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慈善路 步步是耕耘——记资阳市慈善总会秘书长熊志敏
发布时间:2025-08-14 15:49 浏览量:3
慈善是什么?在资阳,它是持续七年的请环卫工人吃“暖心火锅”,是寒门学子高考前一个月收到的“营养早餐”,是困境儿童手中那个期盼已久的“微小心愿”……而将这些温暖串联起来的,是十年如一日奔波在慈善一线的资阳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们。其中,秘书长熊志敏是重要推动者。
十余年来,她和团队用脚步丈量慈善的广度,用真心传递善意的温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二届“四川慈善奖”慈善工作奖(个人),正是对她多年深耕慈善事业的有力佐证。
办公室里的难忘瞬间
8月12日上午,记者走进熊志敏的办公室,探寻社会温情背后的故事。
熊志敏所在的办公室不大,几张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几台运行中的电脑,墙上挂着“用爱传递温暖 用心凝聚力量”“资阳有爱 慈善有我”的标语。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照片墙:孩子们收到礼物时灿烂的笑容,寒冬里环卫工人被火锅升腾的热气掩映的笑脸,志愿者发放物资的红色身影……这些画面,正是总会十年如一日践行“每月有主题、季度有亮点、半年有重点、全年有看点”目标的生动注脚。
一身干练运动装、戴着眼镜的熊志敏正埋头工作,抬头时,眼神温柔而坚定。采访并没有从一串串捐款数字开始,熊志敏最先聊起的,是十年间那些深深印在她脑海的画面。
给老人发年货。
“有一次在乐至搞大型慰问活动,我们把米、油和几百元钱递到一位老人家手里,他‘咚’地一声就跪在了我面前……”熊志敏摇摇头,“他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谢,钱物都不多,那种触动,没想到过。”那张记录当时慰问场景的照片,至今还保存在她的手机里。
另一份意想不到的信任,来自疫情期间。“有人打110找我!”熊志敏的语气透露出难以置信。一位农民兄弟在电视上看到了慈善总会的倡议书,记住了联系人“熊志敏”的名字,却不知如何联系。“他想捐1000块钱,对一个农民来说,这不是小数目。他说‘我在电视里看到你名字,但没办法找到你,就打110了’。”这份特别的托付,让她深受感动。
最令熊志敏欣慰的,是帮助一位年近七旬的重庆老人寻找救命恩人。老人年轻时在资阳生活,曾得到一位朋友的倾力相助,尤其在其父母去世的艰难时刻。多年来,老人始终无法忘怀这份恩情,最终通过工会找到了慈善总会。“我花了整整三个月,到处打听同名同姓的人,最后真的找到了!”找到恩人后,老人想表达谢意,但恩人婉拒了。于是,老人捐出8万元,委托慈善总会用于慰问老人老家的村民,了却了深藏心底的心愿。这份跨越时空的善意传递,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温度 藏在每个细节
如何在慈善中传递真正的关怀?熊志敏和她的团队,把答案写在了每一个细节里。
“高考营养餐”项目,是熊志敏2013年调任后策划的首批项目之一。项目名字源于团队人员的点子——“1+1+1”。“代表1杯牛奶+1个鸡蛋+1个面包”,熊志敏解释着这个简单组合背后的用心。从最初的100元一人,到现在的200元甚至更多,这么多年来,那份“为拼搏的学子清晨添一份能量”的初衷温暖了千名学子的心,不少受助学生感慨:“那份牛奶面包,暖了胃,也照亮了未来。”
优秀贫困学子爱心捐助仪式。
熊志敏和团队们对特殊群体的关怀,细致入微。在组织留守儿童夏令营时,他们会准备孩子们喜欢的零食,并贴心地为女生准备好生理用品,还特意安排8位经验丰富的“妈妈级”志愿者给予照顾。“阳光亲人陪伴”项目则坚持每月为帮扶对象提供一天的陪伴:一起吃饭、玩耍、学习、做游戏,还会上安全课,并分成男女组进行。
熊志敏表示,他们正在积极筹划与心理辅导机构、通信部门合作,希望建立“向日葵基金”,为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的女生配备安全定位手环,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即将启动的“爱助成长”项目,已锁定全市80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边缘儿童,将根据具体情况给予2000-3000元不等的精准资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不易中坚守的初心
慈善之路并非总是平坦,筹款时的艰辛,是熊志敏工作中的一部分。这份工作,也悄然改变了她。
“去筹款,有时候真的很不容易。”她的语气坦诚,“人家可能把你晾在一边,或者委婉拒绝。那种感觉……”她停顿了一下,“为了项目能推进,有时候不得不抹下面子去争取,心里难免有些难受。”
暖心火锅。
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是那些让她觉得无比值得的时刻。除了受助者的真情反馈,捐赠者那份纯粹的信任同样珍贵。最近几个月,几位70多岁的老太太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她们四处打听,才找到慈善总会。
“他们一家人凑钱来捐款,有时200多,有时300多……”熊志敏讲述着,眼中充满敬意。“她们说没别的想法,就是想帮帮困难的人,做点善事。”总会给他们颁发荣誉证书表达谢意,他们却执意退回精美的外壳,只留下内页证书,也坚决不收装证书的布袋子,不愿增加慈善总会一点成本。这份发自内心的质朴善意,温暖着慈善工作者的心。
让受助者成为助人者,让爱心流动起来,是熊志敏心中慈善的更高境界。她鼓励那些接受过“高考营养餐”等项目帮助的大学生,在寒暑假来当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也传递一份温暖。“我们保存着很多学生寄来的信,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他们在得到帮助后,也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远方 还有更长的路
采访结束时,熊志敏已开始为“爱助成长”项目的走访忙碌起来。
目光扫过墙上记录着十年足迹的照片,她的思绪并未停歇。那些深冬办公室里亮到深夜的灯,桌角磨出毛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名字与数字,为先心病患儿奔走的脚步,学子们捧着“营养餐”时的笑容,十年“一月一主题”的执着坚守,为每一分善款、每一次项目落地付出的心血……勾勒出她坚韧的身影。而“温暖包”里的御寒衣物,“微心愿”实现时的纯真笑脸,“暖心火锅”升腾的热气,“营养餐”提供的能量,深入村镇社区的足迹,以及受助学生成为志愿者后的爱心回响……则丈量着这份工作的温度与深度。
孩子的感谢信。
熊志敏深知,慈善的力量在于聚焦最需要帮助的人。她曾考虑过将交警、快递员、公交司机等群体纳入关怀范围,但最终,资源还是坚定地流向了那些最底层、最困难的角落。这份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无数个点滴付出与人间冷暖的交织中,默默编织着资阳这座城市最柔软也最坚韧的温情之网。熊志敏和她的团队记下的,远不止每年募集的数百万款物,更是一笔笔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信任、尊严与生生不息的希望。远方,还有更长的路等待她们去丈量,更多的温暖等待她们去传递。
全媒体记者 苏秋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