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提到溥仪,曾愤怒说:“如果我是共产党,就枪毙他!
发布时间:2025-08-13 12:58 浏览量:2
他们俩的第一次交叉,根本算不上什么传奇,更像误会的开端。张学良,那个年代最爱打扮、最有派头的小少帅,天津湖广会馆的台阶刚踏了一半,就一边用手绢掸着肩膀上的灰尘。溥仪,没了龙袍的末代皇帝,当年秋天在英租界的旧屋子里,看上去和哥们一样年轻,多数时候话很少,偏就不肯和人说自己想什么。有意思的是,张学良进门还没坐稳,满屋的人就打量了一圈。局里新旧两套人马,气氛一下安静下来?也没有。其实暗地里每个人都盘算着下一步,谁有本事、谁能保命、谁是傻子。张学良后来向老友拍着胸脯说,他见溥仪的第一感觉,“还是有点怯”。但也许那会儿他根本就没打心眼真敬过这位皇帝吧!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莫名的拘谨。尤其天津,算不上安定,街头有人穿西装,有人旗袍、长衫、短打,就没谁敢真把自己当过去的老大。大户人家和江湖混子一天能碰上三回。张学良总往新报社、电影院那边跑,一脑子现代想法,卖力推崇新政和改良,可要真论底线,谁都活得很小心。溥仪闲着的时候爱摆弄点洋玩意儿,说到底仍没放下帝位。两个人私下面对面坐着,话却天空地下全不像一国之君与青年军阀同桌,一则沉默一则试探,都装着懂对方。
有时台上是戏,台下才更真。溥仪老是说皇帝名号不能丢,说到满洲祖宗说到黄龙旗。张学良劝他趁早放下,不要想着复辟。但劝着劝着,也忍不住叹气:到底是废帝心肠软,还是这年头乱糟糟没人信什么理想?谁也没答案。
事情的拐点发生在很普通又很离奇的一个日子。1931年,奉天、锦州、哈尔滨时局全乱套,没人关心天津发生点啥。但就在那个年代,溥仪收到一篮子水果。门房说是奉天市市长送的。拆开一看,两枚炸弹。溥仪愣住了?他三秒钟心跳都停了。居然真有人敢杀他?还是故意吓唬?
炸弹外边贴着字条,吓唬的意思很明白:不许投靠日本,否则有命危险。溥仪火冒三丈,马上让人拿去找张学良。张学良回消息快,要说狠话绝不马虎,“找死的活该”。胆子其实也很大。当时舆论都在风口浪尖,奉系要稳住东北,哪里还能顾得上一个旧皇帝的德行?炸弹事件后,溥仪彻底害怕,几天后人就没影——原本还当他犹豫会摇摆,结果一眨眼功夫,他成了最顺溜的逃兵。
溥仪在天津走得急,背后是日本特务跟着。临出发前还有风声,说他带走了英美的线人名单,也许还拿走些不该动的案卷。为啥绝不回头?有最新史料表明,溥仪身边的婉容、公主等人后来在给人打工期间也经历过突如其来的清查。**兜转到1932年春天,溥仪在长春接见了关东军司令,签字成立“满洲国”。**外面天寒地冻,屋内却弥漫着一种压抑不安。日本记者拿着相机胡乱拍照,不知道是想记录啥。
“满洲国”出炉,东北彻底沦为次殖民地。溥仪从此走上了一条难回头的路。这里面有多复杂?他当然并不全是日本人的傀儡,很多举动也带着个人情绪。他装出一副“复国”的架势,骨子里害怕得不得了。张学良在北平躲完了风头,回去读档,郁闷不少。他怨溥仪“背叛国家”,却又无缘无故生了一股子自责。说到底,东北沦陷,他不是局外人。
很多学者说张学良犹豫。其实他不是不想动溥仪,但害怕牵连太大。对很多军阀来讲,公私算计远比民族大义有活头。炸弹风波之后,张学良还给部下透消息:“别吓唬溥仪,别闹大新闻。”但局势又哪是说得明白的?
所谓的民族情感,有时真是扯淡。无数东北人被日军满洲国“安插”统治者折磨,地盘越丢越多。那阵子张学良无数夜晚写信,信纸都湿了。没法做英雄,更不想做罪人。旧中国多的是顺势摸鱼的人,溥仪不过是个极端例子。说句不喜欢听的,两个大人物谁都算不上硬骨头。不是么?
再后来,反转发生不止一次。溥仪成了“伪皇帝”,日方派宪兵贴身监视,生活其实没安生日子。有人说他光吃好饭,其实大半日子都在提心吊胆。史料里,溥仪枕下总放一把剪子,上厕所也得人跟着。满洲国礼仪台阶多,先生官员没完没了地磕头下跪,谁能受得住?溥仪偶尔还自我安慰,说“等日本退出去就复国了”。旁人只当他是笑话,没人当真。
张学良的命运,倒像是另一种无奈。西安事变后被软禁,他多数时候看书、喝咖啡。朋友来看他,聊起天下事,他还是惦记东北。张家的后院永远没有真正的笑声,整个大家族跟着一起流浪。机场送别时,他老爹张作霖照片挂在墙上——父亲留下的话,他记了一辈子。成王败寇?有毛用!
晚年,张学良谈起溥仪,口气恶毒,而且极端:“如果我是共产党,早把他毙了!”他背后的道理未必全是公正。不能说他心里没私怨。溥仪对东北的背叛,张学良是恨。“但真论历史责任,他丢失东北,难道不该一起算账?”
**历史就是这样诡谲。每隔几年,总有不同的人站出来为溥仪洗白。有人说他也是日本的受害者,有人则死盯着他的背叛。两种立场,各有说服力。网络上曾曝光伪满洲国时期,溥仪批阅文件时对抗日进步分子下手极狠,这又让人对他的“无辜”说法没法全信。**
但换个口气再想呢——如果张学良当年选择刺杀溥仪,满洲国或许会变形,东北局势却不一定就能逆转。历史事件的演变,未必真由嫉恶如仇者主导。关键节点,英雄未必都是英雄,混蛋未必全是混蛋。张学良和溥仪,一个始终挂念家国但难免算计,一个坚持帝制可惜软弱无力,谁也没得到好下场。
流亡、囚禁、孤独、失落,张学良和溥仪尝过的,全是那个乱世能给的极致苦酒。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华北有人传言,张学良曾密电毛人凤,想帮大后方暗杀满洲国高官。史实难考,但他的确没停止折腾。溥仪在新中国改造后写稿为生,据档案显示,他晚年经常做梦,梦里都是在逃命。两个人后来还间接对过话,彼此没好话,但都活到了岁末。
所以究竟该如何评断?网络时代一群人唱衰溥仪,另一批对张学良的鲁莽耿耿于怀。其实反复翻看史料,也别指望找出什么非黑即白。有些事活到头来也搞不清,敌人的脸,自己的脸,最后都模糊掉。
但,张学良这个人确实还有点理想主义成分,有些新式气息并不是假装出来,虽然东北丢了让他一辈子难受。反正旁观者永远最清醒,身处局中没有人能万无一失。他们两人的恩怨,既像个人选择,也像命运安排。搁谁身上结局恐怕都不会好看。
**这段故事没正解,每个人只管记住那阵动荡的阴影。张学良与溥仪,做了各自觉得对的事情。有没有别的选择?或许有,也未必有。反正日子照过,风声雨声,一切都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