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称广州东站内的商店已停售泡面,车站工作人员:确已全部下架
发布时间:2025-08-14 10:48 浏览量:3
网友称广州东站内的商店已停售泡面,车站工作人员:确已全部下架
广州东站确认:站内商店的泡面已经全部下架,旅客需要只能到站外购买。
事情的火苗,其实点在8月8日。
那天有网友发文说,广州东站通知10日之后要把站内泡面下掉,消息一出,评论区像开锅的水——有人拍手称好,终于不用被“味道攻击”;也有人不干,长途赶路最顶用的不就是那一碗热乎的泡面吗。
到8月9日,记者打电话问东站,热线接了两位工作人员,态度很一致:没接到“下架泡面”的通知。
站外附近的几家商户也说,没听说,店里照卖。
你看,信息在空中打转,像风里晃的站牌,谁都说不准。
到了11日,风向突然实锤。
最初发帖的人又上新了一条,说站内商店已经停售泡面,货架换成了各式各样的拌面,并且贴了照片。
照片里一排排拌面摆得整齐,熟悉的泡面桶确实不见了。
网友的猜测也顺势涌来:是不是因为有汤、有味儿,封闭空间里不太友好。
毕竟,铁路出行指南早就提过,车厢是封闭环境,为了空气清新,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这类气味重的食品。
这条提醒不新鲜,却总在每一次争论里被重新提起。
到8月13日,热线那边给了明确答复:目前站内商店泡面已经全部下架,如果有需要,可以去站外买。
至于具体原因,是否统一改卖拌面,他们也不清楚,说会把问询上报。
客观一点说,这样的回应信息量有限,但至少“有没有”这件事,锚定了。
而12306客服给到的则是另一种“空白”:不掌握这方面消息。
记者在截稿前,也没等到广州东站更完整的说明。
信息像是从站台远去的列车,留下一阵风,其他的你只能靠体感去判断。
如果把这次“下架泡面”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就会发现它并不孤立。
就在上个月,“高铁不允许吃方便面”的话题又冲上了热搜。
支持者的理由挺朴素:味道大、汤水容易洒、油烟气息在空调里打转,让人难受。
反对者也不虚:路途一长,吃饭是刚需,餐车价格偏高,泡面便宜、方便、安抚情绪,一碗下肚才有“到路上”的实感。
两边的道理,都有路。
公共空间里的共处,有时候就是这么拧巴:感受是真实的,立场也各有凭据。
再看另一组更“冷”的数字,却能看出一些“热”的趋势。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瑞威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累计卖出了847.4万份动车餐食,同比增长21.6%;到了2025年一季度,又卖了183.8万份,环比还涨了3.5%。
这些数字让我想到两件事:一是铁路端在补供给,餐食选择可能确实更丰富了;二是旅客的消费正在“回仓”,不少人愿意为更省心的吃饭方式买单。
当然,价格是否亲民、口味是否在线、分量是否合理,依旧是旅客用脚投票的标尺。
有媒体也给过一个我认同的视角:所谓“泡面之争”的本质,是公共空间里不同群体的权衡。
与其一纸“禁止”,不如“疏导+服务”。
比如,优化供餐结构,尽量把热乎、可口、价位多档的餐食摆上车;再比如,在站内、车厢连接处设一个简易的“饮食区”,把热水、微波炉、垃圾分类、除味装置都做好,给想吃的一个不打扰别人的选项。
规则不是为了对立,而是为了把对立软化。
实际上,铁路系统里已经有人在试特别作业了。
2025年春运,郑州局担当的列车在保留传统盒饭之外,上新了带地域味的小碗菜,乘客能自由搭配,既照顾不同口味,也减少浪费。
餐饮公司的统计显示,小碗菜推出后,铁路餐食的日均报废率在下降。
别小看这一点点的“下滑”,背后是需求被更精准地理解。
再往南走,2024年6月起,广州局在长沙南站试点热链供餐,湘菜小炒、浏阳蒸菜、粤式煲仔饭陆续上车。
到2025年春运,“悦享主题餐厅”投入使用,热链餐食实现了自主保供,单日能供1000份以上,如今已经有7个价位、68种热链餐食在运营。
你说,这是不是“禁止”的另一种替代?
当更好的选择摆在面前,“不允许”就没那么刺耳了。
把镜头拉回广州东站的货架。
我能想象那天的场景:晚高峰的人流涌动,灯光把地砖照得亮亮的,你走进一家小超市,下意识去找那几个熟悉的品牌,手伸到半空,才发现面前都是拌面——干拌、藤椒、香葱油泼……你犹豫了两秒,拿起其中一包,又放下。
泡面对很多人,不只是“吃饱”,还是一种心理安慰:开盖、撒料、倒水,三分钟的等待让人安定。
尤其在赶路的日子里,仪式感比饱腹感来得更晚一秒,也更靠得住。
当然,站内的“消失”,并不代表你与泡面彻底告别。
工作人员说了,想买可以到站外。
只是,这条路对背着行李、时间卡得紧的人来说,并不友好。
是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把“为难”变“便利”。
比如,明确标注可以就餐的区域与时段;设置几台带防味盒的热水台,限定使用地点;在售卖端倾向上架汤汁更少、气味更清爽的产品,像这次拌面接棒,算是一个思路;或者推出押金制的密封餐具,吃完回收,既控味也环保。
把细节照顾到,矛盾自然就松了。
再说沟通。
8月9日热线说“未接到通知”,8月13日又确认“已全部下架”,中间这个转折,难免让人挠头。
我能理解大型场所的决策有流程,信息传导有滞后;但在公众议题里,多一点透明,能省很多猜测。
要不要试着公开一下:试行多长时间、覆盖哪些门店、依据是什么、评估怎么做、何时复盘。
与其让消息靠网友打样,不如让官方把话说清楚,也给大家留个情绪出口。
我还在想另一个现实:我们讨论泡面,真的只是在讨论“一个味道”吗?
其实是在讨论如何在有限空间里,把彼此的生活缝合起来。
有人怕味重,有人怕贵;有人赶时间,只想三分钟解决温饱;有人旅途劳顿,只求一口热汤暖胃。
没有哪一种需求是“更高级”的,只有能否被看见的差别。
好的治理,从来不是画红线,而是搭台阶。
所以,泡面该不该消失?
我的答案是——它可以“退场”,但不该“消声”。
让它退到更合适的地方;让更好的选择走上前台。
别把一个方便的发明,变成彼此情绪的引信。
若干年后我们再回看,广州东站这次把泡面下架,也许会被理解为一个节点:从“禁止”迈向“服务”的一次不太完美的尝试。
愿下一次,货架上是什么,不再由争吵决定,而由理解和改进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