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专论 |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发布时间:2025-08-14 16:24  浏览量:2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深刻总结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确立全面抗战路线,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推行游击战争等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旗帜引领——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其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第二天和第三天,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立即作出反应,先后发表宣言,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本帝国主义宣战,这比国民政府早了九年多,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担当。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吞并华北五省。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毛泽东同志在会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6年,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政策转变。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和实现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全民族抗战的诚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在平津失陷和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两党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广泛团结起来,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抗战大局为重,指挥军队开赴前线,担负起抵抗日军侵略的重任。平型关战斗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都积极活动,牵制日军进攻,有力支持了全国抗战。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合作抗日的大局。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溶共”“限共”“反共”政策,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先后打退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和稳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形势的主动选择。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历史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缔造者和坚定维护者,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无私的民族担当,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建立了无可替代的功勋。

战略指引——

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总方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如何抗战、怎样取得抗战的胜利,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关键问题。因此,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战略与策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世界、变革实践、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及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为抗战胜利指引了正确方向。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便向全国发表宣言,明确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强调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下,必须实行全国军队和人民的总动员。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定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及实现这一路线的具体纲领、政策和任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些文件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向,对于确保抗战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战略指引作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化,确立了“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总方针。这一纲领的核心,是将抗日战争视为全民族的战争,强调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强调战争主体的全民性,与国民党实行的仅仅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纲领提出“全国人民总动员”,保障人民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敌之自由,使抗战成为“千百万人民参加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强调把实行全民族抗战与争取人民民主、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把反对外敌入侵与推进社会进步统一起来,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随着中日战争形势的演进,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盼望着战争的胜利早日到来。中国到底能不能取得胜利?怎样取得胜利?成为困扰那个时代人们的大问题。毛泽东于1938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发表《论持久战》长篇演讲,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阐述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科学预见了战争进程,彻底驳斥“亡国论”与“速胜论”,成为指导抗战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但是,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不足;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不会灭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经过长期抗战,最终一定能够战胜日本侵略者。《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且战略相持会经历较长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部著作使人们对战争的进程有了清楚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谢觉哉对《论持久战》有精辟的总结:“毛主席是不以理论做教条,而以理论作行动的指南——箭;对中国以及日本、国际问题做过深刻的调查研究——靶;此外就是射得很好——策略和办法,想得周到。三样本领都到了家。”

中国共产党还提出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他指出,要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必须处理好防御与进攻、持久战与速决战、内线和外线的关系,将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建立根据地,向运动战发展等,目标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青纱帐战、苇塘战等。这些游击战术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积极主动性,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游击战争成为中国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争手段和战争样式,游击队和游击战逐步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最终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力量和战法。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心,已经成了中国人民解放的重心,已经成了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

中坚力量——

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巩固抗日根据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因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大片领土失陷。中国共产党把敌后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洛川会议提出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真理力量和强大人格力量的吸引感召下,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的爱国主义精神,汇聚成汹涌澎湃的抗战意志,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随着抗战形势发展,敌后战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抗日根据地也成为撒在敌后广大地区可以相互支持和援助的坚强阵地。中国共产党作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实践者,对全体中华儿女共御外敌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抗战的骨干和主力。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在地方武装和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游击区)的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不仅形成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的态势,直接有力打击了侵略者,还迫使日军将大量兵力用于防守已占领地区,对于阻止日军的战略进攻、稳定全国战局起到重要作用。

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普遍展开,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到194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着约64%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按其所抗击的日军和伪军的数量及其所担负的战场的广大说来,按其战斗力说来,按其有广大的人民配合作战说来,按其政治质量及其内部统一团结等项情况说来,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在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基地。194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已经形成对日军占领的许多城市和交通线的包围,而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发生大溃败。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各解放区立即组织发起猛烈的全面反攻。从8月11日到9月2日,收复县以上城市150座。

全国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坚持长期艰苦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独当一面的主要战场。

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和战略基地。中国共产党实行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根据地建设。在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增进党政军民团结;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开展大生产运动,带领军民解决粮食、物资严重短缺的困难。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为抗战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巩固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在这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它不仅捍卫了民族独立,更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任务就可能拖得更久、付出的代价更大”。抗战胜利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坚决、最彻底的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今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传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勇气,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复兴伟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吴敏超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