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挤压陈毅逼退粟裕,横行华东战场大半年,为何突然遭到解职?
发布时间:2025-08-14 16:00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7年2月的一天,济南街头传出一条突兀的消息:陈毅的宣传科长在临沂吃煎饼。
照片也有,人影模糊,但确实是在那儿。
照片被送到了徐州。
薛岳看了,没说什么。
但他心里已经下了判断——华东野战军的主力还在南线。
他没想到的是,这张照片成了他判断失误的起点。
当时的局势其实已经很紧张。
蒋介石刚刚把华东战场的指挥大权交给他,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这个位置,不是个虚职,是真正的前线总指挥。
他手里管着45万兵力,面对的是陈毅和粟裕联手的新组建的华东野战军。
说白了,那会儿能在这块战场上拍板子的,就他一个。
可他不知道,粟裕早就带着主力部队悄悄北上,准备在莱芜布下一个大口袋。
薛岳不是泛泛之辈。
他黄埔一期,出身正统,打了几十年仗,从围剿红军的中央军军长干到抗战时期的第九战区司令,最出名的是三次长沙会战,尤其是1942年那一仗,把日军第11军打得够呛,战报传到美国,连《纽约时报》都登了他的名字。
可惜风光没维持多久。1944年长衡会战那场败仗,把长沙丢了不说,整个九战区也被打得七零八落。
蒋介石当时就不太高兴了,后来安排受降的时候,薛岳只能去南昌,他的部下王耀武却成了长沙的主官。
这事儿,说轻了是安排,说重了就是打脸。
所以到了1946年,薛岳重新被启用回到前线,其实已经带着点“临时顶用”的味道。
蒋介石不是真的信他,只是觉得这时候能打仗的人不多了。
那时候的战局说不上好看。
山东野战军那几仗打得不顺,六战五败。
陈毅在战场上很被动。
华中野战军那边,粟裕连赢七仗,可敌人实在太多,也不得不撤出两淮,北上山东。
按理说,薛岳算是把共产党军队压了一头。
可麻烦也就埋在这儿了。
他太自信,或者说,他太熟悉那套“正规战”的打法了。
他总觉得自己能看透对手的意图,结果反倒被对手看透了。
莱芜战役就是个转折点。
粟裕抓住了李仙洲这个突破口,四天时间,全歼两个军,俘虏五万多人。
缴获的火炮光大口径的就有四百多门,还有一千多支冲锋枪。
更要命的是,这两个军不是普通部队。
一个是桂系的老底子第46军,另一个是王耀武心头肉、第73军,全美械装备,抗战时候打过硬仗的。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一夜没睡。
白崇禧怒了,王耀武也怒了。
毕竟这不是小伤,是割肉。
而且李仙洲当时是被命令南下“对进”的,谁下的命令?陈诚。
参谋总长,军令系统一把手。
可谁会动他呢?
于是,薛岳成了替罪羊。
3月3日,南京发来急电,说他“指挥不力,名声低落”,让他调任总统府参军长。
说白了,就是拿掉兵权,送去养老。
当天,他在办公室里看完电文,叹了一声:“这磨都还没拉完呢!”
其实这事儿不全怪他。
早在2月17日,徐州那边已经收到两个情报:一个是空军说共军主力正往莱芜方向移动,另一个是那张临沂街头吃煎饼的照片。
薛岳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没能看透粟裕的战役意图。
他低估了解放军的机动速度,也低估了粟裕的胆子。
李仙洲后来在功德林回忆,说:“薛长官命令我向吐丝口突围的时候,解放军的部队距离我的司令部只有500米了。”这就说明,薛岳其实一直在指挥,只是判断错了方向。
陈诚当然也有责任。
他坚持要“南北对进”,王耀武一度想让李仙洲往济南撤,是陈诚拍板让他继续南下。
粟裕能围得这么死,也有赖于这层“配合”。
可惜这些事,战后谁也不会细讲。
蒋介石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
薛岳被调走的那天,顾祝同接任。
这位老将曾是蒋介石的心腹,抗战时候的第三战区司令,可那会儿已经多年没在一线了。
没想到他一上任,两个月后就出了孟良崮。
王耀武引以为傲的整编74师,全军覆没。
再后来,刘峙也来了。
猪将军,也是在那个位置上。
谁都看得出,这一窝不如一窝。
薛岳走后,把兵权交了出来,也没再回到前线。
他成了“总统府参军长”,穿的是全套将军制服,坐的是办公室,拿的是高薪,可再也没人指着他打仗了。
那张照片最后被收进了档案室,和一份徐州绥署的战情简报放在一起,再也没人提起过。
参考资料:
李仙洲,《功德林忆旧》,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
粟裕,《粟裕回忆录》,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树增,《解放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蒋介石年谱长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中华民国国防部编,《抗战以来国军重要战役述评》,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