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毛泽东手书北朝佚名《木兰诗》全文

发布时间:2025-08-14 00:54  浏览量:3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墨迹堪称一绝!

毛泽东手书古人诗词有一百多首,成为毛体书法的传世经典!

毛泽东手书笔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整幅作品看起来气韵流畅、一气呵成!

毛泽东手书将个人情感与诗词意境完美融合。既传承了中国书法的传统精髓,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观其作品,既能领略书法之美,又能感受诗词之韵,实乃艺术瑰宝,令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手书北朝佚名《木兰诗》

毛泽东手书《木兰诗》全文的具体时间目前没有确切的公开记录,但据史料表明,结合其书法创作习惯与历史背景,可推测该作品可能形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

此书为长卷,三百字,一气写下,可见毛泽东的精力是多么旺盛,书兴多么浓烈。从新挥写,一笔不苟,越写越有兴趣。而且,每字都在一寸左右,看来,他在写这幅长卷之时是有充分准备的,正如唐代书法大理论家张怀瓘所说:“书者,先散怀抱。”就是站在创作前,先要凝神静虑,沉密神采,心正气和,才能下笔随意,一贯到底。可见毛泽东写这幅作品时是多么的专注,聚精会神。

这幅手书清新自然,气韵生动,一贯到底。无一笔走神失韵,真可谓收藏的可贵佳品。如果仔细玩味其中的章句,你会觉得妙趣无穷。

注:不同处:但(唯)闻女叹息。 昨夜见军牒(帖)

看这一页的笔法清新如竹,写的自然洒脱,仿佛给人一种曦辉晨露的感觉,十分可人。“当户织”“机杼声”、“可汗大点兵”诸子,尤为生动。

这一页字势逐渐走入开张奔腾。每纸六行的格式为五行所替代,每字独立的形式,似岸边白杨,一字排开,飒飒招人,各有风姿。“木兰”、“替爷征”等字,写的横面摇拽,用笔眺宕,点画打笔清爽,各有攸归,变化灵动。

注:不同处:北市买长鞍(鞭)

这一段的书写,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朝辞爷娘去”,如春风拂花;“不闻爷娘唤女声”,如绝壁魔云。

注:不同处:朝(旦)辞黄河去 暮至青海(黑水)头 但闻阴(燕)山胡骑鸣啾啾。

随着诗意而走的感情也是明显的。“鸣溅溅”、“鸣啾啾”等字,写得水声四溅,胡马争鸣。诗歌进入了代父从军的高潮,书法也相应地进入了抒情的高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各字的姿态不同,情感化入点画之中,给人一种跋山涉水,快速行军的感觉。

注:不同处:朔气传金铎(柝)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朔气传金铎,寒光照铁衣”,又是字字相连,笔笔飞动,给人一种北风呼啸,大漠冷烟的边塞实感。象登上泰山的南天门后,使人猛然松了口气。步入快活三里,顿感心旷神怡。看那“坐明堂”写的真是劲丽可人,潇洒有余。

注:不同处:阿(小)弟闻姊来

此时,书法高扬了起来。诗歌中反复、对仗所表达的喜悦之情、人物的活动,变成了笔墨上的轻歌曼舞一样的欢快、雀跃。

注:不同处:(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当书写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的时候,四个“我”字,四个面貌,欢欣明朗,一片生机。

诗歌进入尾声,书法又掀高潮。书法的意象,与所书写的文字,既同步,又不同步;既同意,又不同意。这是书法的绝妙之处。内涵丰富,仔细品赏。“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其中,重字不重笔,以既劲健峭拔,又流丽俊美的格调,写完最后一个“雌”字。

笔停,意未停。其神韵的光环,仍照耀着卷尾的空白处。

毛泽东手书《木兰诗》的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展现了其狂草风格的奔放洒脱与深厚功底,同时体现了“诗书一体”的艺术特色,将木兰精神与书法美学融为一体。此幅书法作品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品,更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爱国热情,弘扬了木兰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也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新的光彩,他的狂草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手书《木兰诗》作为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注:不同处:1、但(唯)闻女叹息。昨夜见军牒(帖);2、北市买长鞍(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