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类致癌原?了解胃里的“健康杀手”——幽门螺杆菌
发布时间:2025-08-14 07:06 浏览量:1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会传染给孩子吗?
吃饭时需要分餐吗?
随着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幽门螺杆菌也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下面我们就带您认识一下幽门螺杆菌。
01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02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危害
当出现上腹部疼痛、早饱、顽固性口臭、恶心呕吐、腹胀,这时就要提高警惕是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胃内最重要的一种细菌,悄无声息,破坏我们的胃健康。感染的危害包括引起消化道不适症状、炎症性病变、溃疡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等。幽门螺杆菌也是唯一寄生在胃内的细菌,粘附于胃粘膜及细胞间隙,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癌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目前最明确的胃癌发生危险因素,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在胃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发生前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更有效。
03
幽门螺杆菌传播方式
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是经口传播。
可以经胃-口传播,胃里反流到口腔。
可以经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随大便排出。
可以经医源性传播,侵入式检查如喉镜、口腔、牙科、鼻腔治疗等。
值得一提,儿童高感染现象与家庭聚集性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显著特征,而我国的共餐饮食习惯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04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
如何规范治疗?
目前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耐药问题比较严重,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根除治疗中,含PPI的铋剂四联方案和P-CAB的铋剂四联方案均为根除治疗的可选方案,一般是选择抑制胃酸的药物+两种抗生素+铋剂,均采用10-14天疗程,根除率超过90%,部分中药、益生菌可提高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不管有没有消化道症状都建议根除,完全停药后再次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05
哪些人需要检测幽门螺杆菌?
1.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
2.经常反酸、烧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胃痛。
3.总是口臭、口干、口苦、口腔异味、口腔溃疡。
4.经常到餐馆就餐,参与聚餐,特别是火锅等,未使用公共碗筷,或爱吃生东西、喝生水。
5.拒绝胃镜检查者。
6.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消化不良。
7.有胃癌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级亲属。
8.其它与幽门螺杆菌有关的疾病。
06
如何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
01
远离过烫食物及生食
不吃生东西、不喝生水,如烧烤、麻辣烫、火锅、串串、麻辣小龙虾。太麻太辣的食物都会刺激我们娇嫩的胃,对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保护好我们的胃靠养更靠防,饮食是最关键的因素。
02
远离酒精摄入
对饮酒要说“不”,长期饮酒会刺激胃粘膜,加大胃癌发病风险。0
3
实行“分餐制”
从家庭做起,全家一起就餐时使用公筷,在外就餐如果餐具循环使用,未及时消毒也可能会传染幽门螺杆菌,因此尽可能减少在外就餐次数。
04
餐具定期煮沸消毒
通过微波炉加热、沸水煮沸、75%酒精浸泡都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
05
饭前便后要及时洗手,定期更换牙刷,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洁净
06
不要口嚼食物喂食婴幼儿,阻止“口对口”传播途径
07
增强体质,锻炼身体
增强免疫力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关键措施。
天津市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
天津市第二医院急诊科主任
主任医师
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
不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