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耐人寻味的一首诗,似是在说情,实则在感叹人生的无依
发布时间:2025-08-13 05:32 浏览量:2
李商隐的情诗非常迷离。那个她是谁,说不清道不明:“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邂逅地点全靠猜:”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时间亦是模棱两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不像李白的《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也不像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都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李商隐一直在讲感觉,这种感觉很唯美,很迷离,有点伤感,有点卖关子。
尽管不停地绕来绕去,但并不妨碍他用热情浇灌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他对所敬之事的坚持;“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他对人生如梦的凄美诠释。他最美的一首诗,可能是《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些逝去的情感,闪着光的锦绣年华,大概只能在琴弦中去寻找了。李商隐用数个唯美意象以及庄生、望帝等典故来缅怀那些过去的岁月,表达内心遗憾的况味,读来琅琅上口又觉意境凄美迷离。
而下面这首诗就有些耐人寻味了,既道出内心的喜悦和失落,又透露了故事发生的大概地点,是李商隐为数不多的大方给出时间地点的情诗: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显然,故事发生在“兰台”附近,李商隐上班的地方。所以这首诗可以换一个标题,叫“上班前的心猿意马”。李商隐不愿明确告诉世人,只好用“无题”来揶揄。
首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两个昨夜,说明昨天晚上发生的一切令人印象深刻。星光、晚风因为某种情愫的滋生而变得清晰和美好。
在装修精美的桂树厅堂的东面,有一些人在喝酒做游戏。确切地说,这群人都有公务在身,在等待天亮去上班。
是什么情愫呢?“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李商隐自认官阶低下,仅仅是一个秘书省校书郎,但是这不妨碍席间的女子对他心猿意马。而李商隐也刚好捕捉到女子的心事,相信他不是自恋,而是和女子早就认识。
可能是舞女、歌女,也可能是宫女侍从,不敢想如果女子是嫔妃,那李商隐的虚荣心应该得到极大满足。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旁边人递过来的钩子还带着手心里的温度,它是经由那个女子传过来的。李商隐的心像是被春酒温暖过一样,也开始心猿意马起来。这个时候如果鼓声停了,钩子还没有传给隔座,李商隐就要罚酒或者表演节目了(也有一说是猜钩子在谁手上)。
“分曹”是指分组。“射覆”,人们去猜器具下覆盖着什么物件,猜中有奖,猜不中有罚,和前面一样都是游戏。说明场面热闹喧哗,人们沉浸在游戏中,而李商隐却沉迷在一种情愫中,很是享受。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1100多年前的唐武宗会昌二年,也就是公元842年,正值30岁大好年华的李商隐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一职,负责校对典籍、整理文书等。“兰台”就是秘书省,他上班的地方。
欢乐的时光总是太短,和那位女子还没有好好聊一聊,上班的鼓声就响了起来。骑马去兰台的路上,他感叹自己生如飘蓬,事事艰难,而刚刚席间的那点温存已经荡然无存。
当时的李商隐是已婚男士,岳父是归属李德裕一党的王茂元。王茂元深受唐武宗器重,怎奈843年就病逝了,没能在官场助力女婿。
再往前,李商隐是靠恩师令狐楚提拔起来的。令狐楚是李德裕死对头——牛僧孺一党的中坚人物。但令狐楚于837年病逝,838年,他便娶了王茂元的女儿。
从此,他便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不断被人诟病,人生也渐渐滑入下坡,大概他的忧愁无处可解,所以才写了那么多迷离的情诗,似是在说情,更像在感叹人生的漂泊无依,借情诗给心灵一份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