緊處:我們到底怎麼看待一件事的意義?是不是非得驚天動地、改天換地那樣的大事業,才配談有意義?那些日腳里細水長流的、養心養人的瑣細事體,它們自己內里藏著的意義,難道就輕飄飄算不得數了?
要是拿一把“實用”的尺子去量天下萬物,那喝茶嘛,不過是解渴罷了;畫畫呢,總不如造橋修路那樣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可人生的趣味,偏偏常常在那些看起來“沒啥用場”的地方藏著。你想想看,一隻茶碗里盛的,哪裡只是一碗水呢?古時候的人說“寒夜客來茶當酒”,這茶湯里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如今辦公室里,泡上一杯茶,那一點氤氳的熱氣,就是對付一身疲乏的一點緩衝。那些講究水溫、茶具的規矩,外人看著或許覺得“小題大做”,其實啊,是人自己想給平淡日子添點滋味、加點意義的一種方法——把日常的瑣碎事,抬一抬,讓它不止是為了活著,還成了安放一點心情的地方。就像有人打高爾夫,和小辰光在弄堂里打彈子,樣子是大不同,可裡面那份尋開心、圖個熱鬧、自己玩得高興的心思,倒是一樣的。這份開心,這份人與人、人與事的牽連,它本身不就是一種味道、一種意義嗎?
把這道理往大處看看,一個民族、一種文明也是這樣。那些常被說“沒啥意思”的事體,恰恰是連著過去和今天的血脈。寫字(書法),哪裡只是把字寫出來呢?那筆鋒的流轉、墨色的濃淡裡頭,藏著漢字自己好看的門道,也藏著些像“雨水流過舊牆”、“錐子划過沙地”那樣自然又樸素的道理。一幅古舊的畫里,山石是怎麼一層層畫出來的,那筆法裡頭就有古人對山水性情的琢磨;畫中仕女的衣袖怎麼飄,就帶著一個時代人們心裡頭覺得美的樣子。我們今日看《千里江山圖》那一大片青綠顏色,或是手指頭輕輕撫過《祭侄文稿》上那些塗改的墨痕,不就是在同千百年前的人講閒話嗎?這種隔著時光的閒話,讓老早的東西沒有斷掉,讓後來的人,也能在長長的歲月里找到自己站著的位置。如果說科技精英的創造,改變了我們眼前這個世界的模樣,那麼寫字畫畫這些事,就慢慢地、一點一滴地塑造了這世界裡面的精神氣——沒有後頭這一層,外面造得再鬧猛,再花團錦簇,裡頭也是空的、沒魂靈的。
更要緊的是,一件事的意義,從來不是只有一面。有錢人推動機器轉動、造出財富,這是一種意義;畫家在布上塗抹自己的難過和歡喜,讓心裡頭糊裡糊塗的人看了,好像眼前亮了一點,這也是一種意義。梵高畫的那幅《星空》,它不能叫田裡多長出一粒米,卻叫許許多多抬頭看天的人,心裡頭也跟著翻騰起來,好像懂了一點什麼;八大山人畫的那翻著白眼的鳥兒魚兒,它擋不住朝代更替,可替多少念書人,說出了他們心裡的孤單和不低頭。這些畫,這些字,或許“改變不了”什麼實在的東西,可它們像水一樣,慢慢地、悄悄地,改變著人看這個世界的眼光——讓硬邦邦的世道顯得軟和了一點,讓冷冰冰的道理透出點人情味。
說到底,一件事有沒有意義,要看人是不是“需要”它。人活著,既要米飯饅頭填飽肚皮,也要一點像詩和遠方那樣的東西安頓自己的心;既要高樓大廈遮風擋雨,也需要牆上掛一幅畫,手邊放一杯茶,好提醒自己:我們活著,不只是為了喘氣,也要曉得過一點“日子”。那些看著“沒啥意思”的事,其實是人自己給自己搭的一個歇腳、透氣的小地方。在這裡,用不著時時去問“有用場沒用場”,只要感受那一刻的安靜、那一點歡喜、那一點心領神會——我想,這大概就是最本真、最實在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