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业模式,早就变了

发布时间:2025-08-14 08:11  浏览量:3

说点在地产下行期怎么考虑住宅开发公司的战略的思考,看看下行期开发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发生变化。

不囤地

房地产拆开看实际上是地+房,其中土地因为区位的独特性,有自身的价值,在过去的城市化过程里,虽然房子始终在折旧,但是因为土地在上涨,所以我们观测到的房地产是一直向上走的。

实际地产的库存在上行期还是有特殊性的,如果库存仅仅是土地,那么库存实际上是一直上涨的,地产企业只是害怕储存做错产品的库存,而不是怕做对产品,暂时没卖的库存。。实际上过去的一段时间,很多地产企业还因为库存的上涨受益。

有个做股票投资的朋友和我讲,他最喜欢白酒和房地产这样的生意模式,因为这些企业的库存不但放不坏,而且还有很大概率升值,真是个好的生意模式。与之相反的是航空公司,他们的座位库存会在航班起飞的时候一下子减值清零。

但这个优良商业模式也是双刃剑,下行时期,地产商遭遇双杀,一方面销售受阻降价,开发项目出现亏损,另外库存的未开发土地还在跌价,还要计提减值。所以地产低谷大家状况往往十分惨烈。

很多地产企业有丰富的宏观模型来预测行业周期,但实际上周期每次都不太一样。由于模型预测有底气,反而经营极致不留余地,预测失败结局就是企业倒闭。万科郁总某个阶段喊我们不做预测只做应对,也其实可能是经验之谈,多次周期后的无奈之举。

从这个角度说,不要囤积土地原材料,用多少买多少,做好加工企业,放弃靠土地增值获利的商业模式,可能是开发企业经历多次周期后的成熟选择。

公司策略的不囤地,反映到项目上,还可能是要买小地块,因为一个项目过大,其实不开发部分也是一种囤地,土地下行期,连这种囤地都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小市场,做细分

从消费端来看,要意识到下行期住宅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市场。

细分客户的购房需求,其实过去很大一块是保值增值需求,以及因为担心房价上涨过快,提前消费的其他需求。

现在下行期,要重新思考这些需求的真实性。虽然好像需求还在,但在资产下跌的大趋势下,大家对买房的态度从过去找个理由能买就买,变成了现在非必要不买房。真的成了房住不炒,房子的消费行为更类似于大宗消费品的购买行为,就像买车一样。买了就为享受,可能保值的考虑要少很多。

在客户这种考虑下,市场从最最顶峰的卖18亿平米,接近1800万套房子每年,掉落到未来可能卖400~600万套房子,6~7亿平米左右每年。

这么多需求中,似乎更加坚挺的还是居住改善需求。毕竟刚刚度过短缺时代,短缺时代市场上提供的产品都还是小户型为主,房子有自身特点,消费两个小户型在使用效用上不能等同于一个大户型,好地段+好产品成了新市场下增长很快的细分市场。

所以“好房子”提法得到了大部分开发商的衷心拥护,是因为这是个切实存在,逻辑自洽的下行期细分市场。也和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一样,穷人买二手,富人买新车,住宅市场也形成了首置靠二手,新房全改善的新格局。

其他细分市场也可能有机会,包括是不是更便宜的做年轻人的市场?是不是去有潜力的县城做下沉市场?是不是出海做海外市场?是不是做旅游度假房产市场?是不是做养老住宅的市场等等。

这些细分市场下,小而美的企业存在吗?当然,只要在不同的细分市场能存在自己的绝活,就能作为小而美的企业在细分市场里过得好。

高毛利、控边界

但是从宏观看,究竟下行期这个小市场上生意规模的边界是什么?企业能力复制的天花板是什么?我觉得所谓合理的规模和合适的市场占有率都很难预测,可能其本身也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规模和市占率的边界确实有明确的信号。

我觉得这个信号就是看毛利率。行业有周期,每当市场平稳以后,还会有很多新的人和资本涌进来,这些进入者会造成生意的毛利下降。当市场领先者也感觉到自己的毛利率下降时,实际上安全边际就下降了。看一下毛利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领先者扩张太快,也可能是新进入对手扩张太快,行业过于拥挤了,无论怎样,这都是个危险的信号。

2021514日,滨江集团举行2020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有投资者询问最近杭州集中推地中,滨江集团拍下的几块地,净利润能有几个点?戚金兴对此回复称,公司最近在杭州集中土地出让中,共获取了5块土地,在滨江团队精干高效管理下,公司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品牌影响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以上是21年中的一条新闻,我想在上一轮周期的时候,如果开发商注意到毛利率下降的信号,更加重视,更加关注供给侧对这个行业规模的制约,可能大家这几年都会好过一些。

都说反内卷,公司要找到自己能保持高毛利的边界在哪里,做不到高毛利宁可不做这生意,现在看,牺牲毛利抢占市场份额的做法并不可取。要谨慎,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人定胜天。

最后总结下行期地产开发公司的战略要点,结论是:回归制造业,不囤地,做改善,控规模,保利润。

经历了这一轮调整,我们逐步理解了为什么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地产公司长成了他们如今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