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做真实的自己(三)
发布时间:2025-08-14 14:24 浏览量:3
第七章:面对质疑与成长
做真实的自己,并非一路坦途。当我开始摘下“修行者”的面具,用更坦诚的姿态面对生活时,质疑和不解也如期而至。
最先提出疑问的是我最好的哥们儿老郑。我们认识十几年,从穿开裆裤到各自成家,他总说我是“脾气最好的老好人”。那天我们约在烧烤摊,几瓶啤酒下肚,他看着我直皱眉:“你最近不对劲啊,上次老王跟你借钱,你居然说‘手头紧,帮不上’——换以前,你就算自己找别人借,也得把钱给他。”
我咬了口烤腰子,慢慢说:“我是真的手头紧,上个月刚交了房贷,总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吧?”老郑灌了口啤酒:“可那是老王啊!他爸住院了,多急的事儿。你这时候不帮,显得多没人情味。”
“没人情味也比打肿脸充胖子强,”我放下烤串,“以前我总怕别人说我不好,自己委屈着也要帮,结果呢?上次借小李的钱,到现在还没还,我都不好意思要。我不想再这样了。”
老郑愣了愣,没再反驳,只是说:“你变了。”“是变了,”我笑了笑,“以前总想着讨好所有人,现在觉得,先顾好自己,才能顾别人。”那天他没再说什么,但后来听说,他自己给老王凑了点钱,还跟老王解释“老张最近确实紧,不是不帮”。我知道后心里挺暖——真正的朋友,或许不理解你的改变,但总会在你需要时,悄悄护着你。
公司里的风言风语也没断过。以前我总爱帮同事带早餐、打印文件,哪怕自己的事堆成山,也不好意思拒绝。后来有个新来的实习生总让我帮她改方案,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我直接说:“这个方案你自己先改改,哪里不懂再问我,总让别人改,你永远学不会。”
实习生当场红了脸,转身就跟别人说我“摆老资格”“小气”。有同事私下劝我:“都是同事,别那么较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我只是笑笑:“我不是较真,是觉得帮她改十次,不如让她自己学会一次。”
后来那实习生的方案被经理批了,哭着来找我。我没像以前那样直接动手改,而是指着她的方案说:“你看这里,数据来源没标清楚;还有这里,逻辑有点乱,应该先讲问题,再说对策。”她边听边记,最后红着眼圈说:“谢谢张哥,我以前总觉得你故意刁难我,原来是我自己太懒了。”
再后来,她成了部门里进步最快的实习生,每次见我都笑着打招呼,还总跟别人说“张哥教我的方法特别管用”。我渐渐明白,拒绝不等于冷漠,有时候“狠心”一点,反而是在帮别人成长。那些说我“变了”的同事,后来也慢慢习惯了我的“直接”,甚至有人说:“还是老张现在这样好,有事说事,不绕弯子,省得猜来猜去。”
最让我头疼的是亲戚的议论。我家是大家族,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总爱比谁家孩子赚得多、谁家媳妇懂事。以前我总爱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升职了”“涨工资了”,就怕被人看不起。
去年过年,我叔又开始问:“小张啊,听说你那公司效益不错,今年年终奖不少吧?”我妈在旁边使眼色,让我“多说点好听的”。换以前,我肯定会顺着说“还行,够给您买两瓶好酒的”,但那天,我喝了口茶说:“今年效益一般,年终奖就够家里开销的,叔您要是想喝酒,我请您喝,但说不上多好的酒。”
我叔愣了一下,旁边的婶子笑着打圆场:“现在年轻人压力大,能顾好家就不错了。”我妈却拉着我到厨房,低声说:“你怎么实话实说?让人听了笑话。”“妈,咱家又不靠别人的看法过日子,”我帮她择菜,“年终奖少就少了,没什么丢人的。再说了,说大话万一被戳穿了,不是更丢人?”
我妈叹了口气,没再说话。但吃饭的时候,我婶子悄悄跟我说:“还是你实在,不像有些人,一年赚不了几万,偏说自己是大老板。”我笑了笑,心里挺踏实——原来承认自己“不够好”,没那么可怕,反而能赢得更实在的尊重。
有次同学聚会,以前总被我们调侃“小气”的班长,突然说自己开了家小公司。有人酸溜溜地说:“班长现在是大老板了,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同学啊。”班长笑着说:“什么大老板,就是个小作坊,天天愁订单,你们谁有资源,多帮衬帮衬。”
换以前,我可能会跟着起哄说“老板得请客”,但那天,我想起自己被质疑的滋味,说:“创业不容易,我认识个朋友是做采购的,回头我帮你问问,看能不能搭上线。”班长眼睛一亮,端起酒杯说:“还是老张实在!”
聚会结束后,老郑拉着我说:“你刚才那话,说得够漂亮的。”“不是漂亮,是真心的,”我说,“谁都有难的时候,能帮就帮,帮不了也别瞎起哄,这不是挺简单的道理吗?”老郑拍了拍我的肩膀:“行,你这改变,我服。”
质疑就像磨刀石,磨掉了我身上的浮躁和虚荣,也让我更清楚自己要走的路。有人说我“变得自私了”,可我知道,我只是不再用“无私”绑架自己;有人说我“变得冷漠了”,可我明白,我只是把“讨好”换成了“真诚”。
有次在小区里碰到邻居王阿姨,她拉着我说:“小张,你媳妇是不是跟你吵架了?昨天我看她眼睛红红的。”换以前,我可能会说“没有,她就是看电视看的”,怕别人议论。但那天,我笑了笑说:“是吵了几句,不过已经和好了。夫妻哪有不吵架的,吵完了感情更好。”
王阿姨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说得对,我跟你叔年轻的时候,三天两头吵,现在不也好好的。”后来她见了我媳妇,还笑着说:“小两口吵吵架没事,别往心里去。”我媳妇回来跟我说:“王阿姨怎么回事?居然还劝我。”我把事情跟她说了,她笑着捶了我一下:“就你实诚。”
其实真实没什么不好,就像脸上的痣,藏着掖着反而显眼,大大方方露出来,久而久之,别人也就习惯了。那些曾经质疑我的人,慢慢发现我虽然“不那么好说话”了,却更靠谱了——答应的事一定做到,做不到的事绝不硬撑;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说出来,不用猜来猜去。
有次部门评选优秀员工,以前我总爱“让”给别人,觉得“反正我也不差这荣誉”。但那次,我觉得自己这一年确实付出了很多,项目做得也不错,就主动报了名。有人背后说我“功利心重了”,但我没放在心上——争取自己应得的,不丢人。
最后我真的评上了,站在台上领奖时,我看着台下的同事,包括那些曾经质疑我的人,他们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我突然明白,成长不是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而是让那些值得的人,看到真实的你,依然愿意靠近你。
就像一棵树,以前总想着把枝丫都修剪成别人喜欢的样子,结果长得歪歪扭扭。现在不管别人怎么说,只管往阳光里长,该茂盛的地方茂盛,该稀疏的地方稀疏,反而活得更舒展了。
第八章:与阴影面和解
高导说“阴影是蒙上灰尘的钻石”,起初我不信。在我眼里,自私、冲动、懒惰这些“阴影”,就是贴在身上的烂泥,恨不得刮掉一层皮才干净。可当我试着停下对抗,慢慢靠近它们时,才发现那些看似丑陋的特质里,藏着意想不到的力量。
先说“自私”。以前我总把“自私”当成洪水猛兽,觉得一个人只要“自私”,就活该被讨厌。可那次部门分奖金,经理把一笔额外的项目奖给了我,说“这个项目你功劳最大”。同事小李却来找我,说他最近手头紧,想让我“分他点”。
换以前,我可能会咬着牙分他一半,哪怕心里不情愿,也怕被说“自私”。但那天,我看着他理直气壮的样子,突然觉得委屈——这个项目我熬了多少个通宵,掉了多少头发,凭什么要分给他?
“这奖金是我应得的,”我平静地说,“你手头紧可以跟经理申请预支工资,或者跟我借钱,我能帮就帮,但这奖金,我不能让。”小李愣住了,骂了句“自私”就走了。
我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可转念一想,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如果连自己的利益都不敢争取,那才是真的懦弱。后来经理知道了这事,在会上说:“小张做得对,奖金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凭本事拿的钱,不用让。”从那以后,再没人找我“分好处”,反而有人说我“有原则”。
我渐渐明白,“自私”不是坏事,关键是“有度”。合理的自私,是保护自己的边界,不让别人随便欺负;只有过度的自私,才会伤害别人。就像吃饭,先把自己喂饱,才有力气帮别人,总不能饿着肚子硬撑着给别人夹菜吧?
再说“冲动”。以前我总觉得“冲动是魔鬼”,每次发完脾气都后悔,拼命压抑自己的情绪,结果憋得胸口发疼。可那次在超市,看到一个男人插队,还推了前面的老太太一把。老太太吓得哎哟一声,那男人还骂骂咧咧的。
换以前,我可能会假装没看见,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那天,一股火气直冲天灵盖,我想都没想就走过去,指着他说:“你这人怎么回事?没看见排队吗?还推老人家!”
那男人愣了一下,大概没料到有人敢管闲事,梗着脖子说:“关你屁事!”“怎么不关我事?”我也来了气,声音提高了八度,“大家都在排队,就你特殊?赶紧给老太太道歉!”周围的人也跟着起哄:“就是,插队还有理了!”那男人见状,骂了句脏话,灰溜溜地走了。
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啊小伙子,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还不知道要受多少气。”我心里挺热乎,第一次觉得“冲动”也不是坏事——如果当时我忍了,老太太可能会更委屈,那男人也会更嚣张。
后来我想明白了,冲动本身没有对错,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冲动,是幼稚;为了公平正义冲动,是勇敢。就像一把刀,用来伤人就是凶器,用来救人就是工具。
“懒惰”也曾是我最讨厌的特质。以前我总觉得“人就该勤快”,周末也不让自己闲着,要么加班,要么做家务,哪怕累得不行,也硬撑着。结果呢?越累越没精神,做事效率也低。
有次周末,我实在不想动,赖在床上不想起。妻子催我:“起来收拾收拾吧,家里都乱成什么样了。”换以前,我可能会挣扎着起来,一边收拾一边抱怨。但那天,我翻了个身说:“我今天不想动,就想躺着,明天再收拾行不行?”
妻子愣了一下,说:“行啊,你躺着吧,我也歇会儿,反正家里乱点也死不了人。”那天我们俩就躺在沙发上,看了一天电影,吃了两顿外卖。虽然家里还是乱糟糟的,可我心里特别轻松,周一上班也精神多了。
原来懒惰也有好处——它是身体发出的“休息信号”。该懒的时候懒,才能在该勤快的时候有劲儿。就像弹簧,总绷着会断,松一松,才能弹得更高。
至于“自以为是”,我是在一次项目失败后才慢慢和解的。那次我坚持用自己的方案,觉得“别人的都不如我的好”,结果项目搞砸了,还连累了团队。经理没骂我,只是说:“你这方案有亮点,但太想当然了,没考虑实际情况。”
我心里特别难受,第一次承认“自己确实自以为是”。但难受过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会自以为是?因为怕被否定,所以用“我是对的”来保护自己。可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进步呢?
我主动跟团队道歉:“这次是我太固执了,没听大家的意见,以后我一定多跟你们商量。”同事们都说:“谁还没犯过错,改了就行。”后来做项目,我总会先听大家的想法,哪怕觉得不对,也会说:“你这个思路挺好,不过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聊聊。”团队的氛围越来越融洽,项目也做得越来越顺。
我渐渐发现,阴影面和阳光面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绝对的好坏。就像自私和无私,没有自私的边界,无私就成了纵容;就像冲动和隐忍,没有冲动的血性,隐忍就成了懦弱;就像懒惰和勤快,没有懒惰的休息,勤快就成了透支。
高导说“拥抱阴影”,不是要变成阴影里的人,而是要学会和它们共处。就像家里来了不速之客,与其把它们赶出去,不如请进来坐下,聊聊它们为什么来,看看能不能和平相处。
有次我跟妻子吵架,吵到一半,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又在情绪化了”。换以前,我可能会硬撑着吵下去,觉得“不能输”。但那天,我停下来,对妻子说:“我现在有点激动,说的话可能不好听,我们先冷静十分钟,再聊好不好?”
妻子愣了一下,点了点头。十分钟后,我平静多了,说:“刚才我不应该跟你喊,是我的错。但你说的那句话,确实让我不舒服了。”她也说:“我刚才也有点急,不该那么说你。”那次吵架,没像以前那样冷战,反而把问题说开了。
与阴影面和解,就像给心里的杂草松松土。以前总想着把杂草拔干净,结果越拔越多;现在知道了,杂草也是土地的一部分,与其较劲,不如种上庄稼——当阳光面足够茂盛,阴影面自然就显不出来了。
现在的我,依然会自私,会冲动,会懒惰,会自以为是,但我不再害怕它们,也不再对抗它们。我知道它们是我的一部分,就像我的手和脚一样,虽然不完美,却缺一不可。
有次老郑问我:“你现在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吗?”我想了想说:“算不上好人,也算不上坏人,就是个普通人,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老郑笑了:“你这话说的,还挺实在。”
“实在”就够了。以前总想着做个“完美的好人”,结果活得太累;现在做个“真实的普通人”,反而轻松多了。就像一块有瑕疵的玉,以前总想着把瑕疵磨掉,结果把玉也磨小了;现在接受了瑕疵,才发现带着瑕疵的玉,反而更有味道。
第九章:真实的力量
真实就像一粒种子,埋在土里时不显眼,可一旦发了芽,就会慢慢长成参天大树,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阴凉。
最先感受到的是内心的平静。以前总想着“别人怎么看我”,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错了被人说闲话。结果呢?越怕越紧张,越紧张越出错,整天提心吊胆的。
现在不一样了。想说“不”的时候就说“不”,不想笑的时候就不笑,不用再假装“我很好”“我没事”。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睡觉也踏实多了,以前总爱做噩梦,梦见自己被人揭穿了面具,现在很少做梦,就算做了,也是些轻松的梦,比如跟妻子在海边散步,或者跟老郑钓鱼。
有次去参加一个行业峰会,以前我总爱装“专家”,别人问什么都想答,哪怕自己不懂,也硬着头皮瞎扯。可那天,有个老板问了个特别专业的问题,我听都没听过。换以前,我可能会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回头我跟你细聊”,然后赶紧去查资料。但那天,我笑了笑说:“这个问题我还真不懂,不过我认识个专家,回头我帮你问问,让他直接跟你联系?”
那老板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行啊,谢谢你啊,现在像你这么实在的人不多了。”后来我真的帮他联系了专家,他还特意请我吃了顿饭,说:“以后有项目,一定先想着你。”我突然明白,承认“不懂”,比假装“懂”更能赢得尊重。
真实的力量,还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以前我的朋友不少,可大多是“酒肉朋友”,一起吃吃喝喝可以,真有事的时候,没几个愿意帮忙的。现在不一样了,那些因为我的“真实”而离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