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IPO的三一重工是长牛股?

发布时间:2025-08-14 18:54  浏览量:2

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之一的三一重工,已经在今年上半年向港交所递交了H股发行上市的申请,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

中信证券的战绩不容多说,三一重工破千亿的市值也可以看出其市场地位的优越。按2020-2024年核心工程机械的累计收入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及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且目前公司海外市场收入已占总收入的62.3%,毛利率水平也维持行业领先水平。

但优越的市场地位、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经过多年积累来到主要位置的海外收入,都没能帮助公司摆脱周期属性,股价波动依旧明显。

不过,行业中并非所有参与者的股价走势皆呈现周期波动,大洋彼岸的卡特彼勒是这一行业中长牛股代表。尽管三一重工也被市场寄予这一厚望,但想走出长牛远没那么简单。

一、发展全面

按2020年至2024年核心工程机械的累计收入计算,三一重工是全球第三大及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值唯二超千亿的企业。

从产品品类来看,公司业务涵盖全面,主要产品以整装设备为主,制造并销售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及路面机械等多种多样的工程机械产品。

从收入占比和毛利率来看,挖掘机械是其中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2024年其挖掘机收入为303.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38.8%,同期毛利率达到31.8%,是企业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分区域来看,作为首批出海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在全球市场同样呈现全面性发展。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海外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62.3%,已经成为业绩增速最重要的贡献来源。

过去几年,由于国内需求萎靡,大规模基建支出愈发低迷,直接限制了三一重工国内市场的发展,公司国内收入从2020年的827.2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273.2亿元。但好在同一时期的海外市场增速还不错,公司也及时将主要市场切换至海外。

2020年三一重工海外收入仅为141亿元,2024年上涨至485.1亿元,营收占比也从2020年的14.20%上升至62.38%。

此外,海外收入的贡献及增长率持续高于国内,也成为三一重工毛利率保持增长且超行业平均的重要因素。

2022年至2024年三一重工海外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15.3%,和国内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但好在进入2025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需求持续回暖,行业“拐点”开始逐渐确立。

二、 行业“拐点”确立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平均开工率达到44.81%,其中第二季度达到47.1%,环比上涨4.62%。这个数字放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来看,形成了非常明确信号:工程机械行业的“拐点”正在逐渐确立,而且势头还挺猛。

细分市场来看,挖机行业景气度提升最为明显。2020-2023年,国内挖机销量自29万跌至9万台,累计跌幅79%。但截至2024年国内挖机销量10万台,同增12%。进入2025年回暖更加明显,2025年1至3月,全球共销售挖掘机61372台,同比增长22.8%;其中国内销量36562台,同比增长38.3%,出口24810台,同比增长5.49%。

这表明行业周期底部基本确立,更新替换周期已经到来。

在行业复苏带动下,作为龙头三一重工业绩也率先复苏。

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10.5亿元,同比增长19.2%;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56.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0亿元,同比增长78.5%;净利率更是跃升至近12%的三年来最高水平。

在海内外收入结构优化后,行业回暖下需求共振使得三一重工的业绩同比大增。此外,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正式开工,更是一下点燃了市场热情。

该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主要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总投资约1.2万亿元,是三峡水电站的6倍,也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工程。

国盛机械测算1.2万亿总投资中至少15%以上是建设装备的投资,对应1800亿以上的工程机械需求。要知道24年 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柳工 四家的国内收入加起来也才不到1200亿。

三一重工最近三年都是国外好,国内差,现在国内行业拐点确立还有大项目支撑业绩预期,逻辑就不一样了。但如果仔细计算就会发现,雅鲁藏布江项目对相关企业的业绩贡献作用没那么大。

1800亿以上的工程机械需求平均分配到四大企业的收入是每家450亿元,其影响随着市值规模递增而逐渐削弱。更重要的是,根据大行们的普遍预测,雅鲁藏布江项目的建设周期在10年左右,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贡献程度。

此外,行业尤其是挖机近期景气度的提升也只能说明行业好转,是市场参与者共同的利好,也不是公司摆脱周期的关键。

三、 走不出长牛的原因

从股价和业绩表现来看,三一重工是一家典型的周期股,反观卡特彼勒却可以走出长牛走势。造成两者股价走势截然不同的,首先是卡特彼勒有着坚挺的本土市场作为其后盾。

北美市场一直是卡特彼勒最重要的市场,收入比重超过50%,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利润基石市场,其北美业务利润率高达 24.3%,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数据来源:卡特彼勒2024年年报

而三一重工却深受国内市场前期负增长的影响,业绩规模仍未恢复至巅峰时期。

从全国基建支出历史增速可以看出,2016年以后增速直线下滑,而公司股价低迷那几年也跟行业景气度下降密切相关。

尽管,公司海外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毕竟是多个细分市场组成,其对收入的支撑作用肯定没有单一大市场来的要稳健。

其次,卡特彼勒的产品布局更为多元,且核心零部件几乎100%自制,造就其综合利润率更高。

卡特彼勒是全球工程机械龙头,除了核心产品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械等300多种主机装备外,产品还覆盖了柴油发动机、液压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以及铲叉、铲斗等工装部件,并以此形成四大收入分部。

其分部收入中最直观的感受是每个部门的盈利能力都不俗。其中Construction Industries以 39.3% 的收入贡献了 47.4% 的利润,是盈利能力最强的分部;Energy & Transportation 的利润占比43.6%)与其收入占比(44.6%)基本匹配,体现其规模效应。

数据来源:卡特彼勒2024年年报

三一重工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及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但其主要销售产品以整装工程机械设备为主。截至2024年,公司已成立十余家零部件公司,成功研制发动机、控制器、油缸、泵、阀、 马达、减速机、回转支承等多种核心零部,但整体的零部件自给率依旧不高,在60%左右,自研能力仍有待进步。

所以,尽管通过自主研发及战略合作大力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后,三一重工毛利率和行业平均形成差距,但对比它应该标榜的卡特彼勒却仍有落差。

最后,对待股东的态度也成为决定两者股价走势不同的另一重要原因。

卡特彼勒的分红已经连续 31 年增长,在2024 年回购也加速执行,回购规模占自由现金流超 80%,直接支撑每股收益增长。

作为挖掘机龙头企业,三一重工经营性现金流良好也并不缺钱。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在手货币资金为208亿元,同时还有多达118.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司类现金资产合计超326亿元,减去52亿短债和111亿长债,仍有充裕资产。

但与此对应的却是三一重工仍不够真诚的分红。

来源:wind

不同的收入结构和分红水平,是造就两家同行企业业绩和股价走势截然的重要因素。从过去几年三一重工海外表现来看,其确实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不过近两年海外收入增速也在下滑,2021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速达76.16%,2024年下降至12.15%。

此外,尽管周期回暖和雅鲁藏布江大项目开工给了其国内市场增量逻辑,但需要知道的是,截至2024年,三一重工的产能利用率依旧低于40%。

未来,预期中的复苏肯定会提高其产能利用率,也会给股价一些上行支撑。不过港股市场对待这种有较强周期属性的股票,定价并不宽容。

以行业内成功实现A+H上市的中联重科为例,截至7月24日收盘其H 股相对 A 股折价 26%左右。尽管无法确定三一重工港股IPO的最终定价一定会相较A股折价,但一开始就溢价发行显然没有好处。

结语

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从来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全产业链能力与长期主义的较量。对于三一重工而言,在行业和业绩复苏及港股IPO市场较为火热的背景下,赴港上市募资无可厚非。

且从现实看,公司已凭借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以及海外收入的贡献,构建起抵御单一市场风险的基础;行业拐点的到来与重大项目的启动,更为其短期业绩复苏注入了确定性。

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其周期属性,以及与卡特彼勒等国际巨头在 “护城河” 上的差距。未来,如何拓展自身产品线,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巨头卡特彼勒的差距,成为三一重工需重点思考的问题。