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市场丨陕西:三秦之地,产业焕新

发布时间:2025-08-14 07:32  浏览量:3

陕西,区域经济

陕西经济发展稳健,近年来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2024年,全省的经济总量、人均经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均工资等指标均位于全国中游水平、西部地区前列,体现出陕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

对于需求端:三驾马车协同发力,2025年上半年投资、消费、出口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投资稳步增长,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较快,尤其是现代能源化工、电子及通信设备领域;消费稳中有进,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效果明显,居民消费意愿表现较好;出口规模不大但增势向好,有力拉动经济增长,机电产品中的电子原件、汽车是主要出口商品,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是主要出口目的地。

对于生产端:工业主导型省份,三次产业的总量指标均位居全国中游,细分领域亮点突出。农业方面,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排名全国第18,属于粮食紧平衡、肉类基本自给和水果调出大省,苹果、猕猴桃、奶山羊产业“三个全国第一”。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排名全国第18,行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期,能源、汽车是全省的核心支柱产业,航天、光伏等新兴产业增势较好。兴魔方(X-CUBE)“区域+行业”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显示,陕西的运输设备、电子设备等属于五星等次,汽车位于三星等次。服务业方面,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排名全国第16,以研究和试验发展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增长主驱动力,文旅经济表现可圈可点。

为助力陕西应对未来国内外环境的多元变化,持续做强经济韧性、做好西部示范,需要从产业硬实力和科技软实力两方面入手。建议:

硬实力方面,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对于煤炭行业,考虑到煤炭价格下行,建议既要推进智能化、机械化勘探和采掘,降低煤炭开采的成本、提高开采效率;也要加强煤炭产业延链补链,实现由“一煤独秀”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转变。对于汽车产业,针对性提升本地龙头集聚度和创新能力,建议持续加强陕汽等本土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建设灯塔工厂等自动化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也要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部署创新链,培育更多的本土科技企业。对于电子产业,建议持续深化全省光电子产业“一核两翼”空间布局,并融入江苏、广东、武汉的电子信息产业网络,借力区域力量打通电子信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

软实力方面,提质增效科技服务。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增强企业的科技转化能力。通过政府给予科研经费补助、降低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的支持门槛、将研发投入按一定比例计入利润考核等方式,激活企业科创活力。二是拓展专业化信贷产品,增强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能力。通过鼓励并购重组、支持链主企业纵向整合、完善国有资本创投容错免责机制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更好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同时,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助力成熟期企业顺畅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陕西上市公司数量,提高科技产业链地位。

陕西省,简称“陕”,俗称“三秦之地”,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区。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1],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陕西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2024年6月,国务院批复的《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提出全省战略定位,要发挥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家(西部)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地作用。作为西北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全省正积极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

一、陕西基本情况

1.1 经济基础

陕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经济总量稳居西部地区前列。2024年陕西经济生产总值(GDP)3.55万亿元,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14位、西部地区第2位(仅次于四川)。陕西经济运行持续向新向好,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略有提升,由2015年的2.54%升至2024年的2.63%。受工业增长拉动,2024年陕西经济同比增速5.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同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人均GDP水平同样位居全国中游、西部前列。2024年陕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8.99万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全国第12位、西部地区第3位,不及内蒙古、重庆。

1.2 社会人口

陕西常住人口数量较为稳定,排名全国中游,近三年表现为人口净流入。2024年陕西常住人口3953万人,稳居全国第16位、西部地区第4位;常住人口数量占全国的2.81%,2015年以来占全国比重略有增长。

从人口增量结构来看,在陕西人口高速增长的2011-2018年期间,全省人口增量受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双重拉动”,且自然增长占主导地位;但在全国总人口负增长的2022-2024年间,陕西人口增量结构出现扭转,自然增长人口连续三年负增长,人口净流入(机械增长)成为陕西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2024年,陕西人口净流入(机械增长)3.7万人,带动全省常住人口增长1万人,是全国人口正增长的8个省份之一。

省会城市西安是陕西守住“人口大盘”的关键力量。2024年西安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316.76万人,并以8.94万人的全年净增量位居常住人口增量前十城市,成为北方城市常住人口增量第一城。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陕西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比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0-14岁人口、15-64岁人口、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比16.40%、68.37%、15.23%,近似于全国16.38%、68.22%、15.40%的水平。与此同时,陕西劳动人口工资水平兼具人力成本优势和人才吸引力。2023年陕西城镇单位、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0.70万元、5.80万元,分别排名省级地区第14、第18位。值得一提的是,人口机械增长量反超自然增长量的2022-2023年,陕西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率为8.4%,增速排名全国第6位,这和提供海量就业的“大象企业”(如比亚迪),以及吸引高端人才落地的“蚂蚁雄兵”科技企业们有关。陕西对人才的吸引力有所加强,西安也跻身智联招聘《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第19位。

1.3 地市发展

陕西下辖10个地级市,依据地质地貌差异,习惯性区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陕南(秦巴山区)三个地理区域,位于不同地理空间的城市也形成了差异化的经济产业结构。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框架下,《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确立了全省“多核驱动、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策略,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并建设榆林、宝鸡、渭南、汉中等4个区域中心城市

谈到陕西的城市,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经济总量省内排名前二的西安、榆林,两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6.5%。

西安,陕西省省会,全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是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2024年西安经济总量1.33万亿元,排名全国地级市第21位,是陕西唯一的万亿级城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5.5%,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在27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4位,对全省经济起到引领作用。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和全省的科创中心,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较高,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71:34.53:62.77。以西安为核心的都市圈,包括咸阳、渭南、铜川的中心城区,以及杨凌示范区等,是陕西发展的核心区域。从增速看,2024年西安GDP增速4.6%,位于省内十市末位,主要与工业发展放缓及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有关;2025年上半年,经济增速回暖,上升至5.5%,支柱产业带动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

榆林,依靠“黑金经济”成为人均GDP接近京沪的城市,也是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原煤产量全国领先,目前正处于碳达峰碳中和承压期、转型发展阵痛期、高质量发展攻坚期。2024年榆林经济总量7548.68亿元,排名全国地级市第44位、省内第2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1.0%。榆林是全国重要的“煤城”,原煤产量占全国的12.8%、占全省约80%。全市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202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2.18%,其中能源工业占GDP比重超60%。与多数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单一产业导致的困境相似,榆林经济走势与煤炭行情紧密相关。由于动力煤、焦煤和焦炭价格低位运行,榆林2025年上半年GDP名义增速-0.55%(初核对初核,未扣除全国经济普查调增影响),是TOP50城市唯一出现名义增速负增长的地区,产业亟需转型升级。

二、发展动能

2.1 投资

陕西投资增速整体稳健,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较快。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分别为5.2%、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2.8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陕西第二产业投资增速较快,2025年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增速19.2%,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4%。分领域看,制造业上半年投资增长26.3%,高于全国18.8个百分点,投资领域主要为现代能源化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期房地产投资较全国更为稳定,基础设施投资负增长。2025年,陕西的616个重点投资项目涉及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金额相对均衡,分别占2.88万亿总投资额的43%、27%和30%。

2.2 消费

陕西消费水平稳中有进,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效果明显。陕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和全国平均水平保持相同趋势,近两年增速略高于全国。2025年上半年,陕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9.82亿元,同比增长6.9%,较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消费增速居全国第5位。

陕西消费增速加快或和政策推动有关。陕西居民消费意愿(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可支配收入排名全国第19位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水平落于全国第20位。但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加力实施,换新类商品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2025年上半年,全省通讯器材类商品、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以旧换新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8.2%、36.3%、26.6%。与此同时,网上零售持续活跃,限上单位消费品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增长23.6%,高于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个百分点。对比之下,吃类、日用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保持稳定增长。

2.3 出口

陕西作为内陆省份,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增势向好。2025年上半年陕西出口额1705.3亿元,出口额排名全国第19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1%,这一占比规模不及经济总量占比(2.6%)、社零总额占比(2.35%),但较2015年0.65%的占比水平已有明显提升。2025年上半年陕西出口增速10.6%,增速快于全国水平3.4个百分点。

分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占绝对主导地位。2025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1465.1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5.9%,紧随其后的农产品、钢材各占全省出口总额的不到2%。需要关注的是,钢材出口增速较快,上半年出口额同比翻倍;食品出口规模不大,但占全国出口份额达17.4%,农产品及其精加工产品出口市场广阔,梨、苹果和猕猴桃的出口金额在全国范围内分别位列前三。

机电产品中,电子原件、汽车是主要出口商品,分别占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47.4%、21.3%。在汽车海外市场回暖的背景下,陕西上半年汽车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1.7%,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18万辆,同比增长105%,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已超2024年全年总量,在全国排名第3位,排名较去年同期上升了3个位次。

分出口地区看,韩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是陕西主要的出口目的地。2025年上半年,陕西出口至韩国的金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8%。三星在西安投资建设了全球单个产能最高的闪存芯片工厂有关,带动了两地电子相关的零部件进出口需求。

陕西与新兴市场的出口贸易联系同样紧密。在上半年,陕西与APEC其他经济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其他国家、东盟十国的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3.2%、61.8%、34.9%、20.7%,且同比均保持正增长,尤其与马来西亚的出口额同比增长56.4%。

三、产业禀赋

3.1 产业结构

陕西是工业主导型省份。2024年陕西三次产业结构为7.4:40.8:51.8,同期全国为6.8:36.5:56.7,陕西第一、第二产业占比分别高于全国0.6、4.3个百分点。结合2024年三次产业增速分别为3.5%、6.1%、5.0%,第二产业是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具体到分行业,陕西有且仅有工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陕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4.35%,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同比增速5.7%,快于全国1.3个百分点。除此之外,陕西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全省房地产市场运行相对稳健。

3.2 农业

2024年陕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04.41亿元,排名全国第18 位。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排名全国第14、第22、第20、第24 位,占全国市场份额(以产值计)分别为3.88%、1.36%、2.08%、0.23%,农业市场份额相对较高。

陕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现代农业特色鲜明,属于粮食紧平衡、肉类基本自给和水果调出大省,苹果、猕猴桃、奶山羊产业“三个全国第一”。粮食方面,陕西2023年粮食总产量1323.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8%,省内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自给率约80%,自供率排名全国第20位,仍需建设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现代粮食生产园区和基地。水果方面,陕西水果总产量排名全国第4位,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30%。尤其是苹果、猕猴桃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分别占全国产量的27.7%、34.0%。不仅如此,鲜果、果汁等产品出口形势持续向好,苹果、猕猴桃、梨等水果出口货值位居全国前三。畜牧方面,2023年陕西肉类产量仅排名全国第23位,但特色产品优势突出,羊存栏量、羊奶产量、羊乳制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8.2%、61.4%和80%[2]。2024年,陕西羊乳产业链总产值超465亿元,奶山羊良种规模、存栏量、羊奶产量、产业聚集度、羊奶加工能力、羊乳制品产量、羊乳制品市场占有量等七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根据陕西农业农村厅规划,陕西将重点关注农产品产业链群建设,围绕做优前端(推动特色产业向优生区优势区集中)、做深中端(开展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做活后端(推进农业品牌培育和产品营销)的思路,2025年计划总投资近50亿元谋划包装重点项目200个。在此布局下,建议重点关注全省115个产业链重点区县及90家“链主”、28家重点企业,以及全省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认定的2322家龙头企业的发展机会。并且,建议关注黄土高原苹果、延安苹果、关中奶山羊、秦岭猕猴桃、陕茶、陕北肉羊、生猪、蔬菜、陕北小杂粮、陕南食用菌、汉中中药材等1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建设项目。

3.3 工业

2024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89万亿元,排名全国第18位,营业收入同比增速-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995.3亿元,排名全国第7位,利润总额同比增速-1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陕西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承压、盈利能力表现尚可,产业结构转型趋势下的盈利挑战仍需关注。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自2023年以来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从2022年的2.55%下降至2024年的2.10%,2025年上半年为2.09%,这和能源等工业品价格变动以及利润空间下降有关。

可以看到,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从2022年的13.0%逐年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3%。这一指标仍高于全国水平3.2个百分点,且在省级地区排名前列(2024年位居全国第3位),但随着利润空间持续挤压,工业结构需要转型。

分行业来看,陕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期,能源、汽车产业是全省的核心支柱产业,航天、光伏等新兴产业增势较好。

总量层面,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数据,陕西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排名靠前的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营业收入5485.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营收的16.5%,下同)、汽车(3022.2亿元,9.1%)、石油煤炭加工(2797.5亿元,8.4%)、电气机械(2574.4亿元,7.7%)、电热生产供应(2434.0亿元,7.3%)、电子设备(2408.6亿元,7.3%),上述六个行业占全省工业总营收的56.2%。其中,能源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的营业收入市场份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下游的煤炭石油加工行业营业收入市场份额也达到4.4%。

一方面,传统支柱产业需要转型。对于煤化工产业,陕西具备资源储量优势,但价格下行挤压利润空间。根据国家自然资源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陕西拥有全国9%的石油、18%的天然气、14%的煤炭,储量均具全国前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陕西原煤产量7.80亿吨,占全国的16.4%,位居全国第3。煤炭开采虽能“造富”,行业营收利润率高达39.9%,但受能源价格下行影响,资源产业依赖度过高直接影响全省工业财务表现。2023年全省煤炭开采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203.6亿元,占全省工业营收减少量的22.3%;且营收利润率较上年减少3.5%,煤炭开采行业利润减少量占全省工业企业利润减少量的70.1%。

对于汽车产业,陕西汽车制造能力排名全国前列。2024年陕西汽车产量175.4万台,排名全国第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19.8万台,排名全国第3,占全国产能的9.1%。在比亚迪、吉利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增长,尤其是比亚迪在陕整车产量占比亚迪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根据兴魔方“X-CUBE”的六维度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2023年度陕西的汽车行业成长性居全国第一、规模优势和盈利能力持续改善,但产业链地位、创新能力等维度仍偏弱,综合竞争力居全国C档。

另一方面,新兴行业优势明显。对于光伏,陕西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陕西逐步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片—单晶电池片+辅件+光伏玻璃—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产业链及多条支线产业链,光伏制造产值超千亿元。2024年陕西的光伏产业出口额已占全国总额的40%以上,光伏组件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助力陕西电子设备行业在兴魔方“X-CUBE”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中处于五星等次。

对于航天产业,陕西航天产业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陕西作为军工大省,汇集了全国航天工业1/3以上、航空工业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尤其是省会西安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国液体火箭动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已形成“火箭发动机-卫星制造-测运控-数据应用”全产业链条。根据《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发展目标,陕西计划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航天领域优势导致陕西的运输设备行业在兴魔方“X-CUBE”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中排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首位,各维度指标均排名前列。

3.4 服务业

2023年陕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6126.14亿元,排名全国第16位。2024年陕西第三产业增加值1.84万亿元,排名全国第15位。从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来看,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房地产、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略有下降,但房地产表现较全国更为平稳。

陕西服务业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一是知识密集型服务正成为增长主驱动力。陕西的现代服务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均高于营利性服务业增速。2025年上半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8%,其中商务服务业增长18.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2.8%,其中研究和试验发展增长46.9%,反映出陕西科技创新持续活跃,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和陕西创新要素集聚有关,也进一步支撑了全省的科技转化能力。创新要素方面,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陕西每10 万人口中拥有的大学(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数1.84万人,排名全国第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排名全国前列。创新转化方面,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2.5%,排名全国第11位;技术市场成交额4118.5亿元,排名全国第6位。

二是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旅游经济恢复较快。陕西作为十四个王朝建都之地,文化积淀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末,全省A级景区数量563家,其中4A级以上174家,均排名全国第14;国家级博物馆53家,排名全国第5;餐饮住宿老字号32家,排名全国第2。文旅效益上,2023年A级景区旅游收入排名全国第11;2024年陕西旅游收入7668亿元,排名第15;旅游人次8.17亿人次,排名第12。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10%、116%,优于全国水平(100.4%、935.%)。但是,陕西人均旅游花费不到千元(938.56元),落于全国第30位。

为进一步激发文旅活力,全省以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为目标,深耕旅游景区及线路、文娱演艺、文化创意、会展经济、商旅名街、出版印刷发行、体育(赛事)经济、乡村旅游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群建设。这一举措下,2024年陕西重点文旅产业链全年营收8638亿元,同比增长11.7%。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陕西经济发展稳健,经济总量、人均经济、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均工资等指标均位于全国中游水平、西部地区前列,且经济增速指标排名靠前,体现出陕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力。需求端,投资稳步增长,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较快;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消费水平稳中有进、居民消费意愿表现较好;出口规模不大但出口增速有利拉动经济增长。生产端,工业主导型省份,第二产业是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尽管三次产业的总量指标均位居全国中游,但细分领域亮点突出。如农业领域的苹果、猕猴桃、奶山羊产业“三个全国第一”,工业领域的能源、汽车、光伏、航天产业在全国市场份额名列前茅,服务业领域的知识密集型服务、文旅经济表现可圈可点。

为助力陕西应对未来国内外环境的多元变化,持续做强经济韧性、做好西部示范,需要从产业硬实力和科技软实力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下的发展建议:

4.1 硬实力:加速推进产业转型

全省工业转型正多头并进。根据2023年和2018年两次经济普查的陕西产业结构数据,煤炭、石油开采和加工等能源产业以及汽车产业的省内营收占比有增有减,但在全国相应行业的营业收入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对比之下,电子设备、运输设备的省内营业收入占比和全国市场份额均表现为正增长。可见,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转型正在进行,未来仍需发力。

近年来,陕西的产业布局以34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从五项任务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工业领域目标产值要求最高的两大任务分别是:做强做优现代能源产业,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新型电力工业、现代化工产业链为抓手,到2025年,4条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14条新兴产业链为抓手,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出达到18500亿元。

可见,陕西产业转型升级可重点关注如下领域:

是煤炭产业。受到煤炭原材料供大于求影响,煤炭市场价格下降,已经影响到全省的工业财务表现,需要稳住基本盘、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经营效益。一方面,支持陕西煤业化工、延长石油等能源行业龙头企业推进智能化、机械化勘探和采掘,通过和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突破能源清洁利用与多能融合技术,降低煤炭开采的成本、提高开采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煤炭产业延链补链,探索碳基固废资源化利用,从煤炭采掘业到多能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工业体系、从基础煤化工到现代精细化工,逐步实现由“一煤独秀”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转变。

二是汽车产业。陕西汽车产业规模已具,但产业链地位仍待提升,本土龙头车企布局较少。目前,省内汽车产业以承接外地龙头企业布局的生产基地为主,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已在陕西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和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西安比亚迪贡献了40-60%的全省汽车产量,但陕西本地龙头企业较少,没有A股、港股上市的汽车制造行业企业。不仅如此,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七类国家级科技企业数量计算,2024年底陕西汽车行业创新企业仅95家,排名全国第19位。建议一方面,持续加强陕汽等本土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支持新能源重卡、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并通过建设灯塔工厂等自动化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部署创新链,依托比亚迪、吉利等行业龙头企业在陕西设立的研发中心,培育更多的本土科技企业,帮助本土生产的汽车上下游产品向高端化迈进。

三是电子产业。得益于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发展,陕西电子产业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产业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自2021年起,陕西开始实施“追光计划”,成为全国最早布局光电子的省份之一,至2023年底,陕西光子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但对比武汉“中国光谷”超5000亿元的光电子产业规模(占全国的50%)仍有较大差距。面向2026年,陕西计划打造成全球光子技术领先的原始创新高地、国家光子产业发展主阵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基于此目标,建议持续深化以西安为“核心”、以西咸新区和铜川市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空间布局,推动光子技术研发与产业集聚。并融入江苏、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武汉东湖高新区协同13个高新区共同建立的国家高新区光电子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借力区域力量打通电子信息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

4.2 软实力:提质增效科技服务

一方面,陕西产业转型需要科创的强力支撑,全省科创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前文已经提到,陕西的科技转化能力较强,技术创新成交额排名全国前列,倘若技术创新成交额能够更好的反哺研发投入,将形成省内科创服务的良性循环。2023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总投入376.6亿元,排名全国第17位;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05%,排名全国第17位,不及高校支撑下全省R&D投入强度第11的排名。不仅如此,2023年陕西企均发明专利数排名全国第16位,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实力仍需提升。建议通过政府给予企业科研经费补助、降低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的支持门槛、将研发投入按一定比例计入利润考核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激活企业科创活力。

另一方面,拓展专业化信贷产品体系,增强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能力。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2024年陕西新增创投融资事件数137件,排名全国第9,企业创投需求较强;但单个企业获得的创投融资金额较少,仅排名全国第20位,省内头部的创投机构数量排名全国第17位,说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提升空间。建议通过鼓励并购重组、支持链主企业纵向整合、完善国有资本创投容错免责机制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更好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同时,打造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助力成熟期企业顺畅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陕西上市公司数量,提高科技产业链地位。

注:

[1]习近平: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新华网,2023/05/07[2025/08/04],https://cpc.people.com.cn/n1/2023/0517/c64094-32688701.html

[2]陕西省农业农村概况,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025/8/7,https://nynct.shaanxi.gov.cn/xxgk/gknr/gk/ncgk/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本报告由兴业研究(CIB Research)提供,报告信息依据国际、中国和行业通行准则并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所有观点为研究员个人意见,不代表兴业研究立场。本报告不含任何道德、政治或其他形式的偏见,兴业研究不对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作出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阅读者应自行独立评估所有相关风险。对于因使用本报告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兴业研究和研究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为兴业研究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分发、发表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本报告已正式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中,否则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引用或发布本报告内容须注明出处为兴业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兴业研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