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新高下基金困局:萧楠、刘彦春等百亿基金滞涨
发布时间:2025-08-14 18:03 浏览量:3
8月13日,A股市场迎来久违的“狂欢时刻”:沪指突破去年10月8日高点,创下近四年新高;深成指、创业板指同步站上年内峰值,两市成交额时隔114个交易日重返2万亿元大关,有色金属、AI硬件等成长板块领涨,超2700只个股上涨。然而,指数的火热行情并未传导至全市场基金——Wind数据显示,在全市场超1.3万只基金(仅统计A类份额)中,仍有2700余只产品单位净值低于去年10月8日水平。其中,萧楠、刘彦春、朱少醒、张坤等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8只百亿级权益基金,集体陷入“净值修复滞缓”困境,成为市场分化的典型缩影。
在沪指创近四年新高、深成指与创业板指同步走强的背景下,基金市场的表现却呈现明显分化。从数据来看,尽管超半数基金年内实现正收益,但仍有2700余只产品未能收复去年10月以来的“失地”,单位净值较彼时水平仍处于低位。
这种“指数涨、基金滞”的现象,在权益类基金中尤为突出。以成长板块为例,尽管有色金属、AI硬件等行业年内涨幅领先,但部分重仓消费、金融等传统板块的基金,因持仓与市场主线脱节,净值修复进程缓慢。有投资者在基金社区吐槽:“大盘都创新高了,手里的基金还在回本路上爬,这行情跟我没关系。”
在滞涨的基金中,8只由头部基金经理管理的百亿级权益产品备受关注。这些曾因业绩亮眼、规模庞大而被视为“市场标杆”的基金,如今却集体陷入净值修复困境,成为投资者议论的焦点。
萧楠管理的易方达消费行业(110022.OF):作为净值折戟最深的百亿基金,其单位净值较去年10月下跌0.50元至3.468元,年内收益-3.48%,规模仍维持在168.54亿元。分析认为,该基金的颓势源于双重压力:去年四季度白酒股大跌导致净值“挖深坑”,而今年消费板块复苏乏力,重仓的贵州茅台、美的集团等龙头年内涨幅显著落后于AI与资源股行情,即便二季度增配家电板块,仍难抵消前期亏损。从上述基金的表现来看,净值修复滞后的原因可归纳为两类:
一是**“深坑效应”的持续影响**。去年四季度市场调整中,部分基金因重仓板块大跌导致净值大幅回撤,形成“高基数缺口”。例如朱少醒的富国天惠、张坤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尽管今年实现正收益,但涨幅尚未覆盖去年四季度的亏损,导致净值未能回到去年10月水平。这种“先亏后赚但未回本”的现象,反映出基金在极端行情下的风控能力不足。
二是持仓与市场主线的错配。今年以来,AI、资源等成长板块领涨,而消费、地产链等传统板块表现平淡。萧楠、刘彦春等基金经理因长期重仓消费、内需相关板块,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风格切换,导致净值修复乏力。以易方达消费行业为例,其前十大重仓股中白酒、家电占比超60%,而这类个股年内平均涨幅不足5%,显著落后于AI硬件板块的30%+涨幅。
四、分化行情的双重警示:投资者需穿透收益表象,管理人面临能力考验
当前指数狂欢与基金净值分化并存的局面,为市场敲响了双重警钟。
对投资者而言,“年内正收益”不能作为判断基金表现的唯一标准,需穿透短期收益表象,重点关注基金的最大回撤与净值修复能力。部分基金虽年内盈利,但仍未收复前期失地,说明其在极端行情下的抗风险能力较弱,长期持有体验可能不佳。
对基金管理人而言,百亿规模不再是“护城河”,反而可能成为“负担”。规模过大导致调仓灵活性下降,难以快速跟上市场风格切换,这也是萧楠、刘彦春等基金经理面临的共同问题。此外,“路径依赖”现象突出——部分基金经理固守长期持仓策略,未能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导致在结构性行情中落后。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A股进入“结构性行情常态化”阶段,基金经理的“爬坡能力”(即净值修复速度)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那些既能控制最大回撤、又能在市场回暖时快速跟上主线的产品,才能真正获得投资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