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动北疆 包头追“氢”逐绿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14 12:44  浏览量:3

当前,包头正在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战略机遇,书写产业绿色化转型、老工业基地转型创新发展新篇章。从达茂草原的百分百绿电制绿氢,到氢能储能产业园里繁忙的生产线,从飞驰的氢能重卡到节能减排的工业窑炉,一条涵盖“制储输用”全链条的氢能产业生态正在形成,让“草原钢城”焕发绿色生机。

包头发展氢能产业的底气来自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当前,我市新能源可开发总量达5600万千瓦,其中风电2540万千瓦,年利用超3300小时;光伏3060万千瓦,年利用超1650小时,资源强度与稳定性均居国内前列。

“包头的风光资源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年均风电、光伏可利用时长远高于全国水平,这让绿电制绿氢成本处于全国最低梯队。”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新宇介绍,华电氢能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已稳定运行1年多,年产绿氢7800吨,纯度超过99.999%。

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储氢罐区

2024年11月,华电氢能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成功投运,作为自治区首批批复、首个投产的新能源制氢示范项目,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由绿电到绿氢的“零碳实验”。“我们创下国内工业掺氢领域三个‘最’——最早实现天然气掺氢工业供能、最高掺氢比例、最大年绿氢掺烧规模。”王新宇说。

此外,我市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83.7%,其中固态储氢合金所需的关键成分镧、铈资源尤为丰富,为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提供了核心原料支撑。稀奥科、富士电气、中科轩达3家企业已具备3750吨固态储氢材料产能,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成200台套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产能。其中,稀奥科研发的储氢瓶储氢量达80~90克,使氢能电动两轮车续航提升1.5倍至90公里以上,解决了低温环境下燃料电池效率下降的痛点。

当前,我市工业领域庞大的用氢需求与绿氢替代的技术可行性形成鲜明对比,为绿氢规模化应用开辟广阔空间。在交通领域,氢能重卡替代潜力同样显著。白云鄂博矿山的开采作业、满都拉口岸的蒙煤内运,大量矿山机械与矿用重卡正逐步迎来氢燃料动力升级;而我市各大电厂的电煤运输、重点企业厂区及物流园区的短途倒运等场景,更构建起多元化的氢燃料车应用生态。

自然资源禀赋集聚、工业经济根基雄厚、氢能产业初具规模,包头发展氢能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我市锚定新能源加速发展带来的氢能产业战略机遇,以全力“建设全国领先的绿氢生产储运和多元应用基地”和“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为目标,推进氢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包头氢能产业链布局成效如何?

走进包头氢能储能产业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作为自治区唯一氢能储能产业园,这里已形成“引进一个链主、带动一串配套、形成一片产业”的发展格局,氢能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上海申能集团投资的“包头氢能产业与可再生能源一体化项目”已初具规模。“项目建设4条核心装备产线,目前氢晨科技5000台套燃料电池电堆组装线已建成投产、鲲华科技5000台套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生产线已具备试生产条件,氢盛能源250MW PEM电解槽生产线、浙江蓝能5000台套车载储氢系统集成生产线预计年底投产。”内蒙古包头氢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修军介绍,4条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0亿元,构建起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核心装备链条。

内蒙古包头氢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

“2025年,园区以推动氢能储能产业发展为重点,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通过‘拎包入住’模式降低企业建设成本,推动项目早日投产。目前,已签约入驻氢能企业4家、储能企业4家,形成了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重大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秦帅祺说。

在我市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版图上,华电氢能公司与金鄂博氟化工的协同合作,构建起“绿氢制取—工业应用”的完整闭环,成为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范。

从华电氢能公司20万千瓦风光基地出发,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正将捕获的绿电源源不断输往15公里外的制氢车间。车间里,盐水和用作辅助介质的氢氧化钾溶液在电流下发生化学反应,经提纯、吸附、干燥等工序,制取出纯度达99.999%的绿氢。

金鄂博化工园区内掺氢撬

在金鄂博化工园区,绿氢与天然气在掺氢撬实现“汇合”。混合后配比值达20%的燃气将用于金鄂博萤石粉烘干和反应炉加热。“掺氢后反应炉的燃烧效率显著提升,尾气中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含量下降17%~34%,这对于企业走向市场,建设绿色工厂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兰朝荣说。

此外,为解决绿氢运输难题,华电氢能正加速推进白云矿区至包头市区190公里纯氢长输管道建设。“项目计划年底实现主体完工。建成后将大幅降低下游企业用氢成本,为绿氢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王新宇介绍,将逐步推进达茂旗100万千瓦风光氢一体化项目,年产5万吨绿氢将通过完善产业链条,为更多企业提供绿色能源支撑,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减碳250万吨。

包头氢能产业应用前景怎样?


包头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从交通领域的氢能重卡到工业领域的绿氢替代,从天然气掺氢到氢能储能,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氢能消纳提供坚实支撑。

当下,氢能重卡商业化运营成效显著。围绕煤炭运输场景,我市已打造东胜兴旺煤矿至华电河西电厂等5条运输线路,运营氢能重卡100多辆。北奔首批氢燃料重卡交付使用,全球首台136吨级氢能源矿用车成功下线,填补了百吨级氢能源动力矿用车生产空白。

“包头及周边重卡应用场景得天独厚,我们与绿电智联联合推广的20台氢能重卡已示范运行,正在布局鄂尔多斯至包头运输线路,推动规模化应用。”张修军介绍,氢晨科技生产的金属板电堆功率密度可达6.2kW/L,将为氢能重卡提供核心动力。

工业领域绿氢替代步伐逐步加快。华电氢能大力拓展售氢市场,重点突破国能包头煤化工公司替代其部分用氢量,全面推进130座工业窑炉掺氢;包头威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内蒙古丰洲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投运天然气掺烧绿氢项目。“接下来,公司计划拓展液氢储运,以输氢场站为圆心辐射1200公里用氢区域,实现‘绿氢+天然气’协同供能,让氢走进寻常百姓家。”王新宇说。

接下来,包头将继续实施应用场景扩大行动,加快“氢能+交通”示范,开辟满都拉口岸至土右旗等“点对点”氢能重卡线路;拓展工业绿氢替代,开展绿氢替代先行先试示范工程,构建以煤化工、绿氢炼钢、绿氢化工为重点的工业氢能应用场景;推进天然气掺氢规模化,强化全链条安全防控;谋划推动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项目的实施,延伸绿氢产业链与绿色价值链,不断扩大氢能规模化应用场景。

包头氢能产业还将如何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应用,逐步提升包头氢能产业技术水平。

唐叔贤院士氢能研发院士工作站、内蒙古氢能研究院等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引擎”作用。聚焦天然气掺氢、稀土固态储氢、氢冶金、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等核心领域,深耕绿氢制储用全链条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华电氢能已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受理发明专利15项,申报2项团体标准及2项软件著作登记;鹿城实验室与包钢集团联合攻关输氢管线用钢项目,为长距离输氢提供材料保障;稀土研究院研发的储氢量10kg固态储氢装置,已在小型风/光制氢—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示范应用,其自动化固态储氢测试系统填补了自治区空白。

政策引导激发创新活力。2023年我市出台《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2024年制定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11条措施,从科研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

优质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氢能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保障机制,构建“三级体系”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包你满意”“包你放心”营商环境品牌深入人心,建立助企拓市等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建设生产难题。“园区在手续办理、要素保障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让我们能专心搞生产。包头既有产业优势、成本优势,又有应用端优势、绿电优势,是氢能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张修军说。

来源丨包头日报编辑丨王玮琦
值班主任丨王雪仙 审核丨赵遐 张群群 肖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