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稻菽千重浪 农园入画来——吉林省吉林市稳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4 11:47  浏览量:2

《光明日报》2025年8月14日5版

舒兰市溪河镇凤凰山下的稻田风光。资料图片

吉林市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这就是我们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监测体系云平台,借助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物联网,用户可以得到农情遥感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粮食产量预估等多项服务。”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岔路河镇可视农业数字产业示范园内,50多位新农人站在大屏幕前,听负责人张书豪讲述现代农业技术。

在屏幕连线的另一端,永吉县万昌镇吴家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张帅正在指导农民配比水肥一体化溶剂,准备进行无人机喷淋。

“依托‘空天地’云平台,每个地块的土壤墒情、病虫害、灌溉等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张帅说,“吴家村322公顷水稻不仅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农民收入实现了翻倍。”

由一个个科技平台、一个个村庄望去,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图景,在吉林市徐徐铺开,充满生机。

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中,吉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将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2024年,吉林市粮食总产量达95.28亿斤,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84.9亿元、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同比增长6%。

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迈步

“装车完成!”8月5日中午,在舒兰市水曲柳镇东升村金星精制米有限责任公司院里,33吨鲜食大米整齐地装满一卡车,准备送往浙江客户的餐桌。

“搁在以前,这个季节就是淡季,工人都放假,哪儿还需要从一早就开始装车。现在,鲜食大米这种‘明星产品’让淡季变成了旺季。”公司董事长孟广多感慨道。

订单多,车间自然忙。走进企业的优质大米深加工数字智能化生产车间,两名工人管着整个流水线近80台机器:一个在操控台前紧盯设备参数,一个在巡查设备。两条生产线上,智能化设备高效协作,原粮储存、清理、碾米、抛光、云色选、成品大米低温储藏及自动化包装等环节,全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每天满产可达300吨。

车间里米香浓郁,孟广多介绍:“我们通过特殊装置实现全自动无尘生产、低温锁鲜和恒温存储,保障大米新鲜。”记者抓起成品大米,触感干爽清凉,毫不烫手。

科技带来的改变,令有着20多年水稻种植和生产经验的孟广多惊叹,也吸引了孟广多的女儿孟佳宁——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有稳定工作的90后姑娘。回到东升村,她把氮气锁鲜技术应用到大米包装中,畅通了企业向江浙沪销售鲜米的渠道。

孟佳宁笑容腼腆:“客户下单后,水稻现磨现发,400克一小袋的充氮包装比真空包装成本更低,还不容易破袋,也更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近年来,吉林市实施百亿斤粮食提升工程等举措,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稳定粮食种面积,为农业现代化筑牢根基。仅2025年,吉林市就推广适宜本地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32项,新建大豆和水稻国家级标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省级玉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积极推动现代化大农业提质增效。

同时,率先启动建设统一数智农业平台,初步实现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并建立科技创新命题机制,搭建现代农业产教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构建揭榜攻关机制和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科研项目落地,培训服务农民。

今年,孟佳宁在吉林市现代农业产教联盟的帮助下,开发出膳食早餐粥米、慢升糖多谷物米、黄金胚芽米等特色产品。从2024年12月成立至今,该联盟已有30余名博士进驻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

完善产业链条,壮大特色农业

8月11日一大早,桦甸市永吉街道孙家屯村“桦甸牛市”如期开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牛经纪”、养殖户和采购商500余人,仅一个大集肉牛交易量就达2000头以上。

“看看,这是我们自繁自养的肉牛,扫一下牛耳朵上贴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独属于这头牛的‘档案’。驱虫、饲料喂养、增重数量等情况一清二楚,后续屠宰、分割、销售等环节也全程溯源。”永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兆海介绍。

作为桦甸肉牛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配备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饲料投喂及粪污处理系统,构建起从母牛繁育、肉牛育肥、交易流通到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

李兆海说:“养殖过程中我们注重精细化喂养,一头肉牛出栏时能达1500斤,养殖成本节省1000元左右。”

近5年,桦甸市坚持扩群增量与提质增效同步,农牧循环与地域品牌协同,新型联合体与全产业链互撑,制定肉牛特色饲养和产品标准,从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维度扶持产业。

桦甸市政府还抽调专业人员驻企服务,提供24小时检疫、消毒、票据办理等全流程保障。2024年,桦甸市市场累计上市肉牛15.76万头,成交额7.45亿元。

近年来,吉林市黄松甸木耳、磐石柞木灵芝、丰满区鲤鱼等10个产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预计到今年年底,食用菌产业栽培规模12亿袋以上,实现产值47亿元;果蔬产业规模达到28万亩,实现产值46亿元;人参全产业链将实现产值50亿元……

远眺舒兰市白鹅产业园区,主建筑宛如一只白鹅振翅欲飞。羽绒水洗厂房里,机器处理后的鹅绒洁白蓬松,再通过微控自动化设备精细化分成6个档次的产品。

舒兰市的白鹅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养殖户散养白鹅,利润微薄,当地孵化端、养殖端、加工端一直存在短板。

转折始于2021年,舒兰市将白鹅产业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成立白鹅产业办公室,先后出台涵盖养殖扶持、贷款贴息、保险兜底、保底收购等的全周期政策体系。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扩大养殖量,而是把产业链真正串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式发展的白鹅全产业链。”舒兰市城镇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贺德梅介绍,白鹅产业园规划为综合服务区、屠宰区、鹅肉产品生产加工区、羽绒类生产加工区、鹅饲料生产加工区、鹅生物制品加工区、冷链物流区和动力中心8个功能区。

产业链的延伸让白鹅的价值成倍增长。在园区的食品加工车间,鹅肉被制成酱鹅、鹅肠等20多种产品,鹅血、鹅油、鹅肝也被充分开发利用;在羽毛球生产车间,精选的鹅毛经过多道工序,变成专业比赛用球。鹅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欧洲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

深度融合农文旅,乡村振兴活力足

俄式塔楼大门“出片儿”,道路两旁的套娃雕塑憨态可掬,红墙彩顶的建筑随处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吃田园烧烤、看公主风花车游园、参加露营打卡……7月12日,2025“中俄青年歌会”在舒兰市小城镇南阳村俄罗斯风情小镇“开唱”,为游客们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夏日狂欢。

“为什么在我们村举办歌会?因为我们文旅搞得好啊!”南阳村监委会主任、“喀秋莎庄园”民宿负责人韩丽波一边自豪地介绍着,一边热情地为游客端上自家种的黄瓜和西红柿。

“我们村绝大部分村民都在俄罗斯打过工、做过买卖。”南阳村党支部书记李健说,“韩丽波也在俄罗斯做过生意。”

2022年开始,村里大变样。韩丽波回忆道:“就说家门口这条小溪,之前每回下雨都得堵,离老远都能闻到味儿。现在,这可是景观带,那水清亮着呢!”顺着韩丽波手指的方向,有三五位游客正光着脚蹚水纳凉。

李健补充说:“这几年,村里还建起了中药百草园、树莓采摘园、绿色生态种植园,丰富了游客体验。这不仅吸引了更多人回乡,还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

中药百草园里,小城镇群岭村村民王秀英正忙着摘人参种子,“以前在外地打零工,工作不稳定不说,刨去吃住根本攒不下钱。现在,守家在地的,骑车十来分钟就能到家,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

近年来,吉林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开展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1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14个。在此基础上,吉林市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民族风情、农事体验、滑雪度假、避暑休闲、生态康养、亲子研学等主题型、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南阳村就是典型代表。

2025年,吉林市进一步整合资源,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将零散的乡村旅游资源连点成线,打造雪乡冬捕美食之旅、休闲观光采摘之旅、朝鲜族风情之旅等四季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记者 任爽 通讯员 芦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