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具体如何做

发布时间:2025-08-14 06:45  浏览量:1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小麦生产中,氮肥的科学施用是影响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氮肥施用模式往往存在前期用量过大、后期供氮不足的问题,导致小麦群体过大、倒伏风险增加、后期早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产量潜力的发挥。基于此,“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当前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将系统阐述该技术的内涵、原理、实施方法及应用效果,为小麦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一、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的内涵与核心原理

(一)技术内涵

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是针对传统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的问题,通过调整氮肥的基施与追施比例,将追肥时期向后推移,从而实现控制群体过旺生长、延缓植株后期衰老、提高籽粒产量和品质的一项栽培技术。其核心是“氮肥后移”与“延缓衰老”的协同作用:前者通过优化氮素供应时期,协调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后者通过延长叶片功能期和光合效率,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最终达成“增产”目标。

(二)核心原理

1. 协调碳氮代谢,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小麦生长前期(苗期至拔节期)若氮素供应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茎秆细弱、群体密度过大,不仅增加倒伏风险,还会消耗过多光合产物,影响后期籽粒发育。氮肥后移可减少前期氮素投入,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有效分蘖健壮生长,使群体结构更合理(茎秆粗壮、通风透光性好);而后期(拔节至孕穗期)追施氮肥,能为小麦孕穗、抽穗和灌浆提供充足氮素,满足生殖生长对氮素的需求,实现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平稳过渡。

2. 延缓后期衰老,延长光合功能期

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于开花后叶片的光合作用。植株衰老的主要标志是叶片黄化、叶绿素降解、光合能力下降,而氮素是叶绿素、蛋白质及酶类的重要组成成分。后期追施氮肥可维持叶片较高的氮素含量,延缓叶绿素分解和叶片衰老,延长旗叶、倒二叶等功能叶的光合功能期,增加灌浆期的光合产物积累,为籽粒饱满度和千粒重的提高奠定基础。

3.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风险

传统氮肥施用中,基施比例过高(往往占总量的60%~70%),而小麦苗期根系吸收能力弱,大量氮素易通过淋溶、挥发等方式流失,利用率不足30%。氮肥后移通过增加追施比例,使氮素供应与小麦各生育期的需求更匹配,减少氮素损失,提高利用率;同时,后期追施的氮素可直接被植株吸收用于籽粒发育,降低土壤中残余氮素对环境的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

二、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的实施要点

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的实施需结合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调整,核心在于确定合理的氮肥总量、基追比例及追肥时期,具体操作如下:

(一)明确适用范围

该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小麦品种和种植区域,其效果与品种的分蘖特性、生育期长短密切相关:

- 适宜品种:以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生育期较长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为主(如我国黄淮海地区的济麦系列、鲁麦系列等),这类品种前期易形成过大群体,后期需氮量大,氮肥后移可有效调控群体并满足后期需求。

- 不适宜品种:春性品种或分蘖力弱、生育期短的品种(如部分早熟春麦),因前期需快速建立群体,后期灌浆期短,氮肥后移可能导致前期生长不足,反而影响产量。

- 土壤条件:适宜在中高肥力土壤上应用(有机质含量1.0%以上,碱解氮含量80mg/kg以上);低肥力土壤需适当增加基施氮肥比例,避免前期氮素不足影响分蘖。

1. 氮肥总量

需根据目标产量、土壤供氮能力及品种需肥特性综合确定。一般而言,目标产量为400~500kg/亩的田块,总施氮量(以纯氮计)控制在12~15kg/亩;目标产量500~600kg/亩的田块,总施氮量为15~18kg/亩。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可适当减少,肥力较低的田块可适当增加。

2. 基追比例调整

传统模式中,氮肥基施(种前)占60%~70%,追肥(返青期)占30%~40%;而氮肥后移技术将基施比例降至40%~50%,追肥比例提高至50%~60%,具体分为两种模式:

- 对于分蘖力强、群体易过大的品种:基施40%,追肥60%(其中拔节期追施50%,孕穗期追施10%)。

- 对于分蘖力中等、群体较稳定的品种:基施50%,追肥50%(拔节期一次性追施)。

基施氮肥可与有机肥、磷钾肥配合施用,提高土壤基础肥力;追肥以速效氮肥(如尿素)为主,确保氮素快速被吸收。

(三)精准把握追肥时期

追肥时期是氮肥后移技术的关键,需严格与小麦生育期匹配,核心是“推迟返青期追肥,强化拔节期追肥”:

- 传统追肥时期:多在返青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此时追肥易促进无效分蘖增多,导致群体过旺。

- 后移后追肥时期:

- 拔节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开始伸长时):此时追肥可促进有效分蘖成穗,增加穗粒数,同时壮秆防倒伏。

- 孕穗期(4月中下旬,旗叶完全展开时):对于肥力较低或后期脱肥的田块,可补追少量氮肥(占总氮量的10%~15%),防止叶片早衰,提高千粒重。

追肥时期需结合气候调整:若春季气温偏低、小麦生长缓慢,可适当推迟追肥;若气温偏高、生长过快,需提前1~2天追肥,避免贪青晚熟。

氮肥后移技术需与其他栽培措施协同,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1. 控旺防倒:若拔节期发现群体仍过旺(亩茎数超过80万),可结合追肥喷施多效唑等化控剂,降低株高,增强茎秆韧性。

2. 水分管理:追肥后需及时浇水(“追肥带水”),促进氮素溶解和根系吸收,但避免大水漫灌,以防氮素淋溶和田间积水。

3. 病虫害防治:后期植株生长健壮、叶片功能期延长,需重点防治白粉病、锈病及蚜虫等,保护功能叶,可结合防治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增强光合效率。

4. 秸秆还田与有机肥配合:长期应用氮肥后移技术的田块,应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秸秆、农家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肥能力,避免土壤氮素失衡。

三、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推广价值

(一)增产提质效果显著

实践表明,在适宜区域应用该技术,可实现“三增一优”:

- 增穗数: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亩有效穗数增加3万~5万。

- 增粒重:延长灌浆期5~7天,千粒重提高1~3克。

- 增产量:一般田块亩产可提高5%~10%,高产田块增幅可达15%以上(如黄淮海地区亩产从500kg提高至550~600kg)。

- 优品质: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0.5~1.5个百分点,湿面筋含量增加2%~3%,改善小麦加工品质(如面包麦的面团稳定时间延长)。

(二)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 经济效益:每亩可减少氮肥用量1~2kg,节约成本10~20元;同时因产量提高,每亩增收50~100元,综合效益显著。

- 生态效益:氮素利用率从30%提高至40%~50%,减少氮素流失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符合农业绿色发展要求。

(三)推广前景广阔

该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易推广,尤其适合我国黄淮海冬麦区、北方冬麦区等小麦主产区。目前,通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示范引导,已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累计推广上亿亩,成为小麦高产创建和绿色增效的核心技术之一。未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智能灌溉等技术,可进一步提升精准性和应用效果。

四、结语

小麦氮肥后移延衰增产技术通过优化氮肥施用时期与比例,实现了“控群体、促灌浆、延衰老、增产量”的协同效应,是协调小麦高产、优质与高效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灵活调整,确保基追比例合理、追肥时期精准,并配合科学的田间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技术潜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该技术将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