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继续休战,何时能达成交易?

发布时间:2025-08-14 18:09  浏览量:3

本文作者:风雨如歌

2025年8月1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批准暂缓90天对华加征“对等关税”。

半个月前的7月27日,中美双方在斯德哥尔摩达成了再次暂缓贸易战的协议。中方迅速批准了协议,特朗普却拖着不批,直到最后一刻。

那么,在这半个月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7月29日,也就是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结束两天后,美财长贝森特公开警告称:“如果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美国可能对其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贝森特还透露,他次日将返回华盛顿与特朗普会面,是否延长关税休战协议,“完全由总统决定”。

将这两件事放在同一场发布会上,意图再明显不过:如果中国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刚达成的协议可能作废。

但特朗普的真正目的,远不止打击俄罗斯这么简单。

2025年2月和3月,特朗普以芬太尼问题为由,两次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

作为反制,中国先后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中液化天然气、煤炭、鸡肉、小麦、玉米、棉花税率提高15%;

农业机械、原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则加征10%。

这一举措直接打击了美国能源出口。

以原油为例,2024年俄罗斯对华出口油价约为55美元/桶,而美国原油价格高达75美元/桶,本就缺乏竞争力。加征关税后,中国买家更望而却步。

从3月开始,中国自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原油和煤炭数量断崖式下跌。到6月,美国煤炭对华出口额,仅剩可怜的几百美元,几乎归零,天然气和原油的进口量同样惨淡。

美国能源商岂能坐视不理?他们必然向特朗普施压,要求中国重新进口美国能源,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制裁俄罗斯”为由,把俄罗斯油气的一部分市场交给他们。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农业领域。

2017年,中国曾进口3285万吨美国大豆,但经历贸易战后,采购重心逐渐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到2024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已萎缩至2213万吨。

特朗普实施“芬太尼关税”后,中国冻结了对美国大豆和玉米的采购,加上关税影响,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更加举步维艰。

8月4日,美国农业媒体《Successful Farming》报道,“销售举步维艰,中国至今尚未购买任何一船新作大豆(新收获的大豆),这是自2005年以来最晚的一次”。

能源和农业是特朗普的两大核心票仓,出口萎缩直接触动了红脖子的利益。贝森特的警告,实则是要求中国减少俄罗斯石油进口,转购美国能源,以挽回市场份额。

8月10日,特朗普更是在“真实社交”上发文,要求中国将美国大豆进口量“增加四倍”。

如果中国不答应恢复油气和农产品进口,就可能不批准“斯德哥尔摩协议”。

然而,中方并未妥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旦中国妥协,很可能重挫俄罗斯苦苦支撑的“战争繁荣”。

根据俄联邦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俄罗斯GDP增长率仅为1.4%,较预期的2%相差较大,与去年四季度的4.5%相比更是呈现断崖式下跌。

二季度虽略有回升至1.8%,但仍低于预期的1.9%。俄罗斯央行预测,三、四季度增长率将分别维持在1.6%和0%-1%区间,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在1.2%-1.45%之间。

作为对比,俄罗斯2023年GDP增长率为3.6%,2024年增长4.3%,下滑幅度这么大,说明经济出了大问题。

根源在于,俄罗斯这两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靠战争订单带动的。

庞大的军工订单带动相关产业扩张,促进就业增长;

参战士兵的薪酬奖金及家属获得的阵亡抚恤金,也在短期内提振了消费市场。

但这种“战争繁荣”已显现出不可持续性。

2025年,俄罗斯国防开支已占财政支出的近一半,占GDP比重高达6.3%,导致巨大的财政压力,国防开支很难再有增长空间。

普京在6月28日明确表示,将削减国防预算,其原话是“我们要削减国防开支。明年、后年……未来三年,我们都计划这么做。”

这也预示着战争经济的红利,即将见顶。

更严峻的是,“战争繁荣”引发了高通胀,2024年,俄罗斯通胀率达9.5%,远超4%的政策目标。

到了2025年,通胀并未降低太多,俄罗斯央行预计,今年通胀率仍会高达6%-7%。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俄罗斯央行不得不把利率维持在高位。

时至今日,仍高达18%。

也许,现实的困难,正是普京答应“阿拉斯加会面”的原因之一。

在此背景下,中国若将部分进口俄罗斯油气的市场份额,转予美国,会进一步打击俄罗斯经济与财政,足以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变量。

如果美国拿份量足够的筹码来交换,也不是不能考虑。

问题在于,特朗普啥也不想付出,连对我们加征的20%“芬太尼关税”都不愿意取消,那我们凭啥答应?

至于大豆进口,中国和南美国家的许多订单签的是长期合同,总不可能毁约吧?

这部分空间,是很难腾出来的。就算我们答应增加,美国农民也供给不了。

美国大豆2024年出口总量是4800万吨,距离4倍的8800万吨远着呢。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立场一直很坚定。

相反的,特朗普面对中国的强硬,心里一直担心被关税反伤一刀,让国内久病缠身的烂摊子雪上加霜。

美国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揭示了窘境。

8月1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了5、6月份的非农就业修订数据,令外界瞠目结舌。

5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修正前为14.4万人,修正后为1.9万人;

6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修正前为14.7万人,修正后为1.4万人。

原来数据还可以这样改?特朗普的“赢学”再次站在了全球民众的智商之上。

果然是,赢学之下,皆可能!

这种近乎“抹去一个数量级”的修正幅度(降幅高达90%)在美国就业统计史上从未有过,不仅让市场哗然,也解释了为何特朗普频频要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息。

在此经济形势下,美国无力再对中国发动新一轮贸易战,特朗普再不甘心,也得同意“斯德哥尔摩协议”。

当然,中美的关税暂缓不会无限推迟,不少媒体猜测,双方今年很有希望达成真正的交易。

今年,中美之间主要有两次达成协议的重要机会:第一次是10月26日至28日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峰会,中美两国都已确认出席;

第二次是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中美两国同样会参加。

相比东盟峰会,APEC峰会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中美在APEC框架下有过成功先例。2023年在旧金山举行的APEC峰会上,两国就曾达成关系缓和的协议。

此外,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那就是特朗普直接访华,这属于非常规操作。换作其他人,这种做法可能性不大,但对特朗普来说,却很符合他的行事风格。

访华的难点在于,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特朗普以什么名义访华是个问题。原本9月3日的阅兵式,共同纪念二战胜利是个很好的契机。

但特朗普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在9月3日当天访华。要找到其他合适的名义,并不容易。

而且,总统访华必然要带上国务卿,中方至今没有解除对卢比奥的制裁。

这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同样是个难题。

综合来看,两国在APEC峰会上达成交易的可能性,最大。

至于协议内容,外界普遍认为将聚焦两个方面:
首先,美国进一步放松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控,中国则放松稀土出口管控;

其次,美国取消“芬太尼关税”,中国恢复对美农产品和能源产品的进口。

前一项达成协议的难度相对较小,而后一项则较为困难,主要原因在于一旦取消“芬太尼关税”,美国对华关税税率将降至10%左右。

要知道,在特朗普与冯德莱恩达成的贸易协议中,欧盟产品要被征收15%的关税。如果中国获得的待遇优于欧盟,不仅特朗普难以接受,很多美国人也会感到不满。

这样一来,之前的贸易战岂不是白打了?

当前,中美博弈已进入深水区。

特朗普政府既想维持对华高科技封锁,又企图强卖能源农产品;既要中国配合其外交政策,又不愿放弃关税大棒。

对于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蛮横态度,任何妥协退让都只会让特朗普更贪婪。

欧盟在钢铝关税问题上步步退让,最终换来的是15%全面惩罚性关税,以及其他一系列苛刻条件。

日本在农产品、汽车准入等问题上的妥协,也未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特朗普反而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警示着我们,妥协退让只会换来更贪婪的索取。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底线,才能在博弈中赢得真正的尊重。

卢克文年度作品《观世界2024》,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