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讲台春秋里的寸心耕耘
发布时间:2025-08-14 12:12 浏览量:3
教育叙事
---讲台春秋里的寸心耕耘
福州 刘老师
一、用爱心与规矩编织成长经纬
1995 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日,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闽北到马尾的列车,车厢里晃动的光影里,藏着一个青年对教育事业最朴素的憧憬。如今三十年过去,办公桌上那盆绿萝的叶片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我掌心的薄茧与心头的温度,始终停留在初见学生时的模样。
连续十六年的班主任生涯,像一条绵长的河,淌过无数个清晨与黄昏。我总说 "万事德为先,治班规在前",这话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记得刚接那个以调皮闻名的班级时,第一周没有急着开课,而是带着学生们一起讨论《班级公约》。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下 "不乱扔纸屑" 时,我悄悄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当值日生为擦黑板的次数争执时,我拿起抹布说 "剩下的我来"。这些细微的瞬间像种子,慢慢在班级里长出规矩的藤蔓。
郑同学捂着肚子蜷缩在课桌上的模样,至今清晰如昨。她的急性胃肠炎总在上课时发作,我骑着摩托车载她去快安卫生所的路,走了不下十趟。缴费单上的数字早已模糊,但她后来在作文里写 "刘老师的后背比救护车还稳",这句话却成了我心底的暖光。还有那位四川来的夏同学,被我从网吧拽出来时眼里的叛逆,在一次次促膝长谈后渐渐融化。家长要塞来电话卡的手还没收回,我笑着摆手:"您看,他今天准时到校了,这就是最好的谢礼。"
澳洲回来的陈同学在校门口抱住我的时候,保安陈师傅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当年怯生生的副班长,如今在跨国公司做某品牌食品悉尼区域总代理,她说:"您让我管纪律那天,和对我点滴进步的褒扬,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行。"
原来教育真的能穿越时光 —— 那些弯腰捡拾的瞬间,那些深夜家访的路灯,那些被拒绝的馈赠,终究会在岁月里开出花来。
二、让课堂生长出思维的翅膀
"学法有方巧为师,学海无涯乐作舟",这句话写在我备课本的扉页上,也刻在每堂语文课的脉络里。刚教书那几年,总想着把知识点像填鸭一样塞进学生脑袋,直到看到陈x辉同学在《福州日报》发表习作后蹦跳着跑来报喜,才忽然明白:教师的职责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我在班里搞起 "一帮一" 结对时,成绩最差的小林噘着嘴说 "没人愿意带我"。第二天我拿着自己的教案坐到他身边:"从今天起,我当你的小老师。" 那个总把 "我不行" 挂在嘴边的男孩,后来在区征文比赛里拿了二等奖,领奖台上他说:"刘老师告诉我,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会写作的精灵。"
2015 年参与《外来工子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随文练笔" 研究与实践》课题时,我走访了二十多个外来务工家庭。在昏暗的出租屋里,看到孩子们趴在床板上写作业的样子,突然懂得:教育公平不是口号,而是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成长的阶梯。后来主持《薄弱校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我带着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设计分层阅读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
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你带的班总是班风良好,成绩突出?我指着教室后墙的 "智慧树" 说:"你看那些叶片,有的宽有的窄,有的绿有的嫩,但都在努力向上长。" 其实教育就像种树,不必强求每片叶子长得一样,只要根扎得深,风来了的时候,自然能听到森林的歌唱。
三、在研修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2 年暮春的杭州,西子湖畔的柳丝拂过脸颊时,谢昱圣校长的话像惊雷在耳边炸响:"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 那场异地研修像一扇窗,让我看见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每天六小时的听课记笔记,颈椎的酸痛抵不过思维的激荡 —— 原来自己重复了近二十年的教学模式,早已跟不上课改的浪潮。
吴松年研究员的十五条有效教学准则,被我抄在笔记本上反复揣摩。在扬州听王力耕校长讲 "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突然想起自己总抱怨生源差,却从未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 "拿着旧船票登新客船"?回程的火车上,我在笔记本上写下:"教育者永远年轻,因为他永远在成长。"
从区骨干教师到市骨干教师培训结业,每次学习都像一次蜕皮。2018 年主持区级课题时,那些啃文献到深夜的日子,那些在教研组争论得面红耳赤的瞬间,都成了专业成长的年轮。有年轻老师问我:"宝哥,都快五十了还折腾啥?" 我指着光亮的脑门说:"纸会发黄,但脑子越用约灵光。"
如今颈椎病犯了的时候,我会靠在办公椅上翻看那本杭州研修笔记。上面有被茶水晕湿的字迹,有灵光一闪的批注,更有一个教育者对初心的坚守。苏格拉底说 "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过",对教师而言,未经反思的教学,大概也是辜负光阴的吧。
这三十年,我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清晨的教室里,接过学生递来的作业本;在办公室的灯光下,写下明天的教案;在研修的课堂上,像学生一样认真记着笔记。但每当看到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问候,看到办公桌上那盆绿萝又抽出新芽,就觉得这讲台春秋里的寸心耕耘,终究是值得的。因为教育最美的模样,从来都藏在这些平凡的坚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