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女子一天大便3次,确诊肠癌!医生:“4多5痛”是肠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14 11:11 浏览量:3
62岁的李阿姨,退休刚满一年。她性格爽朗,生活规律,三餐准时。
直到最近,大便次数突然从一天一次变成了一天三次,还夹杂着些许黏液。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没太在意。可三周过去,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频繁,伴有腹部隐痛和体重下降。
最终,经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为什么只是“一天大便三次”,就可能是癌症的信号?正常的肠道变化与疾病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多数人可能认为,排便频率的改变是小事。尤其是年纪大了,肠胃功能变慢,偶尔腹泻或便秘再正常不过。
但临床中,像李阿姨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肠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极易被误以为是“吃坏了”或“肠胃不适”。
从医生角度来看,“排便习惯的改变”是肠道发出的求救信号之一。但问题在于,普通人如何识别这个信号究竟是良性的生理波动,还是病理性的隐患?背后逻辑并不简单。
肠癌的发生并非一夜之间。根据《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发布的数据,95%以上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逐步转化而来,整个癌变过程可能长达10年以上。
这意味着,大多数肠癌在早期都是“有迹可循”的。
医生总结了一个临床观察规律:“四多五痛”,即大便次数多、黏液多、放屁多、腹胀多;以及腹痛、肛门坠胀痛、排便时痛、腰背痛、里急后重痛。
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同时出现,但若持续数周,需高度警惕。“多”与“痛”往往是肠道最早的“报警器”。
比如,排便频率突然增加,尤其是形态改变、夹杂黏液、颜色变暗,这常提示下消化道可能存在炎症、息肉甚至肿瘤。
相比之下,感冒、饮食不洁引起的腹泻,通常伴随发热、呕吐,持续时间短,不会持续数周。
排便痛感,尤其是“里急后重”(总感觉有便意但排不出来),是直肠肿物压迫神经的典型表现。很多患者描述这种感觉为“蹲马桶也没用,总像有东西堵着”。这是肿瘤压迫直肠壁导致的反射性神经错乱。
在门诊中,有位63岁女性患者,前来就诊时主诉“最近屁特别多,肚子总鼓鼓的”。她本以为是肠道菌群紊乱,试了几种调理肠道的保健品无效。
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处有一个约3公分大的腺瘤样增生,已出现局灶性癌变。
临床经验表明,早期肠癌80%以上是“无痛”的,这也是其诊断延误率高的重要原因。很多患者直到体重明显下降、贫血、便血才警觉,而这往往已是中晚期。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的肠癌症状更加隐匿。由于肠道神经敏感性下降,疼痛不明显,很多人只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
根据《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数据,60岁以上人群是结直肠癌的高发群体,占比超过总发病人数的60%。
但为什么肠癌偏偏在“老年人”身上高发?除了年龄相关的细胞老化、免疫功能减退外,晚年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起着关键作用。
退休后,很多人活动量显著减少,摄入膳食纤维不足,肠道蠕动变慢,粪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致癌物质与肠壁接触时间也随之增加。
此外,高脂肪、低纤维、红肉摄入过多,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结直肠癌的明确危险因素。
2024年《柳叶刀》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每日摄入超过100克红肉者,结直肠癌风险提升23%。
但这并不意味着“吃素、常跑步”就能完全避免肠癌。临床中也有不少健康生活者罹患肠癌的案例。换句话说,肠癌并非只与“生活方式”相关,更与个体基因、肠道微生态、炎症状态密切相关。
有研究发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等家族性肠癌约占所有肠癌的5%,而其发病年龄常常提前至40岁前。
还有部分患者体内存在APC基因突变,使得其息肉转癌的几率显著升高。
从中医角度看,肠癌多属“积聚”“肠瘘”范畴,多与“湿热瘀毒、脾虚气滞”有关。中医强调“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热下注肠腑,日久化瘀成毒。
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常以健脾化湿、活血解毒为法,配合现代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西医强调“早筛查、早干预”,中医注重“调整体、治未病”,两者在肠癌的防治中并不矛盾。
当前,国家已将结直肠癌筛查纳入多地医保覆盖。对于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建议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若曾有息肉史,应缩短至2—3年一次。
临床中,有患者担心肠镜“不舒服”,但其实现代无痛肠镜已大大改善体验。检查时间短、风险低、可直接切除息肉,堪称“防癌利器”。
相比肠癌治疗的高昂代价与痛苦,提前发现一个高危息肉,可能就是“救命”的决定。
关键健康知识:息肉并非良性就一定安全。部分腺瘤性息肉具有明显癌变倾向,尤其是体积大于1cm、形态不规则、表面红白相间者,更应引起重视。
临床上,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做过肠镜,仍然被确诊为肠癌?
答案在于:肠镜的“全”与“准”并非每次都达标。操作不规范、肠道准备不充分、息肉隐藏于皱襞中,都是“漏诊”的原因。因此,一次肠镜“正常”并不等于“终身安全”,定期筛查才是关键。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一天大便三次”是否值得担忧?如果这种改变只是偶尔出现,持续时间短,且无其他伴随症状,大概率是饮食或情绪所致。
但若频繁反复,持续两周以上,伴有腹胀、便血、乏力、体重下降等表现,就不能简单归为“肠胃不好”。特别是中老年人群,更应将此类症状视为一次“体内提醒”。
李阿姨的治疗还在进行中,幸运的是,她的癌症被发现得相对早,术后恢复良好。她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挺好,哪想到排便多点竟是癌症的征兆。”
她的这句话,值得每个人停下来想一想:肠道的这些小异常,究竟是“偶然”,还是“信号”?
生活中,很多“微小”的变化,其实都在提醒我们——健康,从不吵闹,但从不缺席。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年)[J]. 中华消化杂志, 2023, 43(3): 161-170.
[3]苏丹, 马静, 刘晓峰, 等. 中国老年人肠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24, 38(4): 427-43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