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山河为纸,初心为墨,书写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5-08-14 11:37  浏览量:3

当浙江余村的老矿坑长出青翠竹林,当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迎来成群丹顶鹤,当北京的天际线重现“APEC蓝”“阅兵蓝”的常客姿态,当“复兴号”高铁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掠过江南水乡,窗外的稻田与光伏板相映成趣,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二十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北山村生根,如今已成长为覆盖神州的生态森林。一组组跳动的数据,恰似这支巨笔在山河长卷上留下的清晰笔触,勾勒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生动图景。

空气里的数字,藏着呼吸间的民生温度。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这组看似抽象的数值背后,是亿万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的需求升级,更是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国家的有力注脚。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到长三角“蓝天保卫战”,从淘汰落后产能的“刮骨疗毒”到产业转型的“腾笼换鸟”,我们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治污历程。当北方城市的居民不再为秋冬雾霾焦虑,当孩子们在户外奔跑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组数据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生态保护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朝夕相伴的民生福祉。

水流间的变化,映照着生态文明的实践深度。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近岸海域优良比例达83.7%。这些数字背后,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治黄新篇,是河湖长制让每一条江河都有了“监护人”的制度创新。从太湖蓝藻治理到渤海综合治理,从黑臭水体消除到饮用水源地保护,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守护着江河安澜。当渔民退捕上岸守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当城市污水处理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水清岸绿的景象正从愿景变为常态,印证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哲理。

林海中的增长,彰显着绿色发展的永续追求。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突破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中国贡献占比达25%,这意味着世界每新增4亩绿地,就有1亩来自中国。从塞罕坝林场的“荒原变林海”,到库布齐沙漠的“沙退人进”,从三北防护林工程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代代建设者用双手编织起绿色长城。这些数字不仅是生态账,更是经济账,截至2024年,全国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67.6亿人次,总收入4814.2亿元,“绿水青山”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当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的旅程温暖世界,当大熊猫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中国的生态保护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能源里的转型,标注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刻度。2012年以来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35%,“十四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接近欧盟2024年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全国每3度电就有1度来自可再生能源,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正在中国大地上加速构建。从光伏组件覆盖的黄土坡到风机林立的戈壁滩,从新能源车走进寻常百姓家到特高压电网架起“绿电高速”,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进“双碳”目标。这些数字背后,是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是产业形态的迭代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我们正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从余村的“矿山复绿”到全国的生态蝶变,中国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当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共同挑战,中国的生态答卷不仅关乎14亿多人民的福祉,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以山河为纸,以初心为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上,中国必将继续书写出更加壮美的生态答卷,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神州大地的动人底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吕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