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周芷若为什么喜欢要张无忌发誓?

发布时间:2025-08-14 11:43  浏览量:2

海外荒岛上,当殷离双目紧闭、停止呼吸时,张无忌心头痛楚但是哭不出声,恨恨地说:“赵敏,你这般心如蛇蝎,有朝一日落在我手中,张无忌决不饶你性命。”却听周芷若在背后冷冷地说:“待得你见到她如花似玉的容貌,可又下不了手啦。”要命的是,张无忌转过头去看时,周芷若还是满脸鄙夷,张无忌接着就说:“我对着表妹的尸身发誓,若不手诛妖女,张无忌无颜立于天地之间。”周芷若又对张无忌说:“那才是有志气的好男儿。”

紧接着,张无忌要以内功为周芷若逼毒,周芷若又不肯。几番语言交锋,周芷若对谢逊说:“我不放心。除非……除非你要他……立下一个誓来。否则我宁可毒发身死,也不要他助我驱毒。”谢逊马上就催张无忌发誓,张无忌说:“我张无忌若是忘了表妹血仇,天地不容。”周芷若不依不饶,非要张无忌说出要对赵敏如何,谢逊也要张无忌说得清楚点,张无忌只好说:“妖女赵敏为其鞑子皇室出力,苦我百姓,伤我武林义士,复又盗我义父宝刀,害我表妹殷离。张无忌有生之日,不敢忘此大仇,如有违者,天厌之,地厌之。”周芷若为了将张无忌捆在自己身边,奈何人算不如天算,最后两个誓言的前提都不成立了。

张无忌的第一个誓言的前提是殷离被赵敏杀死,然而殷离固然没有死,赵敏也非害殷离的凶手,最后真相曝光,原来这一切都是周芷若导演出来的大戏。第二个誓言的前提是赵敏为蒙古皇室出力,还盗屠龙刀,结果赵敏为了张无忌家也不要了,更没有偷过屠龙刀,那么张无忌的第二个誓言自然也就破了。也就是说,这些誓言压根就不成立,周芷若也明知道这些誓言是成立不了的,因为那些事一股脑儿全是周芷若自己做的。既然如此,周芷若整这么多干嘛?其实说到底,还是周芷若自己对这份感情的不自信。

周芷若的童年底色是灰暗的。汉水舟中初遇张无忌那一饭之恩的温情,是她漂泊无依的生命中短暂的光亮。然而这份脆弱的温暖无法抵挡其后的命运倾轧。峨眉山上,灭绝师太作为她实质上的“母亲替代者”,其严苛、偏执与强烈的控制欲,尤其是那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胁迫,彻底扭曲了周芷若对人际信任的理解。在灭绝师太垂死之际,她以极端的方式逼迫周芷若立下毒誓——夺取屠龙刀倚天剑,不得与张无忌婚配,否则不但死去的父母不得安宁,后人更是生男世世为奴、生女世世为娼。这一场景极具象征意义:师长的爱以最暴烈的方式与语言的禁锢合为一体,信任的基础被彻底摧毁。灭绝师太的行径向周芷若传递了一个扭曲的认知:誓言不是发自内心的承诺,而是强力的控制工具;爱的关系并非基于相互信赖,而是靠外在的、带有诅咒性质的言语枷锁来维系。这种创伤性的体验,使得周芷若在自身的情感关系陷入危机时,本能地模仿了师太的手段——试图通过逼迫张无忌立下重誓,来填补内心深处巨大的信任空洞,寻求一种扭曲的安全感。誓言成了她唯一能抓住的、用以对抗情感不确定性的救命稻草。

武侠世界,是一个“一诺千金重”的世界,誓言被赋予了超越世俗的神圣性与约束力,这种规则深刻塑造了其中人物的行为逻辑。张翠山夫妇在武当山面对群雄逼问谢逊下落时,以自刎明志,以生命捍卫了信义,其惨烈场景成为这种价值观的极端体现。张无忌作为他们的儿子,其灵魂深处同样被这种“重然诺”的江湖伦理所浸染。他视诺言如生命,对誓言有着近乎神圣的敬畏。周芷若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这正是张无忌人格中可被利用的软肋。无名荒岛之上,当周芷若开始实施阴谋并感受到赵敏带来的巨大威胁时,她精准地祭出了“誓言”这个武器她深知,唯有如此沉重、涉及至亲亡灵的诅咒,才能最大程度地触动张无忌的道德神经,形成强大的心理枷锁。周芷若企图借助江湖规则的神圣外衣,以誓言为符咒,强行禁锢张无忌的情感选择。

周芷若与赵敏在争取张无忌信任的方式上形成了鲜明而悲剧性的对比。周芷若深陷于誓言的迷思,她越是恐惧失去,就越发依赖和强化誓言的力量。誓言对她而言,已从工具变成了目的本身。反观赵敏,她面对张无忌与周芷若的婚约,面对来自家族、身份的巨大阻力,却从未逼迫张无忌立下任何誓言。她的信任建立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行动之上:武当山中以七虫七花膏为引的生死博弈,并送上黑玉断续膏,实则是将性命交托对方以换取信任;万安寺中,为了对张无忌的好感,可以对武当派另眼相看,甚至对周芷若这个隐形情敌都不愿伤害;灵蛇岛上为救张无忌不惜施展“玉碎昆冈”“天地同寿”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剑法,和波斯明教三使以命搏命……赵敏以一次次超越立场的勇敢行动,在张无忌心中编织了一张坚韧而温暖的信任之网。这张网最终超越了婚约的束缚,也解构了周芷若精心构筑的誓言牢笼。行动积累的信任,其力量远非语言符咒所能比拟。

因此,真正的深情厚义,其柱石永远深植于日复一日的真诚付出与勇敢担当之中,它立于无言的理解,立于危难时的相扶,立于抉择时的勇敢,而非是几句简简单单的誓言。

诸君以为何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