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你可以听到老师吹口琴

发布时间:2025-08-14 11:48  浏览量:3

当口琴声漫过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投影幕布上"道德理论"的标题尚未褪去。讲台前清瘦的身影斜倚着多媒体设备,鞋尖在地面叩出无声的节拍。金属簧片震颤的刹那,伦理学的逻辑公式与《送别》的旋律悄然律动。

后排举起手机的学生们发现,镜头里的画面竟像蒙着老电影的柔焦——衬衣袖口沾着粉笔灰的老师,在窗格切割的光影里,吹奏着上个世纪的歌谣。

这一幕,发生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部主任王蒲生教授的“职业伦理”课间。

王蒲生在课间为同学们吹奏口琴

#在清华,你可以听到老师吹口琴# 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网友热议:“那些在哲学典籍里沉浮的思辨,原来也可以乘着口琴声,降落在年轻人心尖。”

“做点自己喜欢之事”

王蒲生所授的课程多数安排在下午,为了提振学生们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他便在课程开始之前和课间用口琴吹奏歌曲。吹奏的曲子通常与当日天气或是特定情境有关,阴天会来上一首《下雨的时候》,节庆则是一首欢快的《第二圆舞曲》。他会用心记住同学们的喜好和推荐歌曲,背好曲谱,提前练习,方便同学们“点歌”

于王蒲生而言,口琴是“不要把生活过得暗淡平庸、索然无味”的一门爱好。科研和教学之余,他“做点自己喜欢之事”的幸福理念也在无形中感染学生。

某个燥热的夏日午后,他偶然吹奏的一首《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打破了学生陈祺祺积累一天的烦闷,她在朋友圈郑重写下:愿浪漫永存

一如琴声自由流淌,王蒲生在同学们眼中的形象是风趣、乐观、洒脱、充满“松弛感”。选修过“职业伦理”课程的同学丁梦娟表示,王老师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更身体力行地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堂课也已不再是单一的伦理课,而是科学与艺术的现实交织。

王蒲生的课堂,不单自带bgm(背景音乐),更有精心准备的妙语、段子和“爆梗”加持。他认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通常需要用自然语言来呈现,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功夫做在平时,他会有意收藏些合用的有趣表达,分门别类,或是提炼几句感动而难忘的“金句”,就连文气修辞也是潜心琢磨,只为“让学生体会人文之美”。

王蒲生课堂现场

课堂与交流之间,生动表述不胜枚举。讲到心理学效应,他会抛出“智慧之驴饿死在等距的干草堆之间”的形象表述。时常连夜为学生修改报告,详细的批注暴露编辑时间时,他笑言自己只是“用好奥卡姆的剃刀”。在他看来,“幽默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也能缩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时间一久,这位吹奏口琴、风趣幽默、又讲授哲学和伦理的老师被学生们视作诗意与浪漫的化身。虽觉学生的评价是“谬赞”,王蒲生也欣然借此展示积极人生的一面,希望可以感染到同学们。每次出门前,他都会整理好情绪,走路时刻意加大步幅,提高步频,精气神足些,着装也要根据出现的场合花些心思。

他认为,老师要做一只从无序到有序的轻轻推动的手,重视人才培养的“慢变量”规则。“它们缓慢、持续、正向,即便如微弱的科里奥利力,但经历亿万斯年,也能彻底改变地表的样貌。”

1998年,王蒲生从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后,来到清华任教。2005年,他来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前身),先后参与创建了深圳市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艺术与人文科普基地。其教学团队负责的“职业伦理”课程先后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清华大学精品课程、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其慕课亦入选全国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

王蒲生(右三)参加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深圳揭牌仪式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大学时期的王蒲生最喜欢的一句《论语》经典。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踏上归途的人生态度令其心驰神往。如今,最常与他 “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同行者实则是学生。

王蒲生践行快乐教学理念,和同学们交流时,他会有意营造轻松的氛围,引导大家更轻松愉快地接近求真本质。有一次“文化经典领读”课,他将课堂搬到户外,师生围坐,畅谈儒家思想,言笑晏晏。课后晚风拂面,一路欢歌笑语,同学们三两成群回宿舍。王蒲生心间流淌的诗意恰如其景:先贤论志,曾皙有言是,“风乎舞雩,咏而归”。

在他看来,教学相长中,不但要享受学术理论缜密的逻辑之美,更要体验知识生产背后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他希望与学生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理性的节日,一生都享受思维的乐趣,不单单只为一缕光线和一片食物而快乐。“快乐是产生新思想的动力,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美好人生的本原。”

“职业伦理”课程感悟记录中还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同学自述,听完课程首讲后,有种“为之一颤”的感觉。一改以往追求高分的思路,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鲜的长文本,并在课程作业文末写下:“在生活之上,还有科学和艺术,求真不是求生活。”

教学评价中,有学生形容王蒲生的思维“如同开足了两百马力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跑车”,鲜活、有趣且充满惊喜和生命力。身为师长,不端着,无刻意,打破边界和上下层级,是为真诚。自己人生中经历的挫折,以及青年时代的困惑往事,被学生问到时,他总能欣然敞开心扉,不遮掩粉饰。

课堂和科研之外,他时常叮嘱同学们要平衡学业与健康,鼓励他们走出户外,多参与体育活动。作为一位足球爱好者,他也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在球场上奔跑,享受竞技的乐趣。

从事教育事业,始终与年轻有趣的灵魂一起律动,王蒲生自感精神心态也轻盈舒展。提及未来规划,他想起一位学生的评价:“有专业领域、有哲学品味、观众的问题都接得住。” 王蒲生打算退休后还做老本行,当一个科普人文社科的“网红”,期待与更多的灵魂“风乎舞雩,咏而归”

往期精选

喜欢清华,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