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六月廿一,提醒大家:4不喝、3不去、2要吃、1要做,速看
发布时间:2025-08-14 14:18 浏览量:3
闰月年少见,闰六月更是百年难得一遇。节气虽不变,气候却难以预料,天热忽雨,闷湿交加,不少人这几天总觉得“心浮气躁、身沉如铅”。到底是天的错?还是体出了问题?血压忽高忽低,睡不踏实,肚子咕咕叫,脚也开始水肿……是不是你的身体也在悄悄发出预警?
人吃五谷杂粮,怎会不生病,但聪明的人早早防病。这“4不喝、3不去、2要吃、1要做”,不是吓唬人,是老祖宗和现代医学都在反复提醒的健康智慧。
第一不喝,是不喝“凉性饮料”。尤其街边冰镇酸梅汤、绿豆水、冰可乐,一口下去,凉得痛快,也凉得伤身。中医讲“寒饮伤脾”,现代研究也发现,冷饮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特别是夏季湿热交加时,胃肠道屏障功能本就脆弱。
2023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一项针对华北地区6千例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夏季饮用过量冷饮者胃黏膜受损率较常温饮品组高出41.2%。肠道菌群失调、胃酸过多、腹泻、便秘,冰饮都脱不了干系。
第二不喝,是不喝“久泡茶”。不少老年人爱把茶叶泡一整天,反复添水,还觉得味儿越浓越好。殊不知,茶水放久了,儿茶素氧化,细菌滋生,重金属析出,原本利健康的饮品反被当成了“毒汤”。
特别是绿茶、花茶,高温久泡之后,茶多酚降解,不仅口感苦涩,更可能刺激肝肾代谢系统。喝茶要新鲜,3小时是个坎,过了这道线,喝进肚子的就不再是营养。
第三不喝,是不喝“药酒滥酒”。这点尤其要提醒农村朋友,不少人家里自己泡药酒,腰疼腿酸就来一口,结果弄巧成拙。
2024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病科在《中华肝脏病杂志》上发表研究指出,自制药酒引发的急性肝损伤病例已占入院酒精性肝中毒病例的19.3%。药不对症、剂量不明、泡制不当,结果不是养生而是伤命。
第四不喝,是不喝“过夜汤”。尤其是夏天喝剩下的鱼汤、骨头汤,舍不得倒,次日再热着喝。汤里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细菌迅速繁殖,尤其是亚硝酸盐升高,长期食用会增加胃癌等风险。
福建医科大学的研究就发现,隔夜汤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在12小时内翻倍增长,再热也难以完全杀菌。
第一不去,是不去“潮湿闷热之地久坐”。比如老旧院子、小巷边、树荫底下,虽凉快,但湿气大。湿气入体,百病生根,特别是风湿、关节炎、湿疹、荨麻疹最容易趁虚而入。
中医说“湿为阴邪最重”,现代医学也验证了潮湿环境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尤其在南方地区更为明显。
第二不去,是不去“人多密闭场所久留”。尤其是疫情过后,不少人已经放松了警惕。但夏季本就是呼吸道病毒滋生的高峰期,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病毒、细菌传播更快。
2025年卫生研究院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夏季空调房内细菌浓度比通风房高出12倍,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咽炎复发率大幅上升。
第三不去,是不去“烈日暴晒下徒步暴走”。老年人晨练,年轻人减肥,很多人喜欢太阳底下“晒健康”。
可晒得多了,晒出斑、晒出病、晒出命。2024年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指出,夏季中暑死亡人数有上升趋势,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68.7%,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在户外剧烈运动或暴晒下作业。
第一要吃,是要吃“发酵食物”。但不是市面上那些甜得发腻的“酸奶饮料”,而是像自家做的酸菜、糯米酒、纳豆、腐乳、泡菜这些传统发酵食品。这些东西,富含益生菌、短链脂肪酸,可增强肠道屏障、提高免疫力。
2023年发表于《自然·微生物》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食用自然发酵食物的人群,其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饮食结构者,且患炎症性疾病的风险降低30%。特别对中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平衡关系到记忆力、睡眠质量、甚至情绪稳定。
第二要吃,是要吃“苦味蔬菜”。苦瓜、马齿苋、蒲公英、黄连菜,这些小时候被嫌弃的“苦口菜”,如今却是降火清热、抗氧化的宝贝。
苦味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槲皮素、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在调节血糖、降脂抗炎方面有天然优势。特别是苦瓜素,其在细胞实验中被证实具备抑制脂肪生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能力。
这一个要做,是“每天晒15分钟太阳”。不是暴晒,而是适度日照,尤其是早晨9点前或下午4点后。
阳光中的紫外线B能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3,而维D是骨骼健康、免疫功能、情绪调节不可或缺的因子。
202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维生素D缺乏者比例超过60%,而中国老年人群中此比例更高达72.4%。每天晒一晒太阳,就像给身体充电,比吃再多保健品都管用。
但这所有的“喝”与“不喝”、“去”与“不去”、“吃”与“要做”,都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它们更像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日常的疏忽,也照出了未来的可能。
健康,不是某一天的决定,而是万千个小选择汇聚的结果。
你是否总是说“没事”,其实身体早就给了你答案?你是否一边吃着烧烤一边喊胃疼,却又不肯放下筷子?这些看似小事的行为,在医学上都有深刻的解释。例如,胃肠道的神经反射机制极为复杂,长期摄入高脂高盐食物会导致迷走神经反应迟钝,进而影响胰岛素分泌和饥饿感调控。
健康,其实从来不靠“大动作”,而靠的是这些点点滴滴。一杯温水胜过冰可乐,一碗清粥胜过鸡汤大肉。人的身体,就像一口老锅,用起来得当,越用越香;若是糊了底,补也难补。
他们说“人老先老腿”,可谁注意过,“人病先病胃”?又有谁知道,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慢性病的万恶之源?如今的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影响的远不止消化,甚至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密切相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的脚步已经走到这里。
所以,别再把“健康”当作等老了才去管的事,别再把“养生”当成退休后的事儿。生活不是将就,而是讲究。每一口吃下去的食物,每一滴喝下去的水,每一个走过的地方,都是一场和健康的交易。
不喝凉的,不吃剩的,不坐潮地,不晒毒阳……这些“土办法”,如今却被西方医学逐一验证。古人诚不欺我,现代科学也不反对。
愿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终有一天,成为你健康的守护神。
愿你不再因小失大,不再图一时痛快而伤了身,不再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要“补救”。
愿你从今日起,记住这“4不喝、3不去、2要吃、1要做”,在闰月的这一年,活得顺心、安心、健康!
你是否有被文章中提到的习惯击中?或者你还有哪些生活中的健康小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留言、点赞、转发,一起做健康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李青松,王晓云,赵珊珊. 夏季冷饮摄入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关系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2024,44(8):603-607.
[2]张晓燕,刘宇航. 自制药酒引发肝损伤的临床分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32(5):421-425.
[3]黄晨阳,李文博. 维生素D缺乏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2024,25(3):190-195.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