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得抑郁症?

发布时间:2025-08-14 14:02  浏览量:2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似乎成了一个日益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据《2022 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 9500 万,其中 30% 是 18 岁以下青少年。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得抑郁症?一起来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为什么老一辈的人没有那么消极,而年轻人很多抑郁症?

| 答主:BilibiliBlink

一、我们应该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定义抑郁的来源?

抛开遗传这个不可控因素,仅仅从从行为学上来讲,抑郁症本质上就是惩罚过多,奖励(此奖励指的是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过少导致的。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种情景下,人们可能学习到行动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或者是学会如何逃离、回避环境中的惩罚,从而学会了从生活中退缩,不再参与到生活当中。

尽管退缩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会让一个人陷入抑郁。一个人做得越少,就越不想做事;然后做得更少,在他的生活中问题就会堆得越来越多。当正强化减少,惩罚增加时,抑郁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Lewinsohn, 1974; Lewinsohn & Graf, 1973),以及另外的研究(Becketal., 1979)具体描述了这个急剧恶化的过程。

图片来自《The brain, emotion and depression》

Martell 等人的著作中也论述过这个过程:

二、抛开互联网舆论效应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抑郁的人越来越多?

1. 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抑郁倾向的增加

具体到当前我们的社会环境则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经济下行,现在的生活中,奖励越来越少,惩罚越来越多。

以前完不成任务不会被惩罚但完成任务会被奖励,现在完不成任务要被惩罚,但完成任务没有奖励。于是惩罚大量增加,奖励急剧下降,抑郁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抑郁本身又会带来特殊的行为和认知模式,这些模式本质上是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试着描述下这个过程。

首先,在抑郁当中,个体的行为倾向基本上都是回避的。

个体什么都不想做,就想躺着,不想说话也不想见人。当一个人深陷抑郁之中,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什么都不做(Martell, 2001)。人的意义感以及对某些事物的看法,都来自于不停地实践,这种只想躺着的行为模式会让个体失去寻求强化的动机。因为什么都不做,所以没有机会产生意义感,所以就会感觉什么都没意义,然后就会逐渐失去潜在的获得强化的机会,从而维持和加重了抑郁。情绪钟爱它自己,无精打采只会会带来无精打采,而活动会带来活动。

其次,在抑郁当中,个体的认知基本都是负面的。

然后个体会和这种认知融合,被这种认知操纵,行为被它们牵着鼻子走,产生更多回避行为。拒绝某些有意义的,可能给个体带来正面影响的行为。然后没有获得强化和验证错误认知的机会,就会越想越悲观,越想越觉得没有意义。

举例说明:比如同学们要组织聚会(情境),因为你一直觉得同学瞧不起你,所以你不必去参加同学聚会,去了也是自取其辱(负面认知),所以你没有去参加聚会(产生被认知操纵的行为),然后你在家躺着,越想越觉得自己没用,像瘪了皮的气球(创造出新的恶劣情境),进一步恶性循环。其实大家当年可能对你印象还不错,甚至有几个异性当年还很欣赏你,但你没去。你不去参加聚会,你就无法验证「同学们是否瞧不起你」这件事,你也就失去了验证「同学们其实瞧得起你」这个认知的机会和验证这个认知后获得强化,提升正面情绪的机会。不仅如此,你的那个「同学们瞧不起我」的认知还会默默被强化巩固,甚至变成信念的一部分,于是抑郁再一次被维持和加重了。到了这里,个体的抑郁还是抑郁情绪,行为还是普通的回避行为,个体还没有出现病态的抑郁障碍。

2. 对抑郁情绪错误的回应方式导致抑郁情绪转化为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产生以后,个体为了避免和缓解压力和低落情绪,会变本加厉采用更加短视的,可以及时回报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有害的极度回避行为模式。导致上述认知和行为模式继续恶性循环,逐渐从量变开始向质变方向发展。

这个质变过程有可能是慢慢产生的,也有可能是突然发生的,有不少抑郁患者真的是一夜之间陷入重度抑郁的。此时可能已经不仅仅是不想参加聚会这么简单了,而是会产生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极度低落的情绪,几乎看到人就感到极度恐惧和烦躁不安的社恐行为模式,思维也开始变慢,表情开始变得呆滞,身体开始疲劳无精打采,在没有过劳的前提下心力交瘁的疲劳感受开始出现,整个人的活动性大幅度降低,起床洗脸刷牙等基本的生活行为开始变得困难。

在上述认知和行为恶性循环模式持续加持之下,个人仿佛是在用一把铁锹不停的给自己挖坑,一开始坑比较浅的时候可能努把力还能跳出来,等挖的坑的深度超过了个体能跳出来的上限,病理性抑郁障碍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病理性抑郁不仅仅是更加变态和脱离常理认知和行为的症状,还会存在严重的生理症状。比如极度乏力,呕吐,严重睡眠障碍,身体各种疼痛,思维的迟缓,记忆下降,听不懂别人说话,看不懂文字,体重急剧下降,感觉外部世界虚假的解离感,仿佛整个人被装进了一个单向透明的瓶子,你能清晰看到外面的一切,但似乎无法感受它们,外面的人和物也不知道你的存在,甚至会感觉自己要被吸进一个黑洞,掉落一个悬崖,自己拼命挣扎无济于事……机体(不是大脑)已经被各种虚假认知和信息误导认为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开始认为生存没有意义,重开就是最优解,自杀观念和行为开始频繁出现,(以下省去各种症状十万字)……

3. 当代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助长了抑郁的加重和蔓延

上述论述是根据几十年前的行为学理论演绎出来的,放到现在大部分依然是正确的,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抑郁中又多了一个刽子手——过度沉醉于电子产品和互联网。

电子产品结合互联网,比如手机短视频之类,属于即时强化物,点开立刻有强化,神经系统立刻分泌多巴胺。相对于苦乐交织的真实生活而言,一个随时会给你虚拟正强化的物品,其实和毒品也没什么区别。它会成为极佳的真实生活回避手段,极大提高青少年对生活的回避程度(参考认知行为心理学家郭召良有关成瘾的论述)。令青少年脱离真实生活中的玩耍,社交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然后这又加剧了行为退缩,这个恶性循环会导致个体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从客观上大大加速抑郁的进展过程和严重程度。现实生活中因为长期沉醉于手机平板,被剥夺后歇斯底里,不惜和父母冲突甚至寻短见的儿童并不少见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给出本问题的答案:

生活目标从主动寻求奖励日益转变为被动逃避惩罚,导致的对真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退缩,是当前社会心理疾病多发的最根本原因。

人的期待性行为(你想让他做的),需要通过奖赏来强化,而不是通过减少惩罚来维持,尽管后者相较于前者成本确实较低。我们只有明确需要对方减少不恰当反应的时候,才会有限地使用惩罚,小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甚至阿猫阿狗,有一个算一个,虽然看起来每个人有每个人抑郁的具体原因,但本质都一样,没有谁是特殊的。可以说,任何人陷入上述处境患上抑郁的可能性都会大大增加。抑郁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变迁和突发事件以后带来的远离生活的恶性循环。缓解一个人抑郁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改善他的具体的相应的生活条件(尼尔.杰克布森)。抑郁和个性有一定关系,但个性不是决定因素,抑郁和软弱脆弱更是不沾边。

三、普通人对抑郁的归因误区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前面一和二中论述的抑郁产生发展的的恶性循环中任何一个阶段,都绝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批评」「教育」而逆转,喜欢跟抑郁患者讲道理的同学可以省省了。

有些人尤其喜欢去从抑郁患者自身寻找原因,且不说找出来的原因对不对,就算你说的是对的,抑郁患者就是因为闲得蛋疼想得多才抑郁的,又能怎么样?请问这样的归因能让他好转吗?如果不能让他好转那么这么归因的价值在哪里?实际上大多数非专业人士通过「以常理度之」的逻辑做出的归因经常充满鄙夷和攻击性,非但无法帮助患者,还经常起到严重的伤害作用。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能理解普通人对于抑郁患者的反感,抑郁患者周围的亲人家人尚且无法忍受这种折磨,更何况是非亲非故的普通人。这可能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这甚至可能是进化带来的问题。一个人抑郁往往意味着他所处的环境是不友好的甚至充满危险的,对抑郁患者的排斥极有可能来自于对这种环境产生的危机意识。

但现在早已经不是丛林社会,所以请大家一定要保持这样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在对抑郁患者的病情归因的时候,应该着重从有利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从批评教育的角度来进行。即便某个抑郁患者对他的抑郁负有主要责任,如果这种归因对治疗无意义,也是没必要进行的。

鉴于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抑郁的原因而不是治疗,所以其他内容不再过多阐述。

有时间有精力,特别推荐大家学习认知行为疗法,行为激活疗法(尤其适用重度抑郁患者)以及现在比较新的接纳承诺疗法(推荐著作看我主页另一个回答,本人是老师,真的不是卖书的)。这些疗法并不是只针对心理障碍患者,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也有极大指导意义。

希望再严重的患者,我不要失去信心,那只是大脑在骗你罢了。我见过太多特别特别严重的患者好转,有些患者娘胎里出来就很严重,吃什么药都缓解不了,不得不每个月去 mect 来维持,依然也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生活。大脑被劫持的时候,就会天然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重开就是最优解,希望你一定不要被它带偏。

人,生而有意义,无需证明。

请记住,大脑只是你的一部分,大脑不是你自己,大脑不是你自己,大脑不是你自己。

题图来源:《壁花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