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三个小县城,宜居又好吃!

发布时间:2025-08-14 17:41  浏览量:2

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片被大自然格外眷顾的土地 —— 甘肃。这里既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雄浑壮阔,又有 “陇原多胜景,山水韵悠长” 的婉约秀丽 ,黄河奔腾而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此留下深深的印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共同勾勒出甘肃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甘肃的广袤大地上,隐匿着许多如明珠般的小县城,它们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生活节奏。今天,就带大家走进甘肃最宜居的三个小县城,去探寻那里的悠闲生活与令人垂涎的美食。

康县,这座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的小城 ,宛如一颗隐匿在山水之间的璀璨明珠。它东邻陕西省略阳县火车站 ,南接陕西宁强县至阳平关火车站 ,西与武都县毗连 ,经文县可直达九寨沟 ,北以西汉水为界 ,可经成县、天水直至兰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犹如一个交通枢纽,既能轻松拥抱周边地区的繁华,又能坚守自己的宁静与祥和。

康县的自然环境更是得天独厚,这里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光照充足,仿佛大自然在这里打翻了调色盘,勾勒出一幅四季皆美的画卷。春日,漫山遍野的花朵竞相绽放,五彩斑斓,将小城装点得如诗如画;夏日,绿树成荫,山间溪流潺潺,是避暑纳凉的绝佳胜地;秋日,层林尽染,金黄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冬日,银装素裹,静谧而安详,宛如一个童话世界。

而康县在城市建设方面,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将宜居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细节。近年来,康县全力推进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行动,为了更好地倾听民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院坝会” 应运而生。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聚会中,镇村干部、乡贤能人以及志愿者们与群众围坐在一起,用最朴实的乡音土话,宣传党的政策,解答群众的疑惑,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城市景观的提升,每一个决策都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

如今的康县,道路干净通畅,市容靓丽整洁,城市设施完善,已然成为一座地净巷洁、天蓝水清路畅的 “高颜值” 小城。

康县的美食,就像这座小城的名片,每一道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洋芋搅团,便是康县美食中的佼佼者。制作洋芋搅团,那可是个功夫活,须经过 “洗、煮、剥、晾、打、调” 等六道工序。

豆花面,也是康县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招待家中重要来客的特色美食。它承载着许多康县人儿时的回忆,是母亲搭火烧柴围着灶台转的忙碌,是石磨上碾压出来的温暖与幸福。

崇信,这座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的小城 ,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故事。它是 “公刘故里”,周人的先祖公刘曾在这片土地上教民稼穑,开启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先河,让这里成为先周、先秦的发祥地之一 ,古老的文明之火在这里熊熊燃烧,照亮了历史的长河。

漫步在崇信的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梁坡遗址,就像一颗遗落在时光深处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它位于崇信县城西北梁坡村西、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 1.8 至 4.4 米 。

于家湾墓群,同样是崇信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它位于祟信县于家湾村东二级台地上 ,是一处多时代、多种古墓共存的墓葬群,面积约 2 万平方米 。

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崇信的自然风光也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五龙山,属关山东麓之余脉,位于崇信县铜城乡古峡口,距县城西 20 公里 ,省道 304 线和宝中铁路从山下经过,交通便利 。

唐帽山,位于甘肃省崇信县新窑镇西部,即崇信县与华亭市交界处,距离崇信县城 45 公里 。它初以 “草木丛生,芋绵如毛”,故名 “唐毛山” 。

在崇信,还有两棵神奇的古树,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那就是三异柏和华夏古槐王。三异柏,树身庞大,树姿秀丽,树冠呈扁圆形,枝柯繁茂,伸展弯曲,如游龙腾蛟蔚为壮观 。它千年不倒,将刘备、关羽、张飞的结义之举,演绎成一棵树地老天荒中的佳话,同一树上形成刺柏、棉柏、侧柏三种叶子,因此得名 “三异柏” 。华夏古槐王,气势磅礴地长了 3200 多年 ,它周遭群山葱茏、涟漪欢歌,依山傍水、幽静温婉,遮天蔽日,威风气派 ,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崇信的兴衰荣辱。

崇信的美食,是这座小城独特的文化符号,每一道美食都蕴含着浓浓的乡愁和家的味道。

荞面搅团,是崇信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荞面搅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兆和气团结之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搅团,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温馨而幸福。

饸饹面,也是崇信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的面条粗细均匀,口感筋道有嚼劲 。

会宁,这座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的小城 ,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 “秦陇锁钥” 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

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 9 位元帅、8 位大将、46 位上将、127 位中将、1200 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铸就了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 的会师精神 。如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成为了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会师楼更是被评为 “大国印记:1949-2009 中国 60 大地标” 之一 ,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会宁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也成绩斐然。近年来,会宁县认真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用生态 “底色” 描绘发展 “绿色”。

如今的会宁,蓝天白云成为常态,青山绿水触目可及,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宜居指数直线上升。

会宁的美食,犹如一首首动人的乐章,每一道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荞面圈,堪称会宁早餐的 “明星”。它以本地优质荞麦粉为原料,经传统发酵后,用会宁特有的胡麻油精心炸制 。炸好的荞面圈如同老北京的 “炸焦圈” 般焦香酥脆,但风味迥异 ,是会宁人难以割舍的美食记忆。

鸡血面,在会宁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年味中的团圆象征 。过去,会宁人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宰鸡,珍贵的鸡肉和鸡血便成了年夜饭中的主角,鸡血面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将新鲜的鸡血与面粉巧妙融合,制成红色的面条,再与白色的普通面条一起放入浓郁的鸡汤中煮熟 。红白相间的面条搭配金黄的鸡汤,色彩鲜艳夺目 。

吃一口鸡血面,鲜美的鸡汤浸润着面条,鸡肉的香味四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团圆的温馨 。制作鸡血面,通常要揉两个面团,一个是用新鲜鸡血拌成的红面团,另一个是用温水揉成的白面团 。然后将两种面团用擀面杖擀开,擀到面饼薄厚程度差不多的时候,摞在一起用压面机压,这样压出来的面一面是红的,一面是白的,压成面条后特别漂亮 。准备好面条后,静等鸡肉炖好,然后将鸡汤表面的一层油去掉,舀一勺鸡汤浇在下熟的面条上,捞几块鸡肉,撒上香菜和葱花,一碗美味的鸡血面便做成了。

懒疙瘩,是会宁人在繁忙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它以莜麦面和馇面 (豌豆面或扁豆面) 为主 。传说懒疙瘩是由一位 “懒媳妇” 无意间创造出来的美食,将莜麦面与豌豆面按一定比例混合,无需复杂的揉面、擀面工序,直接用筷子拨入锅中煮熟即可 。出锅后搭配上酸爽可口的酸浆水,便是一道美味又饱腹的主食 。看似简单随意,却充满了会宁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智慧,质朴而实在 。在过去,这种简单易做的美食,解决了人们在忙碌时的吃饭问题,如今,它依然是会宁人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腌缸肉,是会宁人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将新鲜的猪肉切成大块,用盐等调料腌制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然后密封在缸中进行发酵 。经过时间的沉淀,猪肉吸收了各种调料的香味,变得更加醇厚香浓 。在待客宴席上,腌缸肉通常作为压轴菜登场,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口感让宾客们赞不绝口,也展现了会宁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会宁县生猪养殖由来已久,每到腊月,群众就有宰杀粮食猪制作腌缸肉的传统 。如今,会宁的一些食品加工坊将这一传统美食进行产业化发展,选取周边老百姓用包谷面等喂养的土猪肉,一只大概在 400 到 450 斤、10 个月以上的农家猪,这样做出来的腌缸肉口感好 。制作时必须用猪油封坛,至少 3 个月才能将猪肉腌透 ,食材本身选择好,再加上大料,才能做出一罐美味可口的腌缸肉 。

康县、崇信、会宁,这三座甘肃的小县城,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宜居魅力。康县的精致生活、崇信的人文底蕴、会宁的红色记忆,都令人难以忘怀。而它们各自的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洋芋搅团、荞面搅团、荞面圈等,每一道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如果你也向往那种远离喧嚣、宁静祥和的生活,渴望品尝地道的美食,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不妨收拾行囊,前往这三座小县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相信你一定会被它们的魅力所折服,收获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