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董明珠怒怼、举报、起诉的奥克斯,年营收298亿,赴港IPO

发布时间:2025-08-14 19:27  浏览量:2

这个夏天的空调市场,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一边是高温把销售数字烤得滚烫,一边是均价像冰块一样往下掉。价格战,不但没退场,反而打得更猛。行业里的老玩家和新搅局者,都在这个战场上各显神通。

格力董明珠剑指行业乱象,海尔周云杰重塑用户对话,美的方洪波罕见回应小米挑战——而搅动这池春水的,正是那个以价格战闻名的“叛逆者”:奥克斯。

01 行业格局:头部稳固,空隙依旧

高温天气的确让空调厂商迎来了销售高峰,但市场的集中度依然很高。

格力、美的、海尔三巨头稳坐前排,小米和奥克斯在后面猛追。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奥克斯在中国空调市场的销量份额是 7.3%,排第四。对比格力、美的动辄二十几个点的市占率,这差距就像自行车追跑车。

但奥克斯并不怂——海外市场是它的“第二主场”。2024年海外收入 146.8 亿,占比将近一半,2025 年一季度更是冲到 57%。

这种外向型的结构,也让奥克斯有了讲资本故事的底气。

02 价格战:屠刀挥了20 年

要说价格战,奥克斯几乎是中国空调行业的“祖师爷级”玩家。

2001年,创始人郑坚江直接宣布:比进口货便宜 60%,比国产货便宜 30%。两年后,他甚至甩出《空调成本白皮书》,把行业成本单子全摊在阳光下。

当年的打法简单粗暴:你要是比我贵,那你黑;你要是比我还便宜,那你假。

这种“宁可自己薄利,也要掀桌”的风格,一度让春兰等老牌厂商直接坠落谷底。

2010年,奥克斯又提前卡位线上渠道,把性价比战场搬到京东、苏宁。别人看不起线上,它就死磕线上,这招的确让它拿到了一波增长红利。

但今天的局面不同了。巨头们早已下场在线上卖低价机,小米空调也盯着性价比不放。奥克斯的价格优势,正被一点点侵蚀。

03 恩怨账本:格力 vs 奥克斯

要说行业里最有戏剧性的对手组合,非格力和奥克斯莫属。

两家从 2015 年开始就在法庭上过招——专利侵权诉讼你来我往,赔偿金额从几百万到四千万,甚至刷新了家电行业的判赔纪录。

除了打官司,2019 年董明珠还直接在格力官方微博实名举报奥克斯卖不合格产品,把对手架到舆论火堆上。

而奥克斯最让格力咬牙的,恐怕还是“挖人”。公开资料显示,从 2010 年起,奥克斯挖走了格力三百多名研发和质检骨干。

这已经不只是商业竞争,更像是一部持续更新的商战连续剧。

04 上市执念:十年磨一梦

在资本市场,奥克斯同样有一场马拉松。

2015 年冲 A 股没过关,2016 年短暂登陆新三板后又摘牌,2018 年再冲 A 股,直到 2023 年完成上市辅导还是没成。

如今,它把目标转向港交所,理由是“A 股时间表不确定,港股更适合吸引国际投资者”。

说白了,就是 A 股耗不起了,港股门槛相对宽松。但港股的投资者更看重盈利质量和全球化故事,这对奥克斯的要求不低。

从财务表现来看,2022 到 2024 年,奥克斯营收从 195 亿涨到 298 亿,净利润从 14.4 亿翻到 29.1 亿,增速在行业里算亮眼。问题是,研发投入占比只有 2.4%,与美的、格力的 3.9% 和 3.7% 有明显差距。

跑车的对手已经换上了涡轮引擎,奥克斯的车还在加厚链条。

05 市场洗牌:谁能留到最后

中怡康2025上半年数据显示,美的(32.1%)、格力(24.6%)、海尔(18.1%)三巨头掌控超七成市场。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更放言:“今年目标空调前三,从不惧价格战。”

昔日的“屠龙少年”奥克斯正遭遇双重绞杀:一方面,美的旗下华凌、海尔统帅等副牌以同等甚至更低价格蚕食其地盘;另一方面,小米凭借生态链优势在线上凶猛进攻。当年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与渠道红利,正在快速消散。

令人唏嘘的是,曾占据40%市场的春兰空调,去年销量仅1.9万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残酷的行业轮回提醒着: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恒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