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抽大烟,逛窑子,败光家财,凭啥被称为中国的贝多芬?
发布时间:2025-08-14 09:43 浏览量:2
文:陈志华观天下
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内。
被音乐界誉为东方三大指挥家之一的小泽征尔,在指挥某首曲子时,突然跪了下来,声称他没有资格指挥这部伟大的作品,并且这样的音乐就应该跪着听。
右小泽征尔
这部曲子就是《二泉映月》,早在1985年就被美国人评为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乐曲。
然而它的作曲家是一位盲人,人们称他阿炳。
阿炳的一生抽大烟、逛窑子,可美国人却还是将他奉为“中国的贝多芬”。
阿炳凭什么获得如此高的称赞?他经历了什么,才可以创造出这样伟大的曲目?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在无锡雷尊殿的门口降生。
父亲华清和是这里的道士,本不应结婚生子,但却违反戒律,与一寡妇苟且,生下阿炳。
阿炳的出生注定了就是一场悲剧。
阿炳一岁时,阿炳的母亲因不贞被族人逼死,阿炳的父亲无奈只能将他送到乡下亲戚家。
直到阿炳8岁时,华清和做到道观住持,以收徒的名义将阿炳接了回来。
电视剧《瞎子阿炳》剧照
华清和发现阿炳身上的问题很多,因为缺乏管教,不分是非,蛮横无理,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
华清和就将阿炳送去私塾,想着私塾可以改变阿炳身上的劣性,就这样阿炳在私塾一呆就是3年,在这3年间,阿炳没少给华清和惹事。
华清和三天两头就被叫去私塾,三年过去了,阿炳虽然会最基本的读书写字了,但性格还是没什么长进。
华清和就将阿炳从私塾接回来,亲自教阿炳音乐,想着练习乐器是一件苦差事,也许可以打磨一下阿炳的性子。
华清和是道观有名的“铁手琵琶”,一手琵琶弹的是出神入化,为了让阿炳以后可以自力更生,华清和对阿炳极为严格。
学习击鼓,手要不断的在石头上拍打练习发力,学习二胡,需要每天演奏,即使冬天,手被冻得裂开口子也不能停。
电视剧剧照
阿炳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日子,多次向华清和请求,不想再学习音乐,但是华清和丝毫没有心软,反而对阿炳更为严格。
就在这样的严格教导下,阿炳19岁时,音乐已小有成就,已经可以在道观单独展开演奏,再加上长相俊俏,被人称为小天师。
剧照
本以为阿炳的日子会这么一直过下去,依靠音乐谋生,但很快,意外来临。
2.赶出道观
1914年,华清和突发肺癌去世,临去世前将阿炳叫到床前,坦白了阿炳的身世,并告知阿炳希望他打理好道观。
一时间,阿炳如遭重创,一直以来,他都认为自己是个孤儿,没人疼爱,但好在还有师傅,是唯一疼爱自己的人,但现在阿炳所有的一切不幸都是师傅带来的。
阿炳感觉到了背叛,再加上没了华清和的约束,阿炳很快放纵自我,抽大烟、逛窑子,所幸当时道观收益还不错,也能维持阿炳的奢靡生活。
不久后,在大烟的影响下,阿炳由一个俊朗的少年很快变成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再加上宿娼染疾,阿炳染上梅毒,在梅毒的影响下,阿炳双目失明。
这也就意味着他不能再做一个道士了,于是道馆其他人就联合起来,将阿炳赶出道馆。
阿炳自此开始在大街上流浪,常常食不果腹。
“自己唯一会的也就是音乐了”阿炳心想,于是阿炳开始凭借卖艺赚钱。
阿炳走投无路,为了生存下去,阿炳开启了自己卖艺赚钱之旅。
一开始卖艺并不顺利,阿炳因为失明,常年带着一个黑框眼镜,人也不苟言笑,看起来严肃极了,导致人人都怕他,都躲着他,更别说给他钱了。
阿炳只能辗转于多地,希望得到人们的打赏,这也为他了解时事提供了便利。
阿炳就将来听来的故事,编成四字或七字上下句,还用无锡话押韵,句句有情,声声出彩。
不止如此,他还敢于针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再加上优美的二胡和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阿炳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但即使这样,阿炳的卖艺得来的钱还是少的可怜,因为阿炳从来不会主动请求人们打赏,即使人们给他一小枚硬币,他也会很开心的给人家唱上半天。
阿炳的日子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凑合的过着,终于在40岁时,阿炳迎来了自己的爱情。
4.《二泉映月》
阿炳和对方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对方是一个寡妇,名叫董催弟,也是个命苦的,一番交流之后,两人决定从此相依为命。
从此,阿炳在出去卖艺的时候,就由董催弟搀扶着,阿炳负责弹唱,董催弟负责收钱,晚上刚回来后,阿炳也能吃到热乎乎的饭菜了。
虽然日子不太富裕,但是生活总算比以前有了起色,但是很快,无锡被日本兵占领,阿炳的生活又被打回原形。
无锡被日本兵占领后,人人都不敢出家门,更何况给阿炳打赏了,那段时间阿炳的生活一度又陷入谷底,阿炳只能靠维修乐器为生。
平日里,阿炳就在家里弹奏乐器,著名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个时候创造出来的,包含了阿炳对命运的不甘及渴求希望。
战后,政府为了恢复经济,大肆印发钞票,使得通货膨胀,钱不值钱,可能阿炳辛苦忙一天的钱,连一个烧饼也买不起。
阿炳就唱了个顺口溜,讽刺这种现象,“金圆券,满天飞,花花绿绿好东西,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圆券,只够两升米。”
阿炳这样做,虽然得到了很多民众的支持,但终究还是惹怒了当地的官员。
官员将阿炳送去戒烟所两个月,没人知道阿炳这两个月经历了什么,但是阿炳出来后,性情大变。
见到东西就砸,包括他用来谋生的乐器,尽管偶尔还会弹奏乐器,但是乐器的声音充满了忧伤、哀鸿。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情况才好了一点。
1949年,阿炳的好友兼邻居黎松寿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进修,偶然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就吸引了杨荫浏教授(音乐教育家,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者)、储师竹(国立音乐院副教授、国乐组主任)的注意。
在得知黎松寿的音乐是阿炳创作出来的以后,次年,他们前往无锡,打算记录下这伟大的音乐。
他们为阿炳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雨》,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龙船》共6首音乐。
由于当时条件简陋,没有办法将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和其他几百首乐器录制下来,只好约定明年再来。
但当时阿炳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在录制完3个月后,阿炳去世,享年57岁。
据说阿炳去世前,从收音机里听到自己的乐曲声,高兴地大叫:“这是我的声音,我的声音’可惜其他的曲子没能录制下来”。
阿炳的去世不仅是音乐界的一大悲哀,也是我们的一大悲哀,不可想象,如果将阿炳所有的音乐记录下来,中国会有多少经典曲目。
一位英国音乐家曾在听到《二泉映月》后惊叹到:“这是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6.结语
阿炳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是阿炳的一生又是那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