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航母了?菲律宾飞机协助美军硬闯黄岩岛,遭歼-15强势驱离?

发布时间:2025-08-14 11:56  浏览量:4

【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8月13日,南海黄岩岛区域再度成为中美菲三方博弈的焦点。就在网友们还在热议两天前我海军与海警在黄岩岛海域驱离菲律宾非法闯入船只的事情时,美国海军“希金斯”号驱逐舰(DDG-76,伯克级Flight II型)突然在没有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闯入黄岩岛12海里领海线。南部战区随即出动海空力量,对其实施跟踪、监视并依法警告驱离。

▲外媒的相关报道

令人意外的是,这场行动并非是“希金斯”号的单独行动。美国海军和菲律宾方面都在海空同时配合:一艘美军“独立”级濒海战斗舰“辛辛那提”号(LCS-20)也在附近活动,而菲海岸警卫队更派出了一架C-208B“塞斯纳”公务机,在黄岩岛上空拍摄现场画面。据菲方说法,该机还搭载了多名外媒记者,意在第一时间向国际舆论“输出”他们“添油加醋”的内容。

然而,这架小型涡桨机很快遭到我方战机拦截。菲方宣称“是歼-15舰载机”,并渲染我机与其最近距离仅150米横向、60米高度掠过。但从视频和照片看,这架战机并没有歼-15标志性的鸭翼,而是标准的苏霍伊家族布局,垂尾及翼尖导轨特征与中国空军的苏-30MKK完全一致。这也说明,本次驱离并未出动航母战斗群,而是南部战区海空力量的陆基战机出击。

▲菲律宾方面公布的画面

为什么菲律宾媒体会出现“歼-15误认事件”?原因有三:其一,菲方舆论希望制造“中国派出航母”的紧张氛围,为美菲的军事互动增加政治筹码;其二,外媒记者缺乏对中方机型的专业识别能力;其三,苏-30MKK与歼-15同属重型双发战机,在外观轮廓上对外行而言差别不大。但从战略层面看,这次出动陆基战机反而释放出另一个信号——即便没有航母,中方也能凭借沿海机场的部署半径,对黄岩岛实现全时空空中控制。

此次行动的战术编组颇值得关注。海面上,054A型护卫舰“南通舰”与“衡阳舰”分别承担对菲机的无线电驱离与对美舰的跟踪任务,并由4艘大吨位海警船构成外围执法阵列;空中,则由苏-30MKK挂载中距弹与格斗弹,进入近距伴飞状态,展示了应对突发空情的充分准备。这种“海警执法+海军护卫+空军压制”的混合编组,体现了中国在南海热点岛礁周边的综合控制力。

需要指出的是,苏-30MKK在拦截过程中必须以大仰角、低速飞行才能与C-208B并列,这对飞控和推力管理都是极大考验。螺旋桨飞机巡航仅324公里/小时,而苏-30的失速临界速度远高于此,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网友认为,未来使用运-12等低速机型拦截菲方轻型机可能更高效。

▲菲律宾方面公布的“希金斯”号驱逐舰画面

外媒普遍将此解读为美军首次在黄岩岛实施“航行自由行动”,但有经验的军事评论员早已指出,美舰在2018、2019年就曾进行类似闯入。更耐人寻味的是,台湾学者张竞认为,美军此次行动反而在法律逻辑上“帮了中国的忙”——如果美方不承认黄岩岛属于中国,就没有必要强调进入“12海里”的合法性。换句话说,强调自己“闯入12海里”本身就是承认这里有一条领海线。

因此,这次“希金斯”号的出现,既是对菲律宾在8月11日黄岩岛海域冲突的声援,也可能是美方借机试探中方反应强度。但从结果看,中方既未被激怒到采取过度行动,也没有被迫后退一步,反而在海空同时“锁定”了闯入者,确保了法律与事实的双重主导权。

▲菲律宾公务机上坐满了外媒记者

菲律宾方面的角色更像是“摄像机”和“扩音器”。他们的C-208B公务机搭载外媒记者,全程拍摄美舰与中方舰机的互动,并在社交平台第一时间发布视频。此举显然是为了抢占舆论先机,塑造“中方强势拦截、地区局势紧张”的叙事模板,为下一步在国际场合渲染“中国威胁论”埋下素材。

但问题在于,这套叙事在区域内并不一定有效。东南亚其他国家很清楚,中菲在黄岩岛问题上的争端是双边的,美军介入则带来更大不确定性。中方本次克制而坚定的行动,既满足了维权需要,又避免落入对方“激化冲突”的舆论陷阱。

而对于外界炒作“歼-15出动”的说法,中方并未回应机型细节,但这恰恰反映出航母与陆基机场在南海的互补性。近年来,解放军在海南、湛江等地部署的歼-11B、苏-30MKK,以及最新型歼-16,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抵达黄岩岛上空实施任务。与航母相比,陆基出动在持续性与保障条件上更稳固,而航母编队则适合执行跨海域机动与远海控制任务。

▲外媒的相关报道

这意味着,中方即使不派航母南下,也完全能凭借现有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实现对黄岩岛的全天候空中优势。这一能力,对比菲律宾的有限空军资源与美军需要远程增援的局限,优势非常明显。美菲试图通过海空联合行动向中方施压,但最终却让外界看到,中方已建立起从执法船、护卫舰到重型战机的全域响应体系;而所谓的“航母出动”不过是对解放军空军实力的误判——在南海,即便没有航母,中国一样可以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