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休战!日加印三国收到中方反制通知,美财长透露:两三个月内重启与中方的贸易谈判
发布时间:2025-08-14 19:35 浏览量:2
8月12日,中美双方以令人屏息的节奏宣布,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至11月10日。这份在最后时刻达成的协议,暂时冻结了美国对中国商品高达145%的关税威胁,也搁置了中国最高125%的反制措施。
根据联合声明,双方同意“自2025年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但各自保留10%的基准关税。这种设计为后续谈判留下了回旋空间。
特朗普在签字前的表演堪称“胆小鬼游戏”范本。他凌晨发推要求中国将大豆订单“翻三倍”,声称“中国担忧大豆短缺”。现实却显示,2025年中国对美大豆采购量已跌至20年最低点。
美国中西部农场仓库积压1.32亿吨大豆无处可销,农场主集体怒吼“再没订单就投民主党”。农业州作为特朗普的 “票仓” ,上百亿美元的亏损让总统不得不寻找政治台阶。
中国粮仓早已不再依赖美国后院。巴西大豆以每吨便宜700元的价格占据中国82%进口份额,俄罗斯远东大豆进口量激增21%。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一语道破关键:“中国想买芯片,美国不卖,光靠大豆怎么行?”
就在全球聚焦中美休战之际,中国商务部在8月13日上午亮出三张反倾销牌,如同外科手术刀般精准。
印度意外收到“免战书”——中国宣布终止对印度卤化丁基橡胶的反倾销调查,理由是其进口量不足3%,对中国产业“无实质影响”。这一商务规则下的合法决定,在地缘政治上却分量十足。
就在不久前,美国突然对印度征收25%惩罚性关税,莫迪政府随即高调反击,在金砖峰会上推动“去美元化”结算。更重要的是,印度用卢比结算了超过四成的俄罗斯石油进口,直接冲击石油美元体系。
日本面对的是毫不留情的重击。中国裁定日本出口的呋喃酚存在倾销行为,立即征收保证金。此举在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前夕实施,带有“敲山震虎”的警示意味。
日本在技术出口领域对中国实施诸多限制,尤其在美国主导的“芯片盟友”去中国化过程中充当急先锋。
加拿大遭遇的则是双重重击。除了维持此前裁定的保证金,中国商务部还宣布对加拿大出口的豌豆淀粉发起新一轮反倾销调查。2025年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已暴跌19%,这一最新打击让相关产业雪上加霜。
差别化反制背后,是精心设计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国商务部在休战次日闪电出手,向世界展示了“能和,则利之;若敌,则制之”的能力与决心。
“去美元化”进程正在加速。在印度用卢比购买俄油、中俄能源贸易大量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背景下,美元霸权出现裂缝。巴西总统卢拉公开表示“不愿按美国规则交易”,上合组织正在讨论建立统一支付系统。
一位美国财政高官将关税比喻为 “融化的冰块” ,间接承认了美元主导的经济体系正在逐渐瓦解。
产业链“双轨制”的形成已不可逆转。在半导体领域,美国主导的美日韩阵营与中国为核心的东盟阵营差距被不断拉大。但在新能源汽车、稀土等关键领域,中国的垄断地位却在强化。
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一旦收紧出口,从先进战机到高端芯片的生产线都将受到直接影响。这种不对称优势迫使美国企业游说政府缓和冲突。
就在三国消化反制消息时,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发声,释放出一组复杂信号。
他首先表示将在未来“两三个月内重启与中方的贸易谈判”,但随即提出一个附加条件:“美国需要看到中国在打击芬太尼走私上取得切实进展,才会考虑降低关税”。这一表态无异于在刚达成的休战协议上泼冷水。
芬太尼问题本质上是美国自身的监管失职和药物滥用文化所致。多方统计显示,美国查获的非法芬太尼绝大多数来自墨西哥贩毒集团。中国对毒品一直秉持“零容忍”态度,美方将贸易问题与之挂钩的做法被专家视为赤裸裸的“敲诈”。
关于特朗普访华的可能性,贝森特的表态更显矛盾。他承认“中方已发出邀请”,但强调 “总统尚未答应”。这与特朗普此前宣称“若协议达成将访华”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甚至曾公开宣称“中方重新邀请才考虑”,将一场潜在国事访问变成了外交表演。白宫8月12日已确认特朗普将缺席93阅兵,当天改与波兰总统会晤。
在三国中,加拿大的处境最为尴尬。就在中方反制通知到达的前夕,特朗普政府刚刚宣布对加拿大加征35%的钢铝关税。
这种双重挤压使加拿大成为中美两个经济巨人之间的 “夹心层”。加拿大汽车和农产品出口产业同时遭受中美两国的压力。更令渥太华难堪的是,其此前在外交上多次充当“反华急先锋”,从涉港涉疆言论到跟随美国制裁措施。
如今面对中美的“联手反制”,加拿大政商界只能“捂住嘴硬扛,欲哭无泪”。这种困境揭示了全球贸易战中没有真正的旁观者——当两艘经济巨轮错身而过时,撞得最痛的往往是夹在中间的小船。
加拿大豌豆淀粉生产商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出路,日本商社火速联络农产省寻求对话窗口,印度出口商则为躲过一劫举杯庆祝。同一份休战协议下,三国命运却因各自的选择而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