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古玉用料有哪些区别
发布时间:2025-08-06 20:04 浏览量:3
不同时期的古玉用料存在显著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各历史阶段玉料获取、加工技术及文化审美的演变,具体如下:
一、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0年—前2000年):就地取材,多元共生
玉料来源:
以本地或附近产出的玉料为主,如红山文化使用辽宁岫岩透闪石玉,良渚文化采用江苏、浙江地区的透闪石玉(部分受沁后呈鸡骨白色),河姆渡文化则使用蛇纹石玉。此外,绿松石、玛瑙、煤精等杂石也被广泛运用。
用料特点:
就地取材:受交通限制,玉料选择以地域性资源为主,如东北地区多用岫岩玉,长江流域偏好本地透闪石玉。
材质多样:除透闪石玉外,蛇纹石玉、石英岩玉髓等也被用于制作玉器,反映早期玉、石不分的过渡状态。
工艺适应:玉料硬度较低(如蛇纹石玉硬度2.5—5.5),便于用牙、骨、石等工具雕刻,但器形多简单片状,薄厚不匀。
二、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256年):和田玉初现,地方玉并存
玉料来源:
和田玉(青玉为主)、南阳独山玉、辽宁岫岩玉成为主流,同时辅以杂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部分被证实为和田玉,但早期和田玉可能通过青海等东部昆仑山区域间接传入中原。
用料特点:
和田玉引入:商代晚期至西周,和田玉逐渐进入中原,但早期用量有限,多用于礼器或贵族器物。
地方玉主导:独山玉呈青色并伴淡斑纹,岫岩玉多为鸡骨白或牙黄色,反映地方玉料的审美偏好。
工艺提升:管钻工具发展使穿孔玉器出现回旋形琢痕(“马蹄眼”),阴线刻划刚劲有力(“折铁线”),但玉质不纯,石性较重。
三、春秋战国至汉代(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和田玉主导,工艺精进
用料特点:
和田玉普及: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用量大幅增加,玉质优良,适合雕刻复杂纹饰。汉代白玉出现,但颜色泛旧,青玉更常见。
工艺突破:金属砣具发展使线条遒劲流畅,钻孔光滑,镂雕镶嵌技艺普及。汉代“游丝毛雕”技法(细如发丝的阴线)和“汉八刀”风格(简洁有力的刻划)成为标志。
审美转变:玉器从礼器向装饰品、实用器转变,如玉佩饰、剑饰等,反映社会生活与艺术追求的结合。
四、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选料规范,审美写实
玉料来源:
唐代以和田玉为主,官方严格管控其使用;宋代和田白玉、青玉并用,同时少量使用独山玉。
用料特点:
选料考究:唐代玉器选料规范化,追求玉质纯净,白玉最多,青玉次之。宋代和田玉用量增加,出现许多上等白玉料,玉质温润细腻。
工艺创新:唐代雕琢不求玻璃光,而重温润感,阴刻线细密匀短;宋代镂雕手法普遍,米字纹大量出现,题材多源于现实生活(如花卉、虫鸟)。
文化融合:唐代受西域影响,出现狮子等动物造型;宋代文人书画元素融入玉器,追求高雅情趣。
五、辽金元时期(公元907年—1368年):和田玉为主,风格粗犷
玉料来源:
和田玉(白玉、青玉为主)占主导,独山玉、岫岩玉次之,元代还使用碧玉。
用料特点:
和田玉垄断:辽金政权与西域相连,玉料来源充足,白玉广泛用于马具装饰等。元代和田玉诸色皆有,以白玉、青玉为主,玉色凝重暗沉。
工艺差异:辽代玉雕保留加工钻痕,镂空处呈圆浑三再形;元代刀法粗犷,多见深阴线,抛光较亮,但立体感减弱。
文化特色:辽代利用皮色巧雕,元代开创深杂色玉料雕琢巨型玉雕的先河(如“渎山大玉海”)。
玉料来源:
和田玉仍为主流,但岫岩玉、独山玉、玛瑙、翡翠等使用增多。清代乾隆时期垄断和田玉开采,品种和产量达历史巅峰。
用料特点:
玉料多样:明代白玉泛黄红绿,清代白玉泛青绿;独山玉和岫岩玉色彩艳丽,碧玉色淡如绿草或深如蕉叶。
工艺极致:清代制玉工具发达,地子平、线条直,尖如锋锐,圆似满月。仿古器形大量涌现,但纹饰工整缺乏浪漫气息。
审美分化:明代追求工艺精巧与粗犷并存,清代则偏向精细规整,镂空与俏色运用娴熟,反映不同时代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