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撤销23个含TFA农药登记!氟啶胺、氟吡菌酰胺等6种活性成分被禁

发布时间:2025-08-14 17:02  浏览量:2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丹麦环境保护署(Miljøstyrelsen,MST)近日宣布,撤销 23 个含 PFAS 农药产品的登记许可,理由是其在降解过程中可释放三氟乙酸(TFA)。

TFA作为短链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的典型代表,具有高度环境持久性,其强迁移性与生殖毒性特征导致污染物持续渗入地下水系统,并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威胁生态与公共健康。

欧盟现行农药法规(Regulation 1107/2009)明确规定:任何已获授权的农药不得对地下水构成风险;对于活性物质及其有毒代谢物(如 TFA),其地下水浓度上限为 0.1 µg/L。在欧盟层面尚未统一行动之前,各成员国负有先行自查、即时纠偏的法定义务。

正是在这一框架下,丹麦 EPA 依据国家地质调查局(GEUS)″TriFluPest″项目结论,对 6 种 PFAS 活性物质【氟啶胺(fluazinam)、氟吡菌酰胺(fluopyram)、吡氟酰草胺(diflufenican)、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氟胺氰菊酯(tau-fluvalinate)及氟啶虫酰胺(flonicamid)】在 33 个农药产品中的登记进行了重新评估。项目证实,这些活性物质在常规农事操作条件下即可生成 TFA,并有明确证据表明其可渗透至地下水。目前,23 个产品已被直接撤市;剩余 10 个产品预计于 8–9 月公布最终裁决。

监测数据显示,TFA 已在丹麦、瑞典、荷兰、德国、比利时等多国的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中被频繁检出。PAN Europe 连续发布的系列报告指出,欧洲范围内的水体、葡萄酒和谷物均出现 TFA 浓度上升的趋势。德国联邦环境署(UBA)进一步确认,在农村地区,PFAS 农药是 TFA 的首要来源;制冷剂与喷雾罐推进剂则为次要来源,共同导致雨水中亦含 TFA。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欧盟层面的统一风险评估并未将 TFA 纳入考量。GEUS 的最新研究在与欧盟最新数据交叉验证后,首次提供了活性物质→TFA→地下水迁移的完整证据链。

PAN Europe 政策专员 Salomé Roynel 强调:″法规第 44 条赋予成员国先行下架问题产品的权力和义务。丹麦已做出表率,其他成员国应迅速跟进,全面淘汰 PFAS 农药,以守护地下水这一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

根据公告,被撤产品将分两个阶段退出市场:部分立即生效,其余最长给予 15 个月缓冲期。

丹麦农业产业结构

畜牧业主导地位,丹麦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猪肉出口量居全球前列,年出栏生猪超2000万头,其中80%出口至国际市场。乳制品产业同样发达,每头奶牛年产量接近30年前的两倍,Arla Foods等合作社品牌占据全球市场重要份额。种植业与饲料供应全国60%的耕地用于种植谷物(如冬小麦、大麦),主要为畜牧业提供饲料。有机农业占比显著,截至2023年有机耕地面积达24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全国总耕地面积达到2667万公顷。农产品加工业与流通合作社主导的加工业形成规模化效应,如″丹麦皇冠″垄断生猪屠宰和销售,实现从生产到出口的全产业链整合。初级农产品90%以上由合作社收购,出口占比达3/4。

丹麦对待农药的历史态度严苛

2023年数据根据FAO统计,丹麦农药使用总量为3,314吨(活性成分),单位面积用量仅为1.38公斤/公顷,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38公斤/公顷)。仅为中国的1/1.3(中国1.78公斤/公顷),且远低于以色列(17.09公斤/公顷)、日本(10.61公斤/公顷)、荷兰(6.95公斤/公顷)、法国(3.65公斤/公顷)、德国(3.41公斤/公顷)等国家。

丹麦对待农药的态度较为严苛,可以被认为是欧洲开展农药严管的先驱国家之一:

1986年丹麦制定了农药行动计划,旨在确保人口的健康和福利

1996年丹麦农药税作为从价税引入农业领域

1998年农药税翻倍

2013年从简单的从价税转变为更复杂的基于农药毒性和环境风险的税收制度。对化学农药征收20%-37%的附加税,促使农药使用量下降47%(丹麦环境部2019年评估)

丹麦作为一个抵触农药的老牌欧洲国家,此次再次作为排头兵也不足为奇,其他欧盟国家是否跟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