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笔下的当年苏联解体的狂欢,日后成了后悔莫及的笑柄
发布时间:2025-08-14 13:09 浏览量:3
叙利亚政权骤变,那些用力撕扯旧领导人画像的画面映入眼帘,夹杂着一片山呼海啸的呐喊,镜头扫过擦肩而过的少年与妇人,眨眼都不认识了。这场面眼熟吗?和当年东欧剧变时太像了!苏联解体也是差不多的热闹,同样的马路、同样的兴奋、同样的“新纪元”情绪。为什么人类总是在欢呼和狼藉之间反复循环?刚过热,明天怎么收场谁也不晓得。
每次街头灯火通明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替他们捏把汗。狂欢只是表象,热血过后,留下的是漫长的余波在心头敲打。说不准明天饭都没得吃,今天欢呼跳舞的大哥,明天是不是会悄悄流泪?也许连自己都后悔了。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甚至怀疑那种爆裂的狂喜,结局只会沦为某种笑柄。但奇怪,大家还是一窝蜂地挤上街头,好像谁都不想多想一秒,那点理智都藏进兜里了?
苏联的陨落就是前车之鉴。讽刺的是,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凭什么拿了诺贝尔奖?是因为她写过那本《二手时间》,记录了一群拍着胸脯高喊解体万岁的普通苏联人,结果总归没逃过现实的冷雨。这种事皇帝新衣也罢,成千上万张嘴说真话,也没能在风暴中扛起点希望。现实就是这么无情吧?有谁真的在意过。
那本书从头到尾,冷冷清清,没什么花腔。每个人一套各自的遗憾事,说着说着像谁都没能如愿。表面你能看到是口述,但别天真,作者只点头听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对苏联的复杂情感被她用一层又一层的语气包进字缝里。有些人读了书还觉得她偏颇,网上飘过的评论说她写出来就是“让外人笑话我们”。但,即便是这样,西方读者却喜滋滋地接受了,遗憾也是一种乐趣。
诺奖评委们那么爱她?那大半是因为她把失败者眼里的无奈和忧郁放到了桌面上,像展览品一样。类似于“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也写得苦,而守在窗外的人怎么看都觉得这就是艺术。难道西方人就喜欢快意他人悲伤?有时候我怀疑。
俄语圈一些人倒直白,说她在书里把俄罗斯人的不堪全都摊在台面,还挺骄傲似的。感觉跟我们吐槽家门口小卖部价格离谱一样,骂是骂,但传出去总觉得哪不对劲。书的受欢迎度近几年反而走低,读者越读越生气。原因很直接,这本书的冷静和批判,放在现实中其实没那么讨巧。
《二手时间》里采访的那些人,开头以为拆掉一个大国能换口热饭锅,谁成想结果是家家生计断了头。好像抄家伙砸了旧政府,就能自由,就能吃饱。事实上,麻烦才刚刚开始,还没结束呢!
**所谓自由,往往是句空话。**
有人回忆当年,“幸福来了”,空气透着新鲜的味道,大伙都乐呵着信,觉得自己推开了一个好世界。接下来发生什么?好像谁也想不明白。其实,大部分自由只是把未来推迟到明天交房租的那一瞬间。要是那时候意识到破锅背后是冷灶,可能真没那么兴奋了。
细看这些人的人生抉择,离婚、失业、翻旧账,自由像新衣服一样穿了脱脱了穿。到后来,大家都慢慢明白——革命谁都可以喊口号,民主谁会建制度?谁又肯弯下腰来打基础?难道革命就能自动送来秩序?有些矛盾真就永远解决不好,不甘心也得认。
更有人一语中的,说自己“跟风狂欢,等着新政权送巧克力,最后只剩下抢馅饼的小偷和流氓”。连自嘲都懒得掩饰。其实所有热血民族主义全都刷成刷步数,高高兴兴迎红军、又乐呵呵欢迎白军,哪怕换了旗子,群众还是原来的群众,对谁都热情。那么,狂欢有什么意义?
叙利亚这些年跟着脚步走,结果会不会比前苏联更糟?一旦轰鸣声停了,广场肆意撒欢的孩子才知道,地面有几块坑没人填。苦难还有长路要走。前苏联后来的通胀、寡头、失业,生吞活剥了一个时代人的希望。叙利亚能躲过吗?我真不觉得。
**历史总是在同一个伤口挠痒,那些大厦倒塌、碎石乱滚,总要很多年才能寂静。**
每次国家巨变,人变得很小。大家只是期待快点熬过眼前的混乱。但事情扯线一样,越拉越长。你很有可能以为过两天就恢复正常了,说不定第二天醒来却只有枪声。
还有些人写信给作者,说自己“戒指、巧克力、超市什么都能买到,可一觉醒来却变得全无归属感”。就像国变、人亡,原地只剩下不知所措的灵魂。他们承认:光天化日之下都乱成一锅粥,还是靠抢?有趣的是,等到热闹冷清下来,大部分人只能苦笑。曾经欢呼的队伍,最后被自己的尴尬埋葬。
在过度理想化和彻底幻灭中间,其实没有中间地带。苏联崩塌三十多年,俄乌冲突依旧余震。这个帐还没算清。叙利亚现在那帮人山呼海啸地过瘾,谁会在乎三十年后的账单?谁也不管。闹完才发现街头空荡荡,谁也喊不出第二遍口号。
说到这里,我也开始怀疑,历史到底教会了谁?不断在重复的故事,观众早就换了一批,却还是有人会相信明天能比今天不同。甚至那作者写《二手时间》的年代,一腔理想没有被俄乌火线点燃。现在一切加速翻滚,重新回首那群人的犹豫懊悔,都多了好几分冰冷。
还有一个细节奇怪得很。你说西方世界真的是想看到我们过得不好才鼓掌,还真找不到证据。但每次外国读者说自己看了书热泪盈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难不成受苦变成一种艺术了?反而有人还觉得作家是民族叛徒,觉得她“在外人面前丢脸”才出名。
可惜,事实不讲道理。世界不会为谁停留。大厦塌了,谁哭谁笑都无所谓,只剩下一地鸡毛和薄薄的期待。那些年,苏联人浪漫得可笑,今天我们只怕连做梦的勇气都没了。说到底,天真才是最贵的东西,被时间贱卖掉。
疫情、战火、油价暴涨,这些年哪一样没再现过?每一道苦难卷土重来,年轻人干脆全当没见过。历史就在庸常里继续拉锯。有趣的是,没人能保证叙利亚不是下一个苏联,也许辩证法已经失效,明天未必更好甚至未必更糟。都不好说,谁都两手一摊。
**有人说,狂欢背后其实就是痛苦祷告的前奏。也有人主张,巨变本身就已经是种自由。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嗨,这种事非得有个答案吗?**
我其实还犹豫着,是不是一切推断都毫无价值?可没办法,有些时候,不信都不行——毕竟新闻里哭笑的面孔都是真人。你信不信,大家心里都有个问号,没人会彻底释怀,也没谁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看穿了结局。
**所以说,历史就是这样,留下没数清的遗憾,也装不下太多真理,就这么让人反复琢磨,在欢呼中跌倒。现实总比理想邋遢一点。**
一切终究会过去,有人又要上街,也有人等待下一个巨变。至于会怎样?没准,明天曙光就落在谁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