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即Ultra,领克10 EM-P标配四驱Thor芯片预售19.2万起

发布时间:2025-08-14 14:04  浏览量:3

选车时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配置表上的“猫腻”。明明标着“全系标配”,仔细一看却附加着“除入门版外”的小字;宣传页上的亮眼功能,到了低配车型上就成了“选装包”。不少人兴冲冲看车,最后却在“加钱升级”的套路里败下阵来。这种“入门即缩水”的现象,让很多想踏实选车的人犯了难。而最近开启预售的领克10 EM-P,似乎想打破这种默契。

从预售信息来看,领克10 EM-P提出“起步即四驱,全部是Ultra”,直接跳过了“入门减配”的常规操作。其限时预售价19.2万元起,全系车型均搭载智能电混四驱系统,激光雷达与英伟达Thor芯片也未因版本不同而缩水。这种“无差别配置”的思路,在中大型混动轿车市场并不常见,也让消费者无需在“基础版”与“高配版”之间反复权衡。

8月8日,领克10 EM-P在杭州城区进行的辅助驾驶直,进一步印证了这种配置策略的实效。在人流密集的商圈路段,车辆借助激光雷达与算法协同,精准识别横穿马路的行人与突然变道的电动车,提前减速并保持安全距离;进入高速场景后,跟车、车道保持等功能稳定运行,有效降低了长途驾驶的疲劳感。观众反馈中,“像老司机附体”的评价多次出现,而这种表现的背后,正是全系一致的硬件支撑——即便是入门版本,也未在传感器数量或芯片算力上打折扣。

作为领克旗下首款中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领克10 EM-P的产品力突破不止于配置统一性。性能层面,其智能电混四驱系统实现了性能与节能的平衡:加速时能提供媲美性能车的推背感,日常通勤又可实现长距离纯电续航,让驾驶乐趣与使用成本不再对立。外观设计上,承袭「The Next Day」设计语言,流畅的车身线条与极具辨识度的前脸相融合,既保留性能基因,又融入科技美学元素,贴合年轻用户的审美偏好。

内饰与配置的细节处理,同样延续了“无差别对待”的思路。全系车型均配备NAPPA真皮座椅与超纤绒翻毛皮材质,后排15KG高承重桌板、冷热一体车载冰箱等设计,无论哪一版本都未省略。智能座舱方面,全新LYNK Flyme Auto车机系统与高通骁龙8295芯片的组合,确保了交互流畅度,25.6英寸AR-HUD抬头智显则将导航与车辆信息投射在前挡风玻璃上,减少驾驶员低头查看屏幕的频率,间接提升了驾驶安全性。

此次预售推出的三重豪华权益,进一步强化了“普惠高端”的定位。订金膨胀、哈曼卡顿音响升级、锋曜运动套件限时优惠等政策,覆盖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且未设置版本门槛。这种将附加价值平等开放的做法,让19.2万元起的预售价更具实际吸引力,也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接触到越级配置。

从行业视角看,领克10 EM-P的配置策略折射出市场逻辑的转变。过去,中大型轿车市场常以“基础版拉低门槛、高配版撑场面”的方式覆盖不同预算群体,但这种模式往往导致消费者为核心功能额外付费。而领克10 EM-P通过“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四驱系统等关键配置,将竞争焦点从“版本差异”转向“整体体验”,这与文档中“汽车行业从参数比拼转向用户实际体验挖掘”的判断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配置策略并未牺牲技术深度。其搭载的千里浩瀚辅助驾驶H7方案,具备城市通勤NOA、城市无图NOA等功能,配合全冗余的硬件架构,实现了“全国都能开,哪里都好开”的目标。在杭州直播中展现的类人决策能力,既避免了激进驾驶的风险,又减少了过度保守带来的效率损失,这种平衡恰恰依赖于全系一致的硬件与算法支撑。

随着8月11日起展车陆续到店,消费者将有机会实地体验这种“无缩水”配置的实际感受。从预售数据与用户反馈来看,这种策略已获得初步认可——对于追求踏实选车的消费者而言,无需费心对比配置表、不必担心入门版功能缺失,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9月正式上市后,其市场表现或将进一步验证“全系统一配置”能否成为中大型混动轿车市场的新范式。

回到选车时的核心困扰,“入门即缩水”的本质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信任落差。而领克10 EM-P通过“全部是Ultra”的承诺,以及激光雷达、四驱系统等配置的全系覆盖,正在缩小这种落差。当所有版本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智能、性能与舒适体验时,选车或许能回归最纯粹的本质——不是纠结“加不加钱”,而是判断“合不合适”。这或许正是打破配置猫腻的关键,也是让消费者重拾踏实选车信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