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食闻】从“一月鲜”到“全年甜”:浙江台州路桥小稠枇杷的共富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4 16:18  浏览量:2

“枇杷好吃,树难栽;枇杷好吃,钱难赚。”二十年前,这句顺口溜道尽了台州路桥桐屿街道小稠村人的无奈。漫山遍野的“黄金果”压弯枝头,难掩村民愁容:果子小、品相差、熟透落地也卖不完,一个月的鲜果季,撑不起全年的指望。如今,小稠枇杷不仅实现了“全年甜”,更走出了一条特色共富路。

破局: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2014年,“枇杷大王”任建荣牵头创办台州市路桥绿然果品专业合作社,把零散的农户拧成一股绳,统一开展种植培训、农资采购、市场对接,迈出小稠枇杷规模化第一步。但品质不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2016年,农技专家苏坚驻村任“第一书记”,他挽起裤脚深入果园,牵线搭桥引入省农科院专家资源,“枇杷学院”开课,“种子库”建立,改良土壤、筛选良种、试验矮化种植技术落地生根,稳稳托起了小稠枇杷的品质和果农们的信心。

鲜果虽俏,却难耐储存、销售期短,采摘季一过,村民便“赋闲”在家,难有持续性的收入。此时,非遗传承人任月丽拿出了家传枇杷露秘方,一纸“共富工坊”蓝图就此展开,一座标准化“阳光作坊”在村头崛起,小稠枇杷实现了从“时令鲜果”到“四季产品”的跨越。

提质: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标准

当老灶台的烟火气撞上了现代食品安全的铁律,市场监管的干部们化身“新村民”,上门指导,较真碰硬。

从作坊建起他们就较上了劲,按着《食品小作坊通用卫生规范》“5S”现场管理规定,从原料仓库、更衣室到生产车间、成品库,一点一点抠,就连墙角的瓷砖都要贴得严丝合缝。为了让“阳光”名副其实,关键区域加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直生产,外墙面更直接改为全透明玻璃,枇杷叶怎么挑、糖水怎么熬,每一个步骤都透明可见,让“吃得放心”变成现实。

任月丽家传的枇杷露技艺是市区两级非遗,可监管干部们对着祖传配方下起手来也是毫不含糊:“川贝是中药材,不能往食品里加。”“枇杷叶每天不能超10克,枇杷花干品顶多8克,要严格称重投料。”……

初时村民们也不解:“祖传百年的方子,用得着这么较真?”直到有回枇杷露因标签问题遭遇投诉,尝到不规范的苦果,村民不再抱怨监管人员的严格,还会主动捧着设计稿找把关。

老手艺就在这般“斤斤计较”中脱胎换骨:土灶台边升级为标准化车间;靠口碑相传的“土方子”,穿上了“稠记”品牌新衣,拥有了“浙食链”电子身份证,捧回了省农博会“优质产品”“浙江特色伴手礼”等殊荣。村民们终于明白,这些严苛的规矩,不是束缚的绳子,而是托着老手艺往远行的阶梯。

共赢:“五村连片”打造产业生态圈

单打独斗难成燎原之火,攥指成拳方能滚大雪球。小稠村联合桐屿街道上山童、凉溪、东明、下庄卢新村等结成“五村连片”,通过“鲜果+深加工+文旅”模式,形成完整产业链。

村民们探索五村合股模式,筹资百万成立股份公司,注册“稠记”商标。枇杷膏、枇杷饮等深加工产品相继研发,新生产线助力日产能跃升至3万瓶。萌态可掬的“皮皮”化身枇杷代言人,邀请孩子们在研学中见证“枝头到舌尖”的安心旅程。

卖货的法子也在群策群力中不断丰富。五村联合电商团队,打造“屿你桐行”直播品牌,小稠非遗熬艺、上山童晨露鲜果、凉溪山谷生态等枇杷故事轮番通过直播间走向大众;线下以“五村联供”的规模与价格优势,打通了鲜果巴巴等大型批发零售单位供应渠道,实现鲜果及深加工产品订单全年稳定。一年一度的枇杷嘉年华融合采摘体验、非遗展示、美食市集,吸引超万名游客,带动餐饮民宿等周边产业持续增收。

现在,桐屿街道桐屿枇杷产业年产值超6000万元,其中小稠枇杷产业年产值超2400万元,桐屿街道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4万—6.2万元。

一颗枇杷的财富密码,从来不是 “独吞甜”,而是 “共分香”。当五村的枇杷叶在同一口锅里熬出馥郁,当 “稠记” 招牌在更多城市亮起,这方土地的幸福,就像那连年不断的枇杷鲜,扎实又绵长。

(夏弦 缪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