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像开口说话——评纪录片《巴蜀石窟》的美学策略与历史想象
发布时间:2025-08-14 11:48 浏览量:3
6集纪录片《巴蜀石窟》是继《蜀守冰》《又见三星堆》等作品后,“四川造”纪录片再次在国家级平台集中亮相,延续了天府文化系列影像叙事的创作热潮。
《巴蜀石窟》以沉静、深远、温暖的影像语言,穿行于巴山蜀水间,细致呈现石窟艺术在川渝大地上的千年流转。既有对考古学、宗教史的尊重,也有对当下文化情感的回应,不仅在“看见”石窟,更在“聆听”石像。这是一部让石刻开口说话的作品,值得从美学表达与历史想象两个维度细读。
石与光的交响:视听考古的美学实践
雕刻,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空间艺术。但在《巴蜀石窟》的拍摄中,导演组有意识地加入时间感的维度,使雕刻不再只是凝固的遗迹,而是历经动荡后仍然伫立的凝望。
影片用极其安静、克制的镜头语言拍摄石雕。多数镜头为静帧或缓慢推进,偶尔出现摇动或拉远,但节奏始终平稳。这种方式使石像的体积感和光影变化能充分展现出来。无论是石像的面容、岩壁的纹理,还是龛内残损的指节,都在静默中慢慢显形。
纪录片还引入水墨动画呈现历史时刻。从西域驼铃声中的犍陀罗艺术东渐中原,到唐玄宗出逃、转身走向巴蜀的雨夜长安;从凌云山上海通法师发下“镇水宏愿”,到千佛崖前苏颋仰望石壁、遥想凿刻之声;从张陵在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再到安岳百姓在田间村头自发造像,以及北宋市井盛景中佛教艺术的世俗化转向……这些片段,虽然来自不同朝代,但经由水墨笔触和情绪化的配乐连接在一起,形成起伏跌宕、动静交织的历史流面。
于是,历史的动荡与造像的凝视形成一种张力:石像不语,却似在俯瞰人间沧桑。画外风雨飘摇,又似把石像卷入不可抗拒的命运漩涡。在动与静之间,观众感受到的是历史的风雷与造像的沉默,是时间的无常与信仰的长久。
以第二集《古道风云》为例,片头的一组画面极具表现力:在雨夜中,铜铃摇动,钟声悠远,城墙下马匹喘息,镜头贴近马头,雨线斜洒而下。随后,一幅《明皇幸蜀图》缓缓展开,画中人物骑马南行,衣袂翻飞。伴随着讲述,镜头带我们回到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出逃,背影缓缓走出长安城门,走进风雨、走向蜀地,也走向大唐盛世的终结。但正是这支庞大的队伍进入川蜀,推动了造像艺术在西南地区的新一轮繁荣。
随后的叙述回到更早的南北朝时期。广元地区作为南北交界的要冲,其石窟开凿最早受到北魏政权的影响。公元前后,北魏夺取南朝地盘,设立西益州,开凿石窟成为政治权力与佛教传播结合的重要手段。
当镜头缓缓推入皇泽寺第45号窟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心柱窟结构:四面造像,雕工精细,佛龛高浮雕立面之间布满千年香火熏染的痕迹。摄影机没有从正面解说式地呈现,而是绕柱缓慢摇移,一边移动一边进入。仿佛不是镜头走进石窟,而是石窟向镜头缓缓敞开。
这些看似平静的画面,其实一直在暗中铺陈一个宏大的叙事:从帝王南巡、王朝更替,到百姓造像、摩崖镌刻,石窟不仅留下了石像的容颜,更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沧桑流转。
纪录片如何讲述“老百姓的石窟”
在长久以来的历史叙述中,石窟往往被视作王朝气象的象征。从犍陀罗的佛像东传到大足、安岳的造像繁荣,的确离不开朝代更迭、疆域拓展、宗教政策的推动,以及权贵阶层的倡导与资助,这些都是石雕艺术发展的重要背景。然而,如果回到石窟现场本身,那些深藏于山野田畴、村落溪谷之间的一龛龛造像,我们会更直观地意识到,石窟艺术的真正基底,是百姓一点一点、一锤一凿刻出来的。
这些石雕,寄托着他们对风调雨顺、家宅安宁的祈愿,也包含着对善恶因果的朴素理解。它们也许没有皇家寺庙的规模与精工,但却有着朴实信仰的生命力。
在《大像之境》一集中,纪录片以空镜开篇,高空俯瞰今日乐山城市与大江交汇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江水奔涌不息。镜头迅速切至水流激荡的特写,泥沙翻滚,浪头汹涌,一个僧人背影的虚实叠化画面渐次浮现,暗示观众:这里的安宁来之不易。
古称嘉州的乐山,每到汛期,三江汇流之处常常水患肆虐,“舟随波去,人亦不存。”唐代海通法师目睹江涛横卷,屡次夺人性命,便立下宏愿,要在凌云山上开凿一尊面向大江的巨型佛像镇水。纪录片通过水声与讲述叠加,用一句“这是为了百姓”点出这项工程背后的出发点。
纪录片在展现如今的乐山大佛时,用缓慢上升的航拍视角描摹其“镇江”姿态——高达71米的佛像端坐于山壁中,眼睑微垂,神情安然。镜头缓缓扫过两侧岩壁上身高16米的护法天王,再定格于其身后千余龛石刻造像之间。此刻的佛像就像一个沉默的守望者,一种千年如一的庄严存在。
总体来说,《巴蜀石窟》在叙述中少有居高临下的解释姿态,无论是对佛道并存现象的温和书写,还是对百姓自发造像行为的尊重性呈现,都体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历史观。
可以说,《巴蜀石窟》在不动声色间,完成文化史向信仰史的转换、艺术史向精神史的回归。这种立足本土、面向民众的历史想象,不仅重申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提醒我们:文化传承不是靠修复一尊雕像完成的,而是重新理解那一尊雕像曾经回应过怎样的世界。
【本文系四川传媒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传统文化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价值与传播路径研究”(编号X20241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海琨,四川传媒学院讲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