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蛙:声穿三亩地,影碎一池云 余君君诗作赏析,好诗词第40期

发布时间:2025-08-14 09:35  浏览量:3

咏 蛙(新韵)

余君君(安徽)


青萍为榻远纷纭,独守方塘自在身。
振鼓声穿三亩地,吐珠影碎一池云。
惯听夜露荷边语,偶伴星辉陌上巡。
莫道池天疆界小,清音自可彻晨昏。

一、主题介绍

青蛙是两栖动物,栖息于池塘、稻田等水域,以昆虫为食,鸣叫响亮。其形象在中国古诗中常被赋予隐逸、孤高或田园意趣的象征。

在古诗词常有典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蛙声渲染田园丰收之乐,展现自然生机。

贾岛《题李凝幽居》“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借蛙鸣衬托幽居的静谧,暗含隐士之趣。

青蛙在诗词中,既是自然之音的代表,又常寄托诗人超脱尘世、亲近田园的情怀。

二、正文赏析

这首七律,以朴质而灵动的笔法,写了日常小生灵的精神意蕴,在有限的池塘空间里,开掘出了超越尘嚣的世界,符合咏物诗之写法。

首联“青萍为榻远纷纭,独守方塘自在身”,开篇即将蛙置于青萍构成的天然“床榻”之上,营造出远离尘俗喧嚣的意境。“独守”与“自在”相互呼应,不仅点出青蛙的生存环境,更悄然揭示其超然物外的精神特质——这已然是作者借物言志的自我投影。

颔联“振鼓声穿三亩地,吐珠影碎一池云”是诗中最为精妙的视听联璧。“振鼓”之喻,将蛙鸣的自然声响升格为充满生命力,其声穿破三亩之地,以声音的广度昭示存在之力量。

而“吐珠”则描摹出青蛙吐纳间水珠滚落的美妙瞬间,尤为神来之笔的是“影碎一池云”,水珠碎开的涟漪,竟能揉碎倒映在水中的云影。此句,在动静相宜、虚实相生中,小天地顿时被赋予了吞吐宇宙气象的磅礴意象。

颈联“惯听夜露荷边语,偶伴星辉陌上巡”,视角由宏阔转向幽微细腻。“惯听夜露”将无形夜露拟作可倾听的细语,尽显池塘夜色之静谧与青蛙融入自然的和谐。

而“偶伴星辉陌上巡”,赋予青蛙月下“巡行”的拟人化姿态,使其俨然成为这片小小天地里从容的守护者。两联一宏大一精微,共同构建了蛙所栖居的既安宁又充满生机的诗意世界。

尾联“莫道池天疆界小,清音自可彻晨昏”,是画龙点睛的升华之笔。跳出物象本身,发出直抵灵魂的宣言:切莫以其栖身之池塘狭小而轻视之,它那“清音”的生命鸣唱足以响彻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这“清音”已非自然声响,而是象征内在精神力量的天籁之音,具有穿透时空、充盈天地的境界。

此诗最动人之处在于:能借一方池塘中的蛙鸣,构筑出一个完整而自足的精神世界。蛙的“青萍为榻”、“吐珠碎云”,其生存空间虽小,却以其“振鼓”之声、“清音”之鸣,实现了对物理界限的超越。

这“清音彻晨昏”的结句,如洪钟余响,既是蛙对自身存在价值的高亢宣言,更是作者对个体生命如何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于平凡处铸就永恒这一哲思的诗意解答。全篇咏物而不滞于物,境界自出,余韵悠长。

诗联双修院校诗词有约,风雅常在。这里有最美的当代诗词对联展示,经典古诗文诵读视频,与深度解析。🔥关注我,每天更新不一样的好诗词,希望大家多多与我评论区留言互动。弘扬国粹,传承经典,感恩平台及官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