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将千万遗产都给小儿子,大儿子拒绝赡养,律师一句话气得他晕倒
发布时间:2025-08-14 16:25 浏览量:2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老陈,你这遗嘱写得太绝了吧?"律师李明翻着手中的文件,眉头紧锁。
陈老伯靠在椅背上,干瘦的手指轻叩桌面:"该给谁就给谁,我心里清楚。"
"可建国毕竟是你大儿子......"
"他是我儿子,可我也要看看,谁真把我当父亲。"陈老伯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01
陈老伯住在梧桐街十三号,一座建于八十年代的老房子。二层小楼,院子不大,种着一株桂花树和几丛菊花。邻里都知道,老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建国在城北开了家装修公司,小儿子陈建民在附近的菜市场卖菜。
九月的黄昏,陈建民推着自行车进了院门。他今年四十五岁,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人。
"爸,我来了。"他将车停在墙边,从后座拿下一个保温盒。
陈老伯正坐在院中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个搪瓷茶缸。七十八岁的人了,头发全白,但精神还算不错。
"今天卖菜怎么样?"
"还行,萝卜卖得快,都是你爱吃的小萝卜。"陈建民打开保温盒,里面是红烧肉和米饭,"肉炖得烂一些,你咬得动。"
父子俩就这样,一个吃饭,一个在旁边收拾院子里的落叶。话不多,但气氛并不冷清。
隔壁的张婶探出头来:"建民又来送饭啊?你这儿子真孝顺。"
陈建民只是笑笑,没说话。
"建国呢?好久没见他来了。"张婶继续问。
陈老伯放下筷子:"他忙,公司事多。"
张婶摇摇头,缩回去了。
吃完饭,陈建民帮父亲洗了碗,又检查了一遍门窗。临走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二百块钱放在茶几上。
"爸,买药的钱。"
"我还有,你自己留着。"
"我够用。"陈建民说着就往外走,"明天我可能晚点来,菜市场要开会。"
"不急,我自己能行。"
陈老伯送儿子到门口,看着他骑车消失在梧桐叶落的街道尽头。回到屋里,他拿起那二百块钱,仔细地放进床头柜的抽屉里。抽屉里已经有一沓这样的钱,都是陈建民每次来留下的。
第二天上午,陈建国开着一辆黑色轿车停在门口。他穿着西装,头发梳得整齐,下车时还在打电话。
"对,明天的工地一定要去看看......行,我知道了。"挂掉电话,他按了按门铃。
陈老伯开门,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建国?你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啊。"陈建国进了门,环视了一下客厅,"这屋子该重新装修了,墙皮都掉了。"
"住得好好的,装什么修。"
陈建国在沙发上坐下,掏出一包中华烟:"爸,你身体还好吧?有什么需要就说。"
"我能有什么需要。"陈老伯给儿子倒了杯茶,"公司忙吗?"
"忙死了,现在房地产不景气,我们装修公司也受影响。"陈建国点燃一支烟,"最近资金有点紧张。"
陈老伯没接话。
"对了,爸,我听说市里要拆迁,咱们这片区域可能也在范围内。"陈建国弹了弹烟灰,"如果真拆了,这房子能值不少钱。"
"拆不拆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就在这住到死。"
"话不能这么说,万一真拆了,你总得有个去处。要不这样,到时候你跟我住,我那房子大。"
陈老伯看了儿子一眼:"建民就在附近,照顾我方便。"
"建民?"陈建国的声音提高了一些,"他一个卖菜的,能照顾好你吗?我条件好,有钱有房,让你过得舒坦。"
"舒坦不舒坦,不是看房子大小。"
陈建国抽完烟,看了看手表:"那我先走了,公司还有事。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就给我打电话。"
"好。"
陈建国走到门口,又回头说:"爸,房产证这些东西,你放哪里了?万一丢了就麻烦了。"
陈老伯的手停在门把手上:"放得好好的,丢不了。"
"我是说,要不你给我保管?我那里保险箱......"
"不用。"陈老伯打开门,"慢走。"
看着儿子开车离去,陈老伯在门口站了很久。张婶又探出头来:"老陈,大儿子来了?"
"嗯。"
"看起来挺成功的,开的车真好。"
陈老伯没回答,关门进屋了。
02
一个月后,陈老伯在家摔了一跤。那天下午,他想修理院子里的水管,脚下一滑,就坐在了地上。右腿疼得厉害,爬不起来。
邻居发现时,已经是傍晚了。张婶急忙给陈建民打电话,然后又给陈建国打电话。
陈建民最先赶到,背着父亲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拍片检查,医生说是轻微骨裂,需要卧床休养一个月。
"费用多少?"陈建民问。
"住院费加上药费,大概八千块钱。"
陈建民皱了皱眉,但还是点头:"行,我去办住院手续。"
陈建国到医院时,已经是晚上九点了。他看起来很匆忙,身上还沾着泥点。
"爸,你怎么样?严重吗?"他在病床边坐下。
"医生说没大事,养一个月就好了。"陈老伯躺在床上,脸色有些苍白。
"那就好,那就好。"陈建国松了口气,"住院费我来出。"
"已经交了。"陈建民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去给爸买点水果。"
陈建国拉住弟弟:"建民,住院费多少?我给你。"
"不用,我能管得了。"
"我是大儿子,这钱应该我出。"
陈建民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哥哥:"那你明天直接去交费处吧。"
陈建国掏出钱包,数了数:"我身上现金不够,明天我来补。"
第二天,陈建国没有来。第三天,也没有来。第四天,陈建民在医院遇到了他。
"建国,爸问你怎么不来。"
"我这几天忙疯了,有个大工程要赶工期。"陈建国擦了擦汗,"住院费的事......"
"算了,我已经交了。"
"那怎么行?这钱我一定还你。"
"不用还,都是为了爸。"
陈建国看着弟弟的背影,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
陈老伯在医院住了二十天就坚持要回家。医生说最好再观察几天,但他不肯。
"家里舒服,医院住着憋屈。"
陈建民只好办了出院手续。回到家后,他每天都来照顾父亲,洗衣做饭,扶着老人在院子里走路锻炼。
一天傍晚,陈建国来了。他带了一只烧鸡和一盒点心。
"爸,身体怎么样了?"
"好多了,能下地走路了。"
陈建国在客厅里坐下,看了看四周:"爸,我想跟你商量个事。"
"什么事?"
"这房子太老了,你住着也不安全。要不你搬到我那里去,我把客房收拾出来,比这里条件好。"
陈老伯摇头:"我住惯了这里,不想搬。"
"可是你万一再摔跤怎么办?我那里有保姆,照顾你方便。"
"建民就在附近,有什么事他能马上赶到。"
陈建国有些不耐烦:"建民?他一个卖菜的,能有多少钱?万一你生病住院,他拿得出钱吗?"
"这次住院他不是拿出来了吗?"
"那是运气好,要是大病呢?要是需要十几万几十万呢?"
陈老伯看着大儿子:"你是想说什么?"
"我是说,你应该考虑实际情况。我有钱,能让你过得好。而且......"陈建国停顿了一下,"这房子如果真的拆迁,补偿款也不少,你一个人管不了这么多钱。"
"我管不了,建民就管得了?"
"建民没有经商经验,不懂投资理财。我不一样,我能让这些钱增值。"
陈老伯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建国,你觉得钱是最重要的?"
"爸,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为了你好。"
"为了我好,就是要管我的钱?"
"我......"陈建国被问得哑口无言。
这时,陈建民推门进来,手里提着晚饭。看到哥哥在,他点了点头:"建国也在?"
"我刚来。"陈建国站起身,"我还有事,先走了。"
他走后,陈建民将饭菜摆在桌上:"爸,建国说什么了?你脸色不太好。"
"没什么,就是让我搬到他那里住。"
陈建民没说话,默默地盛饭。
"建民,你觉得我应该搬过去吗?"
"您愿意就搬,不愿意就不搬。"陈建民将饭碗递给父亲,"反正我每天都会来。"
陈老伯接过碗,忽然问:"如果我把房子和钱都给你,你会怎么样?"
陈建民愣了一下:"您说什么呢?"
"我是说,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些东西总要有人继承。"
"那不是还早着呢吗?您身体好着呢。"
"人总有那一天。按说,大儿子应该多分一些,但是......"陈老伯叹了口气,"我觉得给你更合适。"
"爸,您别这么说。钱是您的,想给谁给谁,我不稀罕这些。"
"不是稀罕不稀罕的问题。"陈老伯放下筷子,"这些年,真正照顾我的是你。建国虽然有钱,但他心里装的不是我。"
陈建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继续吃饭。
"我决定了。"陈老伯的声音很坚决,"明天我就去找律师,立个遗嘱。"
03
第二天上午,陈老伯真的去了律师事务所。他找的是李明律师,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人,做事认真负责,在当地口碑不错。
"陈老先生,您是要立遗嘱?"李明请老人坐下,给他倒了杯茶。
"对。我想把我的财产都留给小儿子。"
李明拿出纸笔:"您可以详细说说您的财产情况。"
陈老伯掰着手指算:"梧桐街的房子一套,市中心还有两套房子在出租,银行存款八十多万,还有一些股票和基金,加起来差不多一千万吧。"
李明有些惊讶。这个看起来普通的老人,竟然有这么多财产。
"这些都要留给小儿子?"
"对,都给建民。"
"那大儿子呢?"
陈老伯沉默了一会儿:"他不缺钱,而且......"他把这些年的情况跟律师说了一遍。
李明听完,皱着眉头:"陈老先生,虽然法律上您有权自由处置财产,但完全不给大儿子,可能会引起纠纷。"
"我已经想清楚了。"
"这样吧,我建议您给大儿子留一小部分,比如十万或者二十万,这样在法律上更站得住脚。"
陈老伯摇头:"一分钱都不给。"
李明见他坚持,也就不再劝说:"那您需要在遗嘱中说明理由,这样可以避免将来的争议。"
"什么理由?"
"比如大儿子未尽赡养义务,或者小儿子对您有特殊照顾等等。"
"就写:大儿子陈建国多年来未尽赡养义务,小儿子陈建民长期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对我有特殊贡献,因此将全部遗产留给陈建民。"
李明一边记录一边说:"这样的遗嘱需要有证人,而且最好进行公证。"
"怎么公证?"
"您需要到公证处,在公证员面前重新立一遍遗嘱,这样法律效力更强。"
第二天,陈老伯就去了公证处。整个过程很顺利,公证员详细询问了他的意愿,确认他神智清醒,没有受到胁迫。
遗嘱公证完成后,陈老伯感到一阵轻松。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件事,包括陈建民。
一个月后,陈建国又来看父亲。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提议。
"爸,我想把你接到我家住一段时间。"
"不是说过了吗?我不搬。"
"不是搬,就是住一段时间。我妻子做饭很好,你过去尝尝。"
陈老伯看着儿子:"你妻子同意?"
"当然同意,她早就想接你过去了。"
这不像是真话。陈老伯认识儿媳妇,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但他没有拆穿。
"我考虑考虑。"
"那好,你考虑好了告诉我。"陈建国站起身,"对了,爸,咱家这房子的房产证,你放在哪里?"
陈老伯警觉起来:"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是想说,万一房产证丢了就麻烦了。要不给我保管?"
"不用,我放得好好的。"
"可是你年纪大了,万一忘记放哪里了......"
"我记性还没糊涂。"陈老伯的语气有些冷淡。
陈建国还想说什么,看到父亲的脸色,就没再坚持。
他走后,陈老伯坐在客厅里想了很久。他更加确信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04
春节过后,陈老伯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他经常感到胸闷,有时候会突然头晕。陈建民发现后,坚持要带他去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医生说是心脏问题,需要住院观察。
"严重吗?"陈建民问。
"目前不算严重,但需要密切监护。"医生说,"而且老人年纪大了,家属最好有人能24小时陪护。"
陈建民点头:"我来陪护。"
"你一个人恐怕不够,最好家里人轮流来。"
办好住院手续后,陈建民给哥哥打电话。
"建国,爸住院了,心脏有问题。"
"严重吗?"
"医生说需要观察,要有人陪护。"
"好,我知道了。我明天就来医院。"
第二天,陈建国来了,但只呆了两个小时就走了。他说公司有急事,过两天再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陈建民一直在医院陪护。他白天照顾父亲,晚上就睡在病房里的陪护床上。菜摊的生意也顾不上了。
第八天,医生找陈建民谈话。
"老人的情况稳定了一些,但还需要观察。"医生看了看病历,"不过我注意到,一直是你一个人在陪护,你哥哥呢?"
"他忙,公司离不开。"
"这样不行,你也需要休息。而且医院有规定,重症病人的家属需要签署《家庭照护责任确认书》,确定主要照护责任人。"
"什么意思?"
"就是说,如果老人出现紧急情况,谁负责做决定,谁承担照护责任。"
陈建民想了想:"那就我签吧。"
"最好是所有子女都在场,一起签署。这样可以避免将来的纠纷。"
当天下午,陈建国接到医院的电话,要求他来签署文件。他很不耐烦地赶到医院。
"什么文件这么急?"
医生解释了《家庭照护责任确认书》的内容。陈建国听完,脸色变了。
"这个我不能签。"
"为什么?"医生有些疑惑。
"我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照顾老人。这个责任太重,我承担不了。"
陈建民愣住了:"建国,这只是个程序......"
"程序也不能乱签。万一老人有什么问题,我负不起这个责任。"陈建国态度很坚决,"这事让建民负责吧,反正他一直在照顾。"
病房里一片沉默。陈老伯躺在床上,听着两个儿子的对话,脸色越来越难看。
医生也感到尴尬:"这样吧,我们先暂停这个程序。不过如果没有家属签字,我们可能需要申请法律援助,由律师来评估监护责任。"
"法律援助?"陈建国紧张起来,"什么意思?"
"就是找律师来评估谁应该承担主要赡养责任。"
这时,陈老伯开口了:"不用评估了,让律师来吧。"
05
第二天上午,李明律师来到医院。他是受陈老伯委托来的,但其他人并不知道他们之前就认识。
"各位是陈老先生的家属吧?"李明环视了一下病房,"我受医院委托,来评估家庭赡养责任的分配问题。"
陈建国有些紧张:"律师先生,这事怎么评估?"
"很简单,我会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断。"李明拿出一个文件夹,"首先,我需要了解一下老人的财产状况。"
"财产状况?"陈建国的眼睛亮了一下,"这跟赡养有什么关系?"
"关系很大。如果老人有足够的财产,那么赡养责任相对较轻。如果没有,子女的责任就比较重。"
陈老伯在床上说话了:"我有一些财产。"
"爸,你有多少财产?"陈建国急切地问。
李明翻开文件夹:"根据我的调查,陈老先生名下有房产三套,银行存款若干,总价值约一千万元。"
陈建国倒吸一口冷气:"一千万?"
"不过,"李明继续说,"陈老先生已经立了遗嘱,对财产进行了处置。"
"遗嘱?"陈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什么时候立的?"
"半年前。"李明看了看陈老伯,得到允许后继续说,"根据遗嘱内容,所有财产都由小儿子陈建民继承。"
陈建国的脸瞬间变得煞白:"为什么?为什么都给他?我是大儿子!"
"遗嘱中说明了理由。"李明念道:"'大儿子陈建国多年来未尽赡养义务,小儿子陈建民长期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对我有特殊贡献。'"
"这不公平!"陈建国激动地站起来,"他陪了你几顿饭就值一千万?我也是你儿子!"
陈老伯静静地看着大儿子:"你什么时候陪过我吃饭?"
"我...我工作忙......"
"忙到连签个照护责任书都不敢?"
李明清了清嗓子:"根据《继承法》相关规定,老人有权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而且,根据我的调查,"他拿出另一份文件,"在过去三年中,陈建民先生陪同老人就医19次,陈建国先生0次。陈建民先生每月为老人提供生活费用,陈建国先生基本没有经济支持。"
"我给过钱!"陈建国急忙说。
"根据银行记录,您最近一次给老人转账是两年前,金额500元。"
陈建国哑口无言。
李明继续说:"考虑到以上情况,加上陈建国先生刚才明确拒绝承担照护责任,我认为遗嘱的内容是合理的。而且,这份遗嘱已经经过公证,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
"不可能!"陈建国大喊,"他是我父亲,我有继承权!"
"您确实有法定继承权,但您的父亲选择了遗嘱继承。在中国法律中,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陈建国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盯着躺在床上的父亲:"你真的这么狠心?我是你的亲生儿子!"
陈老伯平静地说:"你是我儿子,但我也要看看,谁真的把我当父亲。"
"你偏心!你就是偏心!"陈建国指着陈建民,"他做的那些事值一千万?"
李明说了一句话,陈建国只觉得气血直冲头顶,脑子里 “嗡” 的一声,手脚瞬间冰凉...
李明严肃地说:"陈先生,请您冷静一点。法律认可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作为'特殊贡献',可以作为优先继承的依据。"
陈建国听到这话,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
病房里一片混乱,医生护士赶紧过来急救。十几分钟后,陈建国醒了过来,但脸色依然苍白。
"建国,你没事吧?"陈建民扶着哥哥坐起来。
陈建国推开弟弟的手:"别碰我!这一千万是你们合起伙来骗我的!"
"没有人骗你。"李明说,"遗嘱是半年前立的,那时候还没有今天的事情。"
陈建国呆坐在地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06
陈建国晕倒的事很快传开了。张婶和其他邻居都听说了老陈立遗嘱的事,议论纷纷。
有人说陈老伯做得对,小儿子这些年确实辛苦。也有人说他太偏心,一千万全给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一分不给,太绝情了。
陈建国回家后,越想越不甘心。他找到几个朋友,想要挑战遗嘱的合法性。
"你可以起诉,说老人立遗嘱时神智不清,或者受到胁迫。"一个朋友建议。
"对,还可以说遗嘱是伪造的。"另一个朋友附和。
陈建国动了心,找了一个律师。但律师看了遗嘱的公证文件后,摇了摇头。
"这份遗嘱的程序完全合法,而且有公证处的证明,很难挑战。"
"那我就没有办法了?"
"除非你能证明老人立遗嘱时精神有问题,或者证明他受到了胁迫。但根据公证处的记录,当时老人思维清晰,回答问题准确,没有受胁迫的迹象。"
陈建国不死心,又咨询了几个律师,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
最后,他甚至想到了找媒体。他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小报,想要炒作"遗产被偏心儿子独吞"的新闻。
记者来采访时,张婶正好在院子里晾衣服。
"您了解陈家的情况吗?"记者问。
"了解啊,我们是邻居,天天见面。"
"听说老人立遗嘱,把财产都给了小儿子,您觉得公平吗?"
张婶想了想:"要说公平不公平,我觉得老陈做得没错。这些年,真正照顾他的就是建民。建国虽然有钱,但很少来看父亲。"
"那老人偏心,您怎么看?"
"什么偏心?"张婶有些生气,"你没看见建民这些年怎么照顾他父亲的。天天送饭,生病了背着去医院,钱不够了自己贴。建国呢?除了要房产证,什么时候关心过老人?"
记者又采访了其他几个邻居,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大家都觉得陈建民确实应该多得一些。
这个新闻最终没有发表,因为记者发现,事实和陈建国说的不一样。
07
陈老伯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才出院。出院那天,只有陈建民来接他。
"建国呢?"陈老伯问。
"他...可能还在生气。"
陈老伯叹了口气:"也难怪他生气。"
回到家后,陈老伯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但精神状态不太好。他经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
一天傍晚,陈建民来送饭时,发现父亲在哭。
"爸,您怎么了?"
"我是不是做错了?"陈老伯擦了擦眼睛,"毕竟建国也是我儿子。"
陈建民坐在父亲身边:"您没有做错。您只是公平地对待了我们。"
"可是我心里难受。"
"爸,如果您后悔了,可以重新立遗嘱。"
陈老伯看着儿子:"你不在乎那些钱?"
"我在乎的是您的身体健康,不是钱。"
这天晚上,陈老伯想了很久。第二天,他给陈建国打了电话。
"建国,你来一趟。"
陈建国沉默了几秒钟:"爸,我不想去。"
"我知道你恨我,但我有话要说。"
"有什么话电话里不能说?"
"电话里说不清楚。"
陈建国最终还是来了。他的脸色依然不好看,坐下后一言不发。
"建国,爸爸对不起你。"陈老伯主动开口。
陈建国抬起头,有些意外。
"我知道你心里委屈,觉得我偏心。但是......"陈老伯停顿了一下,"这些年,你真的很少来看我。"
"我忙......"
"我知道你忙,但建民也忙。他一个人要养家,还要照顾我,比你更辛苦。"
陈建国没有反驳。
"我立那个遗嘱,不是要惩罚你,而是觉得建民更需要这些钱。"
"那我呢?我就不是你儿子了?"
"你当然是我儿子。"陈老伯声音有些哽咽,"但是建国,你有房有车有公司,建民有什么?他为了照顾我,连对象都没找。"
陈建国听到这话,神情有些松动。
"爸,我...我也不是故意的。我以为您身体好,不需要人照顾。"
"现在知道了?"
"知道了。"陈建国低下头,"以后我会常来看您的。"
"好。"陈老伯握住儿子的手,"爸爸老了,最希望的就是你们兄弟和睦。"
从那天开始,陈建国真的开始常来看父亲。虽然不如陈建民那么频繁,但比以前好了很多。
关于遗嘱的事,他也不再争执了。有一次,他私下对陈建民说:"其实爸爸分得也对,这些年确实是你在照顾他。"
"哥,我们都是一家人。"
"是啊,都是一家人。"
08
半年后,陈老伯的身体基本恢复了。他依然住在梧桐街的老房子里,陈建民依然每天来送饭,陈建国也会每个星期来看看。
一天下午,陈老伯正在院子里浇花,陈建国突然来了。
"爸,我想跟您商量个事。"
"什么事?"
"我想在您这里开个家庭聚会,叫上建民一家,大家一起吃个饭。"
陈老伯很高兴:"好啊,多久没有一家人一起吃饭了。"
"那我去买菜准备。"
"不用你买,让建民买,他知道我爱吃什么。"
陈建国笑了:"行,听您的。"
周末,陈建民带着妻子和儿子来了。陈建国也带着家人来了。一大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桌子旁,气氛很温馨。
"来,爸,我敬您一杯。"陈建国举起酒杯。
"我也敬爷爷。"陈建国的儿子也举起杯子。
陈老伯很开心,一个劲地夹菜给大家吃。
饭后,陈建国主动收拾碗筷。陈建民要帮忙,被他拒绝了。
"你歇着,今天我来。"
看着两个儿子忙碌的身影,陈老伯感到很满足。
晚上,大家都走了,陈老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张婶从隔壁探出头来:"老陈,今天家里真热闹。"
"是啊,两个儿子都来了。"
"看起来建国改了不少啊。"
"人都会变的。"陈老伯抬头看看天空,"只要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什么都好说。"
09
秋天的时候,陈建民谈了个女朋友。女孩叫小丽,在银行工作,人很好。陈老伯见了很喜欢。
"建民,你要结婚的话,我把市中心的一套房子给你们当婚房。"
"爸,您的房子我不要。"
"不要白不要,反正将来都是你的。"
"那也得等到......"陈建民没说完。
"等到我死?"陈老伯笑了,"我现在身体好着呢,还能活很多年。但是你结婚是大事,不能等。"
最终,在陈老伯的坚持下,陈建民接受了那套房子。
陈建国知道后,心里也没有什么想法。他已经想通了,父亲的财产怎么分配,那是父亲的自由。
婚礼那天,陈老伯很高兴。他穿着新买的中山装,精神抖擞地坐在主桌上。
"今天是建民的大喜日子,也是我最高兴的一天。"他举着酒杯对大家说,"谢谢大家来参加我儿子的婚礼。"
台下掌声雷动。
陈建国走到父亲身边:"爸,我也祝建民新婚快乐。"
"好,好。"陈老伯拍拍大儿子的手,"一家人和和气气的,比什么都好。"
婚礼结束后,新人去度蜜月了。陈老伯一个人在家,有些寂寞。
陈建国主动提出:"爸,要不您到我家住几天?"
"真的?"
"真的,我妻子也同意了。"
于是,陈老伯到陈建国家住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里,陈建国每天早上都会陪父亲散步,晚上陪他看电视。
"建国,你变了很多。"陈老伯说。
"是您教育得好。"
"不是我教育得好,是你自己想明白了。"
"是啊,以前我太愚蠢了,只想着钱,忘了什么最重要。"
"什么最重要?"
"家人。"陈建国认真地说,"没有家人,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
陈老伯很欣慰。他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虽然过程有些痛苦,但结果是好的。
10
一年后,陈建民的儿子出生了。陈老伯当了爷爷,每天都去看孙子。
陈建国也经常来,给孩子买玩具,逗孩子玩。
"爸,您看我们家现在多好。"陈建民抱着儿子说。
"是啊,四世同堂了。"陈老伯摸摸孙子的小脸,"这孩子长得像你小时候。"
"希望他将来也像建民一样孝顺。"陈建国在旁边说。
"他会的。"陈老伯看看两个儿子,"你们兄弟现在这么和睦,他看在眼里,将来肯定也会孝顺。"
春天的时候,陈老伯又去了律师事务所。
"陈老先生,您又来了?"李明很惊讶。
"我想修改一下遗嘱。"
"怎么修改?"
"给建国也留一部分。"
李明点头:"可以。您想给他多少?"
"一半吧。虽然建民照顾我更多,但建国也是我儿子,总不能一点都不给。"
"好的,我来起草新的遗嘱。"
陈老伯想了想,又说:"算了,还是按原来的遗嘱吧。"
"为什么?"
"我再想想。反正现在他们兄弟关系好了,我也不急。"
李明笑了:"您这是又改主意了?"
"人老了,想法容易变。"陈老伯也笑了,"不过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希望两个儿子都好。"
走出律师事务所,陈老伯在街上慢慢走着。梧桐叶正绿,阳光正好。他想起了刚才律师问他的话:为什么又改主意了?
其实他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为看到建国真的改变了,也许是因为觉得一家人和睦比财产分配更重要。
总之,他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建民有了房子,有了家庭,生活稳定。建国也开始关心家人,经常来看他。
至于遗嘱,还是以后再说吧。反正他身体还好,还能活很多年。也许到时候,会有更好的安排。
回到家,陈老伯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看着桂花树发呆。
张婶又探出头来:"老陈,今天去哪里了?"
"出去转了转。"
"身体还好吧?"
"好着呢。"陈老伯指了指桂花树,"你看,又要开花了。"
"是啊,到时候满院子都是香味。"
"建民他们马上就搬回来住了,到时候更热闹。"
"那多好啊,三代同堂,享天伦之乐。"
陈老伯笑了笑,没再说话。他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和阳光。心里很平静,很满足。
傍晚,陈建民来送饭。看到父亲坐在院子里,脸上带着微笑,心里也很高兴。
"爸,今天心情不错啊。"
"嗯,很好。"陈老伯睁开眼睛,"建国今天也来过了,说明天要带孙子来。"
"那太好了,孩子喜欢来爷爷这里。"
"是啊,小孩子就是活泼,给家里带来生气。"
父子俩就这样聊着天,等待着夜幕降临。远处传来孩子们玩耍的声音,梧桐街上行人来来往往,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又那么美好。
陈老伯想,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有家人陪伴,有天伦之乐,有平静的日子。至于财产,至于遗嘱,都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和和美美地在一起。
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生活还在继续,陈老伯还在继续他平静而满足的晚年生活。也许将来还会有新的故事发生,但那都是后话了。
夜深了,陈老伯准备睡觉。他最后看了一眼院子,看了一眼桂花树,心里默默地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然后,他关上门,关上灯,安然入睡。
梧桐街十三号,又恢复了宁静。
- 上一篇:上海哪些区域将结束“地铁荒”
- 下一篇:内蒙古公布8起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