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把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发布时间:2025-08-14 10:06 浏览量:2
本期展品:吴孟超的文章《我想说的两句话》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展柜里,一份看似普通的文稿静静陈列,其标题格外质朴——《我想说的两句话》。这篇文稿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
2006年1月9日上午9点,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胡锦涛主席为吴孟超院士颁授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常年手术形成的变形手指、手术专用铁墩、刚出机场就进会场、刚下手术室就进实验室,一生为把“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的吴孟超,老伴说他是“铁打的”,学生们说他“太神奇”,患者对他说“太感激”。
二三十年与七年
时间追溯到1958年,一个外国医学代表团在参观吴孟超所在医院时傲慢地说:“中国肝脏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
“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一向不服输的吴孟超连夜写报告,要求成立肝脏外科攻关小组。很快,由吴孟超任组长,吴孟超、张晓华、胡宏楷“三人攻关小组”成立。
他们把一间临时搭建的草棚作为实验室,又买来一些溶液和器皿,开始研究肝脏血管的分布。
反复失败,反复试验!三个执着的年轻人,两个多月日日夜夜的探索试验,终于做成了第一个能够满足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
1958年,“三人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制作肝脏铸型标本照片,右为吴孟超。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0年初,吴孟超出席了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会上,他报告了三人研究成果——“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这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得到了高度关注。
其后,三个小组一直在手术、科研,科研、手术道路上奋进。并用创新的“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取代了世界上通行的肝脏手术止血法“低温麻醉法”。
中肝叶处于肝脏的“心脏”,被丰富的血管所包绕,是“禁区中的禁区”。1963年春节,吴孟超开始向这个“禁区”进攻。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了中肝叶切除试验。
两个多月后,一位患者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等待中肝叶切除术。吴孟超信心满满地穿上手术服,从容地切开病人的腹部……6个小时后,吴孟超缝合完最后一针。当听到“一切正常”报告后,他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例成功的中肝叶切除术表明,中国人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是世界外科界的奇迹!
181:18——中国人了不起!
1979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
吴孟超和中国外科界3位泰斗级人物吴阶平、陈中伟、杨东岳接到大会邀请。吴孟超还被安排在大会上做主题报告。
“本文分析从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手术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
这组数字在一般人听来也许枯燥、乏味,但在医学专家的耳朵里,吴孟超流利的英语报告却像生命交响曲中最美的乐章,与会专家为这组前所未闻的数字惊呆了,会场出现了一阵骚动。
“刚才那两个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术共18例,这位中国小个子自己做了181例,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真不可思议!”
“181:18——中国人了不起!”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吴孟超工作照。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吴孟超在大会上引起的轰动,对中国肝脏外科、甚至中国外科来说,意义非凡。他让中国肝脏外科一举成为国际肝脏外科的领跑者。
62万人与60万人
“全世界每年约有62万人新发肝癌,死亡近60万,我国就占了其中的55%,肝病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健康。”我先后十几次采访吴老,2012年采访时吴老对我说,“我们要抓紧做很多事情!”
吴孟超深知,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唯有将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彻底解决肝癌这一困扰人类的世界难题。
“要从根本上提高肝癌防治水平,必须依赖基础研究。”早先,吴孟超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肝癌专业性研究实验室。
2006年初,吴孟超联合王红阳、顾健人等6位院士,呼吁“开展集成式肝癌研究”。
“研究和攻克肝癌问题要进行‘集团会战’,不但要注重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相结合,还要注重行业内和行业间的结合。”吴孟超掷地有声地说,“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肝癌问题早日解决掉,把肝病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2010年12月31日,国家批准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落户上海。2012年底,拥有1500张床位、国际一流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在上海西大门崛起,至今已13年了,成千上万名患者从这里重拾了生命和健康!(唐先武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
吴孟超术前细读病人的病史。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