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面到街巷 从宣讲到共鸣丨金平区以多元实践让理论宣讲“声”入民心
发布时间:2025-08-14 12:51 浏览量:2
从“纸面上的理论”到“生活里的实践”,从“会场中的宣讲”到“街巷间的共鸣”,自“理响金平+”系列宣讲活动开展以来,金平区始终以理论宣讲为桥,紧扣宣传宣讲“百千万工程”主题,深化“宣出特色、讲到实处、直抵民心”的工作思路,让党的创新理论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新时代新思想在基层沃土中扎下根、结出果。
多元形式让宣讲从
“单向传播”变“共鸣共情”
金平区打破传统宣讲模式,以“宣讲+体验”激活理论生命力,推动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转变。 在潮汕古巷老厝宣讲,让历史遗产成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理论传播载体。在月浦街道沟南社区,参加金平区“百千万工程”百姓宣讲首场活动的群众在宣讲人的带领下沿尚书里、兰桂湖、许氏宗祠等老建筑徐行,聆听“百千万工程”如何唤醒古村活力;在“汕讲‘百千万’迈向高质量”主题宣讲(金平区专场)活动中,群众走进岐山街道西陇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生态公园、新农村墙绘和红侨展馆,沉浸式体验“榕树下的课堂”,共同感悟乡村振兴政策带来的变化。
红色基因激活理论宣讲,拓展“可听可述可传承”的传播路径。鮀莲街道邀请党史研究专家围绕“英魂永存 此情永恒”主题,开展“红色文化赋能·助力鮀城百千万”专题故事分享会。东方街道金环社区邀请50年党龄老党员追忆峥嵘岁月,用亲历故事让红色理论直抵人心,让红色记忆与群众情感同频共振、深度共情。
宣讲+思政教育创新融合,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协同育人平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将“自上而下”的理论宣讲与“自下而上”的文化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群体在英歌舞、瓦片画、潮剧、剪纸等非遗体验中深刻感受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刻内涵......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宣讲从“坐着听”变成“走着看、动手试、用心悟”,让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让未成年人在沉浸式教育中感受理论的温度和力量。
多元队伍让宣讲从
“干部主讲”变“人人都是主角”
金平区组建覆盖广、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队伍,构建“全员参与、全员发声”的宣讲格局,让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成为宣讲主角,把自己的故事变成理论传播的鲜活“话本”。基层骨干勇担当,非遗传承人挑大梁,跨界力量齐参与,多元主体从不同视角解读政策、讲述实践,让宣讲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真正实现“群众讲给群众听”。在汕头市“百家讲谈”基层宣讲金平区专场活动暨“加快城乡区域协调 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宣讲中,由行业代表、非遗传承人、党史研究专家、基层工作者等不同领域组成的宣讲团成员们结合自身经历与工作实践,围绕非遗传承、科技赋能、基层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用自己的故事生动诠释“助力高质量发展 人人都是主角”的宣讲主旨,让党的创新理论与发展理念变得更加生动具象,切实增强了理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在场听众进一步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从而激发广大干群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的担当与干劲。
多元载体让宣讲从
“零星开展”变“全域长效”
从“理响金平 共话‘百千万’”首场活动启动到“百家讲谈”金平区专场互动掀起热潮,金平区建立完善“主题专场+日常微讲”机制,将理论宣传宣讲融入群众生活场景,以区级“理响金平+”主题宣讲为示范,以点带面将理论宣讲深入12个街道,延伸到170个社区社会末梢,联动教育、工会、团委、妇联、卫健等各部门各系统全域联动,实现基层理论宣传宣讲不断线的常态长效机制。充分盘活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区文化活动广场(站)、乡村村史馆(祠堂)等基层阵地,通过访谈、互动、展示等多元载体,用“大白话”讲好“大工程”“大发展”,让思想的火种在一次次宣讲中薪火相传,将党的创新理论从“纸面”落到“地面”、从“耳边”传入“心间”。同时,将讲台拓展到网络,积极策划系列理论宣讲新媒体作品,精心摄制“非遗新青年”“金平青年乡村发布会 我的‘百千万’故事”,用生动影像诠释“百千万工程”成效,将理论政策精准推送到群众“指尖”。
接下来,金平区将继续深耕“理响金平+”宣讲品牌,持续创新形式载体、拓展传播平台,不断建强队伍、完善机制,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城乡角落,凝聚起干群同心推进“百千万工程”、共谋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