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斗鱼“游”出大产业|城西“中国斗鱼第一村”驶入生态防控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08-14 12:35  浏览量:2

在城西街道的河道池塘里,一群群色彩斑斓的中国斗鱼正成为灭蚊“生力军”;电商基地里,工人们正抓紧打包,一尾尾中国斗鱼即将发往珠三角地区……为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城西街道创新“生态防控+区域协同+产业赋能”模式,推动本土斗鱼从“灭蚊能手”向“产业明星”转变,既从源头遏制蚊虫孳生,又带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

生态治蚊

本土斗鱼成“水域卫士”

8月12日,记者来到城西街道第一埒村时,发现不少村民家中都摆放着鱼缸,一尾尾色彩绚丽的斗鱼在水中欢快游动。村民朱女士告诉记者:“附近养殖户送给我几尾斗鱼,自从养了这些小家伙,家里蚊子少了许多。现在村里人都说,斗鱼是会吃蚊子的‘防疫卫士’。”

这一幕,正是城西街道开展“立体灭蚊行动”的生动缩影。连日来,城西街道在辖区多个村庄的池塘、沟渠、河道等易孳生蚊虫的水域投放了约5万尾斗鱼,以中国斗鱼生物防治为核心,持续筑牢蚊媒防控防线。

据了解,中国斗鱼以水体中的蚊卵和幼虫为食,尤其适应在静水或缓流环境中生活,是天然的灭蚊小能手,可有效切断蚊虫繁殖链。“投放的中国斗鱼全部产自城西街道阮西村养殖基地。”城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阮太平介绍,近年来,该基地充分利用当地闲置土地资源建成标准化养殖池,培育出的中国斗鱼生命力强,在泥泞路的水坑中都能生存,耐污染、适应低氧,在发挥“灭蚊特工”作用的同时,不会威胁本地水生态系统平衡。

“本土斗鱼还支援了佛山防疫,‘中国斗鱼第一村’的美誉度正在不断提升。”第一埒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远超自豪地说,近日,佛山市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向该村购买了2万尾斗鱼用于当地的生态灭蚊工作。同时,该村向佛山市顺德区捐赠了1万尾优质斗鱼,这批“爱心鱼”在乐从镇、北滘镇等疫情重点区域上岗灭蚊。

城西斗鱼产业何以“出圈”?阮太平表示,城西街道是广东最早饲养、繁殖和利用斗鱼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培育和引进4家斗鱼培育产销基地,20余家斗鱼养殖户入驻,50余家商户从事斗鱼销售,全网运营店铺超过300家,去年向全国销售斗鱼超亿尾,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社会效益。该街道计划将中国斗鱼生物防控纳入常态化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为斗鱼产业提供稳定需求,打造集生态防控、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产业兴旺

“灭蚊刚需”带动斗鱼销售热

中国斗鱼如今成为抢手的“生物防控供应商”。记者走进第一埒村电商创意园看到,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在商户朱进达的直间里,他正向网友展示着各类斗鱼产品。“近段以来,我们增加了直播的频次和时长,斗鱼的销售量比平日增长了2倍,每天可以销售约8000尾斗鱼。”朱进达说。

连日来,这样的繁忙场景在第一埒村已成常态。在某电商公司的物流仓库内,工作人员正操作着自动化接氧和包装设备,将斗鱼装进充氧包装内,并通过传送带装车发往全国各地。“现在正是斗鱼销售的高峰期,主营电商平台每天都需要发送上千件订单。”有关负责人李女士说。

朱远超表示,今年7月以来,第一埒村斗鱼销售爆发式增长。8月4日至10日一周时间内,全村累计销售斗鱼44万尾,其中最高单笔订单售出5万余尾,主要销往佛山地区。目前,村内电商店铺日均销售斗鱼3万至5万尾,销售热度仍在持续。朱远超说,为了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效益,该村将继续扩大产能,加大与阳江职院等高校合作,对现有斗鱼品种进行改良培育,提升斗鱼适应性和防疫效果。

持续升温的“斗鱼经济”同样掀起了一阵养殖热潮,村民们纷纷架起生态养殖池,曾经的咸酸田、插花地也变身“聚宝盆”。在阮西村养殖了10余亩斗鱼的养殖户冯羡记告诉记者,他养殖的斗鱼主要供应各大电商平台,近期销量比平日里上涨了三成左右。

阮西村干部阮昌运表示,目前该村斗鱼养殖面积超100亩。进入热销季以来,该村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斗鱼养殖500余亩,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面积,推动斗鱼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

科学管控

有序投放斗鱼守护生态安全

针对近期社会对“食蚊鱼”可能引发生态问题的关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养殖副教授杨尉博士表示,作为本土物种,中国斗鱼自然分布于阳江水域,其生存和繁殖能力都处于生态平衡范围内。虽然投放中国斗鱼具有一定的控蚊效果,但必须科学管控,在投放之前,需要对目标水域的水质、水流速度、现有生物种群等多项指标进行生态评估,并遵循生物防治适度原则,明确投放标准、监测方法和效果评估体系,确保这项举措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最大效益。

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文霆介绍,此次投放的中国斗鱼与外来物种“食蚊鱼”有本质区别,食蚊鱼性情凶猛、破坏生态平衡,本土斗鱼属于生态系统良性物种,不会威胁水域安全。相较于传统化学灭蚊方法,本土斗鱼对环境友好,避免化学药剂残留,而且能在各类水体中持续发挥作用,构建生态灭蚊的长效机制。

许文霆表示,这种“本土养殖、就近投放”的模式,确保了斗鱼投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城西街道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科学投放机制,投放斗鱼前会对水域进行生态评估,确定适宜投放的水体类型和投放密度,并建立了投放台账,定期回访监测效果。接下来,城西街道将根据辖区水域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后续的中国斗鱼投放计划,全力构建更牢固的蚊媒防控体系,为辖区居民营造健康无蚊的生活环境。

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建议,生态灭蚊是个系统工程,斗鱼防控须配合环境治理。清除各类积水容器是防控关键,居民要定期检查房前屋后,重点清理花盆托盘、废弃容器、轮胎等易积水物品,确保“翻盆倒罐不积水”。有关部门要提前部署,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环境治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控有机结合,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