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继续装死?新华社下场怒批甩锅:老百姓要干事的,不是等事的
发布时间:2025-08-14 13:03 浏览量:2
当知网上的论文一夜蒸发,干净得像被格式化的硬盘,人们才意识到: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议,而是一场牵动全民神经的信任危机。
主角是武汉大学一名叫杨景媛的硕士生。曾几何时,她在知网“著作等身”,挂名多篇论文,履历闪亮得像KPI拉满的职场精英。
可如今再搜“杨景媛”,页面空空如也,只剩一篇硕士论文孤零零挂着,下载量却已逼近27万——这哪是学术成果?分明是全网围观的“社会性死亡现场直播”。
更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曾与她共同署名的文章,如今统统“人间蒸发”。不是系统故障,不是网络延迟,而是彻头彻尾的“人为清场”。论文撤稿不稀奇,但整批下架、连痕迹都不留,这操作,堪比数字时代的“焚稿断情”。
挂名一时爽,出事全砍光。硕士阶段本不强制发核心期刊,挂名多为镀金履历。可一旦涉及学术不端,这些“蹭车”成果,就成了最先被抛弃的累赘。
对普通学生而言,这是记响亮的警钟:别总想着走捷径,署名排在第五第六,不如自己踏实写一篇真材实料的文章。毕竟,论文不是朋友圈点赞,删了还能重来;履历上的空白,可补不回来。
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武汉大学的反应——装死。
事件发酵十余天,校方一句“正在调查”,然后呢?没了。既无进展通报,也无问责动作,仿佛舆情不是风暴,而是一阵风,吹过去就万事大吉。
最离谱的是,面对公众质疑,校长竟回应:“等上级通知。”
好家伙,一个高校连处理自家学生违纪,都得“请示中央”?那还要校长干嘛?不如直接挂牌“上级通知接收站”。
这句轻飘飘的“等通知”,终于把新华社惹毛了。
8月13日,一篇题为《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种“向上甩锅”》的评论横空出世,虽未点名,但字字如刀,直插武大心窝。
文章怒批:明明是职权范围内的事,非要等上级发话;明明事实清楚,却层层上报,拖到舆论炸锅。这种“等”字诀、“拖”字经,不是谨慎,而是懒政;不是请示,而是甩锅。把公众质疑当皮球踢,把社会责任当烫手山芋,最终伤害的是政府与高校的公信力。
更讽刺的是,当事人杨某某,不仅论文疑云未散,还突然放出与辅导员肖某、刘某的对话录音。这哪是自证清白?分明是“手握黑料,反向制衡”。
她一边被质疑学术造假,一边却能精准放出录音,反咬曾帮助她的人一口。
这操作,让人脊背发凉——一个随时搜集他人隐私、内心充满算计的人,若真进了司法系统,成了法官或律师,她会不会把法庭变成私人复仇剧场?下一个“肖某”“刘某”,又会是谁?
而武大,在这场风暴中非但没守住底线,反而成了“帮凶”。一个涉嫌造假、诬告他人的学生,竟能顺利保研、一路绿灯;事发后学校不第一时间彻查,反而“等通知”“拖时间”,任其声誉被一点点啃噬。如今舆论反噬,毕业生背锅,校友心寒,谁之过?
新华社的批评,来得正是时候。它戳破了一个长久存在的官僚病灶:唯上不唯实。一些干部遇事先想“会不会得罪领导”,而不是“对不对得起公众”。
于是,“上报”成了逃避责任的遮羞布,“程序”成了拖延不决的挡箭牌。可问题是,老百姓要的是“干事的人”,不是“等事的人”。
高校不是象牙塔里的官僚机构,而是社会良知的灯塔。武大若真想挽回声誉,就别再演“沉默的大多数”。该查就查,该罚就罚,哪怕自曝家丑,也比装死强。毕竟,纸包不住火,但真相能灭火。
如今,全网27万人下载那篇孤零零的硕士论文,他们看的或许已不是学术,而是一个时代的叩问:当权力选择沉默,当制度沦为摆设,我们还能相信谁?
武大,请别再等通知了。人民等不起,历史也等不起,再等下去,你就啥也不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