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31岁女子梅毒筛查阳性,坚持治疗后复查结果如何

发布时间:2025-08-14 17:30  浏览量:2

赵晴今年 31 岁,在社区康复中心当理疗师。2023 年开春,她发现胳膊上冒出几个小红疙瘩,跟蚊子咬的似的,有点痒。她寻思着春天天气干,可能是皮肤过敏,没太在意。

那段时间社区搞老人免费体检,康复中心人手不够,赵晴天天加班,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七点多,中午就啃个面包对付。可能是累着了,她总觉得没力气,还时不时发点低烧,体温在 37.5℃左右,吃了感冒药也不见好。

过了半个月,胳膊上的红疙瘩不但没消,还变多了,后背和大腿上也长了起来。这些疙瘩跟普通疹子不一样,摸起来有点硬,表面滑滑的,也不怎么痒了,但颜色变深,成了暗红色。

更让她担心的是,脖子上的淋巴结肿了,用手能摸到一个个小硬块,不疼,可就是消不下去。以前感冒发烧也会淋巴结肿大,但这次不一样,加上身上的红疙瘩越来越怪,她心里开始发慌。

她的精神头越来越差,总觉得累,上楼梯都费劲,晚上也睡不好,经常半夜醒过来,浑身没力气。吃饭也没胃口,到了饭点也不想吃,一个月下来瘦了五六斤。

2023 年 4 月中旬,赵晴轮休时去了医院。她挂了妇产科的号,跟医生说自己身上长了好多红疙瘩,脖子淋巴结肿大,还总累、发低烧。

医生让她先做个血常规,看看是不是有感染。结果出来,白细胞有点偏高,说明有炎症,但具体是什么炎症还不确定。

医生又让她做梅毒血清学筛查,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TPPA)。赵晴不知道这是查啥的,就按要求做了。

等结果的那几天,赵晴心里七上八下的,总怕自己得了啥重病。拿到报告,她看到 RPR 阳性,滴度 1:8,TPPA 也是阳性。她看不懂,赶紧找医生。

医生表情严肃地说:“从结果看,你感染了梅毒,现在是二期梅毒。” 赵晴一听 “梅毒” 俩字,脑子 “嗡” 的一声,她只在电视上听过这病,没想到会轮到自己。她赶紧问:“医生,这病咋得的啊?我平时挺注意卫生的。”

医生解释说,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疾病,但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比如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二期梅毒一般在感染后 6-8 周出现,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损害,赵晴身上的红疙瘩就是典型的梅毒疹,还会有淋巴结肿大、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医生推测她可能是不经意间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比如用了没消毒的毛巾、浴巾之类的。

确诊后,赵晴虽然害怕,但还是听医生的话,积极配合治疗。医生给她的方案是肌肉注射青霉素,连续打三周。

第一次注射时,赵晴特别紧张,针头扎进肌肉那一刻,她疼得差点叫出来。打完后,医生让她在医院观察半小时,看有没有过敏反应。还好,她没过敏,就是打针的地方有点疼。

回家后,赵晴按医生嘱咐,注意休息,别累着。她请了假,不去上班了,每天在家看看书、听听歌,保持心情轻松。吃饭也格外留意,多吃鸡蛋、牛奶、蔬菜、水果这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东西,提高抵抗力。

第二周去打针时,她身上的红疙瘩开始慢慢消退,颜色也变浅了,脖子上的淋巴结也没那么大了,精神也好了不少,不总觉得累了。

第三周打完针,身上的红疙瘩基本没了,低烧也退了,吃饭也有胃口了。

治疗期间,医生告诉她,梅毒治疗后得定期复查,第一年每三个月一次,第二年每半年一次,第三年年底再查一次,通过 RPR 滴度变化看治疗效果。如果滴度逐渐下降,说明有效;要是不下降甚至升高,可能得重新治疗。

2023 年 7 月,治疗结束三个月后,赵晴去做第一次复查。还是查 RPR 和 TPPA,结果 TPPA 依然阳性,RPR 滴度降到 1:2。医生说结果很好,让她按时间继续复查。

2023 年 10 月第二次复查,RPR 滴度降到 1:1。赵晴特别高兴,觉得没白努力。

2024 年 1 月第三次复查,RPR 变成阴性。医生说这结果很好,但还是得继续复查,不能大意。

2024 年 7 月第四次复查,RPR 依然阴性。医生说目前看治疗效果很稳定,但后续还得按时查,直到满三年。

赵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她也明白了,梅毒虽然可怕,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坚持规范治疗,是能治好的。同时,她也更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养成了好习惯。

其实,梅毒早期比较好治,青霉素是首选药。但要是不及时治,会发展到晚期,损害各个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大家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接触。要是发现身上有异常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赶紧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就像赵晴,虽然不幸感染了,但及时就医,坚持治疗,最后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刘安庆,周巧灵,何苗,等. 核酸检测在梅毒筛查阳性血液中的应用价值评估[J]. 中国输血杂志,2023,36(2):160-164.

[2] 刘英. 感染性疾病筛查中梅毒抗体阳性结果分析评价[J]. 基层医学论坛,2015(24):3376-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