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书送达时 凉山拄拐少年已离世!
发布时间:2025-08-14 06:10 浏览量:1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在四川凉山会理传开:残疾少年凌崇恩,以高考597分的优异成绩被宁夏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却在录取通知书送达前不幸因病离世。这个消息一经传播,迅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切哀悼。人们在感慨命运无常的同时,也重新审视这位少年短暂却炽热的生命历程,以及他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力量。
凌崇恩出生于四川凉山会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自幼右脚严重残疾,行走困难,他不得不常年与双拐为伍。但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受限的少年,却在求学路上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坚韧。从初一开始,他就以拄拐杖的姿态走进校园,从未因身体残疾而自怨自艾,反而以昂扬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同学和老师的记忆中,他是一个永远微笑、乐观向上的少年。他不仅成绩优异,多次单科第一,更在校园中展现出极强的自律与坚持。有同学回忆,曾多次看见他中午不吃饭,仍在教室里埋头学习;也有同学描述他拄拐下楼时仍手捧书本,专注学习的模样令人动容。
初二那年,凌崇恩参加了会理市的演讲比赛,主题是“科技托起梦想”。他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未来的憧憬。他说:“小时候,我的梦是能够如我的同龄人一样行走奔跑,妈妈含着眼泪告诉我‘不可能’。后来我的梦想是疼痛能少一点,不影响我读书……”
这段话不仅打动了评委,也深深打动了无数听众。他通过演讲表达了对科技的向往,更展示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他的梦想不仅关乎自身,更承载着对未来的希冀。他相信,科技的进步终有一天能让他摆脱拐杖,自由奔跑。
2025年高考前100天,会理第一中学举行了“百日誓师大会”,凌崇恩作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尽管步履不便,但他的发言坚定有力,激励了无数同学。老师回忆说,他站在台上时目光灼灼,笑容灿烂,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
最终,他以597分的优异成绩,被宁夏大学录取。这是对他多年努力的最好回报,也是他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然而,命运却并未给他亲自打开录取通知书的机会。
就在录取通知书即将抵达之际,凌崇恩因病不幸去世。他的家人、老师、同学无一不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的班主任写下题为《一封寄到天国的录取通知书》的文章,悼念这位坚强的学生,感动了无数网友。
“他讲过的那些话,像种子一样落在了很多人心里。这大概就是崇恩留下的东西——不是奖状,不是成绩,而是那种‘慢慢来,总能’的劲儿。”一位同学在悼念中写道。
村干部证实,凌崇恩因病去世,遗体已火化。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闪耀着不屈不挠的光芒。
凌崇恩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在于他身患残疾却依然奋发图强的毅力,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他用行动诠释了“身残志坚”的真正含义,也用生命告诉世人:梦想不分身体健全与否,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节奏飞快的时代,凌崇恩的存在像一束清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默默努力、不言放弃的人。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教育不仅是分数和证书,更是品格、毅力与信念的培养。
他的故事也引发我们对残疾群体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深刻思考。为什么一个如此努力的少年,没能等到属于他的大学通知书?我们是否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盲区?我们是否给予这些身患残疾却志向远大的孩子足够多的关注和帮助?
凌崇恩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无数人点亮了前行的灯塔。他没有等到通知书,却用行动书写了比通知书更动人的“人生录取书”。
凌崇恩的离世令人心痛,但他的故事不应止于眼泪。我们应当从中看到希望,看到努力的力量,看到梦想的价值。愿每一个像他一样的孩子,都能在社会的关爱中勇敢前行;愿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每一份坚持都能开出花来。
他走了,带着未读的通知书,却也带着无数人心中的敬意与怀念。让我们记住这位凉山少年,记住他拄拐前行的身影,记住他说过的那句话:“慢慢来,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