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课堂随笔:明喻、暗喻和借喻的结构公式
发布时间:2025-08-14 07:15 浏览量:1
上课之前,我看了课代表和陈同学昨天晚上做的2024年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应用第一题,两个人都没有做对。
我问他们什么是借喻?
他们两都没有答上。
课上,我从比喻的类型开始,分别给同学们介绍了“明喻”“暗(隐)喻”“借喻”。
(一)明喻的结构公式:本体+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如同)+喻体
例子: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仿佛燃烧的火焰。
(二)暗(隐)喻的结构公式:本体+比喻词(是/成/变成等)+喻体
例子: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3)沙漠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三)借喻结构公式: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直接用喻体
例子:
(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老舍《骆驼祥子》)
(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借喻不出现本体,那要找到本体,就要结合语境。比如例(1)语境是 “下雨”,本体是“雨点”,“箭头”喻指“密集的雨丝”,“瀑布”喻指“从屋顶流下的雨水”。例(2)本体是“在黑暗环境中成长的经历”,“黑夜”直接作为喻体,代指“压抑、迷茫的环境”。
知道了“黑夜”的所指,就对顾城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知:那是一代人的集体感受,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随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比喻的三大类型,当堂练习: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4)“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5)“生活是一杯酒,散发着迷人的醇香;生活是一本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生活是一首歌,奏响着美妙的旋律。”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8)绿云扰扰,梳晓寰也。(杜牧《阿房宫赋》)
同学们做完,一条龙分享,分享的格式是,这个句子是什么类型比喻,本体、喻词、喻体分别是什么?
分享的过程中,最有问题的是“朝如青丝暮成雪”,学生说类型是明喻,本体是“朝”。
我问,是把早上比作“青丝”吗?
学生摇头,没有说话。
我解释说,这里省略了“头发”的本体,加上“头发”,早上的头发如青丝,这是明喻;“暮成雪”,加上“头发”,这是暗喻。
所以,我们表述的时候,不细分,把它辨认为比喻句就可以,这句话主要是通过“朝如青丝 与“暮成雪”的强烈对比,突出时间流逝之快。
做完练习,我们回到了习题上: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是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让句子中没有出现本体“云”的同学说了他们的答案,有的喻体是棉花糖,有的喻体是蘑菇伞,还有一个说是风暴。
同学们对喻体“风暴”,有了疑问,我也觉得不合适。
我说,我们所说的比喻,两者一定有相似性,那云与风暴有什么相似性?
回答“风暴”的同学没有回答。
随后,我给了同学们两个参考句子:
(1)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2)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第2题是成语题。
我把同学们写的不同答案,都写在黑板上。
(1)各种各样,各不相同,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2)活力四射,活力满满,精神焕发,焕然一新,容光焕发,精神饱满
其实,成语题我一直有个疑惑,就是考试的答案只给了2—3个成语,那这2—3之外的就不对?
一次,高考批卷回来的老师给我说,松一点的话,意思相近的也能给分。
第(1)题,我们选了“各不相同”“因人而异”“千差万别”。
第(2)题,我们选了“活力四射”“活力满满”“精神焕发”“精神饱满”。
就在我们往下看第3题时,郭同学说话了,他说他查了一下,“活力满满”不是成语。
最终把“活力满满”去掉了。
第三题是修改病句。
原句: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劳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两处病句,第一处学生基本都能找到并改正确。
就是一个复句里面,不能有两种复句关系,要么是假设复句,要么是因果复句,经判断是因果复句,把“如果”删掉。
第二处,少数学生找到了也改了出来。
就是④有问题,应把“如何”放在“通过睡眠”之前。
我问,为什么?
好几个同学不知道,还有一同学说靠自己的语感,轮到新来的同学,他说侧重点不同,但他后面没把侧重点解释清楚。
我顺着他的思路解释说,“如何”放在句首,是修饰整个句子,侧重的是方法途径;“如何”放在“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前,侧重强调是在既定途径(睡眠)下,如何达成目标(快速恢复)。
结合下文的“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知道是在围绕着“方法途径”展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